@คิ 惠
新能源車最重要的就是電池,為了保護電池也是操碎了心,平時是該努力保持充滿狀態,還是要充分放電完再充?
郵差先生
常常見到可愛的使用者們在評論區留言問:“電動車電池老化是不是很快”、“過幾年就得換電池、成本是不是很高”、“電池損耗到有沒有保修”、“怎麼樣電池才能用久一點”....可見,大家對電動車上這塊『電池』有多麼耿耿於懷。
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用電動車有哪些好習慣,能讓你的電池比別人更持久。
首先得學會淺充淺放,別等沒電才充電。當電池低於10%甚至沒電時才進行充電,就屬於過度放電了;當電池在20%~90%之間進行充電,且並不充至100%,則屬於淺充淺放。
這裡應該有很多人會感到奇怪:這麼反覆充,不是浪費了充電次數嗎?非也。再看看上面的前提,電池壽命的依據是『完全充放迴圈次數』,而不是單次充電次數。那...為什麼要這樣淺充淺放呢?
從分子層面看,過度放電將導致負極石墨過度釋放鋰離子,使其片層結構出現塌陷;過度充電將把過多的鋰離子硬塞進負極石墨結構中,而使得部分鋰離子發生沉積,再也無法被釋放。同時,過度放電會使得負極板的銅電鍍到正極上,破壞正極的微觀結構。
第二點就是駕駛習慣,儘量避免激烈駕駛和跑高速。『激烈駕駛——耗電更快——充放電次數更頻繁——迴圈次數消耗越快——電池年限縮短』,這樣的邏輯鏈大家應該都明白。
最後就是用車環境問題,避免在極端溫度下用車/充電,原因在於環境對電池內部的電解液活性的影響。
@李大大
目前解決電動車續航焦慮的方式有這4種:電池技術、超級快充、電池更換技術、充電道路,想問還其他有效的方式嗎?如果沒有,上面4種方式哪一種最靠譜?為什麼?
等一個BKB
首先先說靠譜的,我認為你提到的電池技術、超級快充、電池更換技術都是非常靠譜的,先說說電池技術吧,目前隨著三元鋰電池(尤其是高鎳電池)的發展,電池能量密度真是以肉眼可見的進步速度在穩步增長,放在實際續航中,你也會發現現在新的電動車真是續航越來越長,逐漸邁進了600km+俱樂部,這都是電池技術進步帶來功勞。
若干年後,固態電池技術得到長足發展,那麼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能力都將得到巨幅的提升,可以說這個發展方向是非常明朗的。
其次再來看看超級快充以及電池更換技術,快充技術目前有高壓、大電流等若干技術流派,目前我們所熟知的超級快充以特斯拉V3以及保時捷800V快充等技術為代表的,已經能夠做到270kW及以上的實際快充功率,老實說這樣的速度下充電本身並不會比加油慢多少,同時要注意的是快充技術也是需要與自身電池、電控技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才能做到的。
至於電池更換技術,我認為相對來說難度更大、投入也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成功收益也是最大的,因為電池更換不僅僅意味著可以幾分鐘換電快速投入使用,更大的意義在於電池老化問題可以通過更換電池來解決,並且能夠享受到電池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你比如說蔚來在短短1年就可以體驗到70kWh電池包換裝84kWh電池包,那麼以後換裝更大容量的電池包也是水到渠成的,這就解決了電池老化帶來的殘值率不穩問題,因此無論快充還是電池更換,都是非常實際且大有發展前景的技術方向。
最後要提一下充電道路,個人不是非常看好,首先是相對於以上三種技術路線,發展前景明顯更為縹緲,畢竟無線充電對於車用大容量電池還是顯得有些杯水車薪,投入巨大收益過低,明顯不划算,其次道路作為公共交通資源,如此大的投入僅針對少量電車有效明顯也不現實。
@陳鵬
在皆電看來,電動車續航里程做到多少就不會再增加了,增程的銷量會成為“SUV”還是“MPV”?
