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BMW集團召開2019年度業績報告會。財報顯示,在多種內外波動因素影響下,2019年BMW集團順利達成既定業績目標,營業收入超過1042億歐元,銷量首次突破253萬輛。
與幾年前相比,目前汽車行業面臨整體轉型,全球車企營收都面臨著外來衝擊和內部挑戰,市場向汽車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的技術進步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在波動的經濟環境下,如何在轉型中控制成本保持盈利的同時,向消費者交付可靠的高品質產品?如何在電動化、智慧化的工業轉型中抓住技術引領優勢?跨國車企如何協同各區域市場之間協調發展?如何提升投入產出的效率?接下來包括BMW在內跨國車企針對中國市場的佈局該做出哪些變化?
帶著這些問題,3月18日晚,寰球汽車集團連線著名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華夏時報總編輯、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在兩個小時的對話中,圍繞BMW集團2019年財報、新經濟環境下汽車行業的挑戰與機遇以及中國市場未來的地位等問題,三位跨界專家分別給出了他們的思考與建議。
以下為採訪實錄
寰球汽車
三位對BMW集團2019年的業績直觀印象分別是什麼?
吳迎秋:第一、總體評價BMW2019年財務資料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盈利,在當下複雜的汽車市場環境下,能夠有不錯的盈利表現很不容易。第二、BMW現在處於轉型時期,所以有很多資訊是不能簡單看財務資料的。比如近幾年BMW集團一直在新技術、新車型、新戰略上做探索,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戰略投入。因此,BMW集團2019年營收與投入兩端保持一個合理的發展,這是難能可貴的。
特別要指出的是,BMW集團2019年大型車戰略是成功的。資料顯示,BMW集團2019年大型車增幅高達75%,這是BMW集團營收突破1000億歐元的有效保證,另外純電動汽車也有較大增幅。兩項資料告訴我們,BMW集團不僅重視投入,還十分重視短期收益,而且在新能源等戰略投入上已經有了初步回報。還有一點需要指出,BMW集團2019年四季度大幅增長,表現出新任董事長齊普策帶領的新團隊在業務執行上做的不錯。這些都是好的勢頭。
水皮:首先,BMW集團2019年營收超過1000億歐元,這是歷史營收第一次突破千億歐元。同時BMW集團2019年整體銷量規模漲幅不少。這說明在全球經濟不穩定、中國市場進入存量時代的大環境下,BMW集團在市場規模與效益上還在擴大,這難能可貴。
第二、我注意到BMW集團圍繞新能源、智慧化等新技術、新產品在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9年BMW集團在中國市場銷量已經突破70萬輛,而且增長幅度很大,這說明BMW集團抓住了全球市場重心。
在投資領域,投資人看的是企業發展預期。和特斯拉這種過山車的行情不同,我認為中國消費者和投資者更願意接受讓人放心的“創新汽車產品”,但前提是一定要把握時間,在大家預期最大的時候滿足消費需求。
管清友:我對三個數字印象比較深。第一個數字是兩位專家提到的整體營收第一次超過1000億歐元,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特別是BMW集團2019年一季度受到歐洲政策影響做出14億歐元撥備金的前提下,能實現這樣一個營收成績是非常不易的。
第二個數字,BMW集團最近幾年研發投入每年都超過50億歐元,我想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是BMW能保持一個持續穩健增長的基礎,我也希望這一點在未來BMW集團能繼續保持。
第三個數字,BMW集團2019年在中國市場竟然增長了14%,銷量超過72萬輛,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中國汽車市場2019年經歷了非常大的波動,整體汽車銷量下滑嚴重。BMW能在中國市場維持14%的增長,是值得肯定的。
寰球汽車
過去,水皮老師提出一個新名詞叫企業“市夢率”,你認為,BMW這樣的德國企業在戰略佈局上未來的“市夢率”有多大?