涼介
抱歉,後半句話實在沒琢磨明白是什麼意思。
先說前半部分吧。僅代表個人觀點,當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做到與燃油車同一水平,然後再比同級燃油車再稍多50-100公里時,應該就到頭了。再然後,只有等到電池材料出現革命性進步時,才會繼續往上漲。
當然,這個推論比較模糊也不太嚴謹,因為同級燃油車的油耗、油箱大小都各式各異,就好比COROLLA和FOCUS一箱油的續航也都不一樣,更別提排量等因素。 之所以說『達到同級水平再高一點點就好』,是因為現在續航是電動車的一個明顯短板,整個電動車的產品迭代和用車生態的發展就像一個“水桶”,一旦續航這塊“木板”達到某個數值、不再成為影響用車的因素時,續航再高都是偽需求了。等到那時,我們關注的可能是城市的充電網路、基礎建設、道路智慧化、車輛保值率等等其它因素了。
再說後半句話,因為語義不明,姑且就簡單聊聊『增程式動力的未來』吧。增程式其實分為很多種結構,不好一概而論,不過它們都解決了新能源車的續航問題,並且通過高效運轉的燃油發電機+電動機,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這些都是可見優點。 但是問題也存在,它依舊需要加油、燒油,一方面對道路減排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部分城市不能上綠牌、譬如北京),另一方面,複雜的增程動力系統,技術難度和可靠性也是問題,最後,內燃機本來也是國內汽車工業的短板,國家方針是通過三電技術實現彎道超車,這與政策發展重點也並不一致。 在國內,技術發展主要受限於政策的引導,從這些年政策釋放出的工業轉型意圖來看,插混和增程其實都是過渡產品,純電才是最有可能的未來。
@Lesl!e
話說為什麼電動車沒有輪轂電機方案捏?恆大不是收購了兩家輪轂電機廠商,但我看現在市面上也沒有在跑的哦。
黃瓜
你好,說到輪轂電機這個技術,其實早在1900年就有了,當年保時捷就展示了一輛名為System Lohner-Porsche的電動車,TA就用了輪轂電機。有意思的是現在用輪轂電機的電動車並不是沒有,而是相當多,你看馬路上那些電摩不都是輪轂電機嗎?
輪轂電機可以讓車輛在結構上更加簡單,尤其在車內空間利用率方面可以做到極致,它不需要傳動軸等複雜的傳統機構,傳動效率也會高不少。
既然輪轂電機那麼好,怎麼就沒有成為主流呢?這估計離不開下面3點:
1.電機與制動這兩大熱源都放在輪轂裡面,散熱問題怎麼解決?2.精密的電機放到輪轂裡面,飛砂走石暫且不說,長期劇烈的上下振動會嚴重影響電機壽命,而且輪轂是一臺車裡面比較容易受損的部分(事故碰撞、高速碾壓路基等等),經常修/換的話,傷不起。3.輪轂電機會增大簧下品質,簧下品質高會削弱整車的操控與舒適性。
現在包括華人運通,恆大(Protean)都在研發輪轂電機,但目前為止大多都停留在概念車階段,離規模量產還有一大段距離呢~
@尚鍋
電動汽車冬天開熱空調續航縮減嚴重。請問在車頂加裝太陽能板,轉換成熱能,可以滿足冬天取暖需求嗎?
周師兄
燃油車空調系統的暖風熱源主要由發動機提供,普通的燃油車行駛了一段時間之後,等水溫升了上來那麼就直接開空調就可以了,但是不用開壓縮機還省了車的油耗。
純電動車就不一樣了。它是依靠電阻絲的加熱提供熱風,就像電吹風一樣那樣提供熱風。但是這種方法來說是非常耗電的,由於對電機的耗電量太大那麼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就會減小。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電動車的暖風熱源基本都是以電加熱的形式供熱,使用能耗較高的PTC元件,這個元件體積雖然不大,但功率卻很大。這就是電動車開暖風之後為什麼那麼費電的根源所在。廠家採用的PTC元件一般功率為2-3kW,連續工作一個小時就要消耗掉2-3kWh的電能。除了可使用PTC進行供熱外,還可使用熱泵系統進行供熱。原理就是把“熱量從低溫處送往高溫處”,例如在夏季,就是把室內的熱量搬向室外,而在冬季制熱時,把室外的熱量送到屋內,相對較為節能。
而對於太陽能板其實目前有電動車使用了這種方法,以新能源Aion S為例,它的太陽能全景天窗主要是用於蓄電池充電,可以保證汽車在停車狀態下,結合溫度感測器,當溫度達到一定數值後,就能實現自動通風換氣。這個功能主要是通風用,因此冬天並不能轉化成熱量,實際上即使通過設計來轉化成電能加熱,它的效果也是比較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