水皮:應該講德國企業還是相對謹慎和穩重的。我們知道,“市夢率”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概念產生的一個概念,體現在資本上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所以才出現了特斯拉這種企業,從一兩百美金衝到四百美金,再從四百美金一口氣衝到九百六十多美金,市值等於是福特、通用、保時捷和本田之和,這是名副其實的“市夢率”企業,實際上他本身業績還是虧損的。
在一般市場上,我們還是講市盈率的概念,因為做企業,還是要講投入產出,做產品還是要做能帶來利潤的產品,這點非常重要。不能只看一次性買賣,關鍵是你買這個車能不能得到持久的升級服務。我想這方面BMW要位元斯拉更有優勢。而且,BMW在新能源、智慧化等各領域技術佈局比“市夢率”的企業更廣泛。對比可以發現,特斯拉在中國建廠造車就是一個“速成班”,而且從各個方面取得政策與資金優惠,這不是一種紮根發展的心態。
反觀BMW,這家企業在中國深耕多年,不僅圍繞中中國產業做出調整,而且圍繞技術上下游進行佈局。不論是電池、充電樁還是與中國企業合作投資,這些都是造車新勢力做不到的,這才是做真正的商業生態。其實結合當下大家關注的“新基建”可以看出,BMW的投資佈局基本上與網際網路、物聯網、5G應用、新能源車,充電樁都有關係,就是在參與佈局推動發展新興城市運營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和特斯拉相比,BMW集團這種具有發展厚度的老牌車企,在精耕細作上的能力是別人比不了的,而且這種佈局恰恰契合中國社會下一階段的轉型升級需求。
寰球汽車
回到資本層面,你認為BMW集團在戰略佈局期間在資本市場的挑戰和機遇分別是什麼?
水皮:還是要有好的產品儘快推向市場,比如iNext這款車型,我看了之後真的很喜歡,這款新電動車的造型讓我覺得非常驚豔,我現在關心的就是價格,如果價格有優勢,那會是一個對特斯拉壓力非常大的車型。
中國汽車市場層次非常豐富,而且處於消費升級的大環境,如果能夠儘快推出炫酷的新電動車,那麼對消費者吸引力會很大。BMW產品早年間就是以酷炫為核心,如何讓人耳目一新,是BMW集團接下來研發投入的根本,把過去BMW酷炫、青春的基因發揚光大,儘快把戰略車型推向市場,這足夠讓資本市場和終端消費者眼前一亮了。總之一句話,對於消費者和資本而言,好的產品“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從投資者角度看,我希望BMW集團的電動車市場佔比要不斷增大,只有不斷做大,才能給特斯拉這些靠市夢率發展的企業足夠大的壓力。現在資本根本沒有把特斯拉作為汽車企業看待,而是用科技股定義,他不按照汽車邏輯發展,投資者圍繞他的發展不斷製造噱頭、製造想象空間。試想,如果BMW集團電動汽車銷量佔比能達到一半,股市上一定有人會拿BMW與特斯拉對比。資本不管這種對比是否具有合理性,那個時候成熟的工業技術與充滿科技想象的產品相結合,誰勝誰負一目了然。假如屆時BMW到中國掛牌,可能估值遠遠高於特斯拉。
寰球汽車
管老師曾提到企業的投入應該“適度多元化”,同時也指出企業槓桿不要太高,你認為BMW集團在戰略轉型中應該如何統籌投入產出比?
管清友:企業選擇的發展路徑,不僅涉及內外環境變化,更關係企業發展理念。我曾經和歐洲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CEO溝通,他們在展示企業業績的同時也向我展現了投入產出比的模型,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企業業績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我從一個經濟研究工作者的角度詢問,你們是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這種情況?你採取了一些什麼措施?這家企業的CEO回答還是令我很驚訝的,他說我們什麼都沒做,就是一心做好產品,我們相信困難總會過去,消費者需求永遠都在。
這個故事對我啟發很深,中國人的思維往往可能會說我們要超越週期,我們要發展多元化,我們要對衝很多風險,但從這些老牌優秀企業身上可以看到,應該堅持自己的傳統風格、理念以及經營方式。造車新勢力和傳統汽車企業各有優勢,對於新生事物要學習、消化、吸收,但未必一定要做一個所謂的跟隨者,特斯拉怎麼做,BMW就怎麼做,我覺得沒有必要。
從長遠來看,我建議像BMW這樣的企業,按照自己的節奏穩步推進。事實上,一個汽車製造商的生命週期是非常久的,BMW已經是一家百年車企了,擁有很多市場經驗和打法,所以我覺得在巨集觀的發展路徑和理念上,他應該堅持持續穩健的風格。
所謂“適度多元化”,並非說汽車製造商去做所謂不屬於汽車企業的事,實際上這種“適度多元化”是汽車產品的一種升級,我理解汽車的智慧化可能確實是個重要方向,智慧化又決定了汽車能源動力未來可能是由燃油、燃氣轉向純電動力,這實際上是技術架構的變化,但它還是汽車屬性,儘管很多人說未來的汽車可能不是汽車了,是個電子產品,但智慧化還是汽車發展的方向。所以像BMW這樣的百年企業,他對新生事物是接納的,只不過和造車新勢力依靠資本吹出來的泡沫相比更穩健。有人提出BMW是不是反應有點慢了?我覺得倒不是反應慢了,而是BMW的打法更穩健,所謂謀定而後動,學習優秀的新能源汽車或者智慧汽車生產企業的優點,有利於自身在可持續穩定發展過程中獲得新的增長動力。
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電動車已經成為新的移動生活出行方式,未來對新能源車的接納程度可能會更高。其實BMW也是將一種生活方式帶給中國消費者。據我了解,他們一直非常重視“選擇的權力”,滿足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力,汽車智慧化和電動化方向的初衷也是如此。BMW的汽車智慧化在中國應該是大有可為的,我也期待BMW在中國市場能在維持2019年這麼好的業績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
寰球汽車
吳老師,這幾年你一直觀察BMW在中國市場的戰略發展,如何看待BMW這一系列的動作?另外,在新能源和智慧化方面,你覺得BMW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處於哪個位置?
吳迎秋:首先要有一個基礎的定位判斷,世界汽車發展到現在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汽車產業已經不是傳統汽車的概念了。過去講傳統汽車,可能就是“四個輪子一個發動機”,到後來是“四個輪子一個電腦”,現在汽車已經被稱為“移動出行的綜合解決方案”。這時候,汽車概念發生了核心變化,汽車的核心技術同樣發生變化。
也就是說從過去看發動機、變速箱、車身、內飾等等這些技術慢慢逐漸轉向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等新四化,這是對汽車技術重新定義。在世界汽車的“十字路口”,有用傳統的方式做汽車的企業,雖然能活下來,但活的不是那麼滋潤了,很多新造車勢力特別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一撥企業開始進入到汽車行業,也來闡述他們對汽車核心技術的一些看法,所以大家都想重新定義汽車。
問題就來了,在這個十字路口難道只是特斯拉這樣的新勢力獨霸天下嗎?難道我們原有的傳統車企就一無是處嗎?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有很大的分歧。就像剛才水皮老師講的,特斯拉的股市估值遠遠高於賓士、BMW這樣的優秀汽車企業,難道特斯拉就比BMW好嗎?我們需要重新解讀這些問題。像BMW、賓士、特斯拉,他們到底在做什麼?他們的區別在哪兒?現在很多輿論都在講特斯拉是創新的企業,而BMW、賓士是“傳統的、落後的”,我想這種論調是需要商榷的。
其實在全球汽車企業中,如果要說特點的話,BMW有兩個特點在全球傳統汽車集團中是非常典型的。第一個特點是BMW的年輕化,這包括產品特性、品牌特性的年輕化。第二個特點是BMW的創新文化,這是在全球傳統汽車公司里名列前茅的。再反過來看特斯拉這批所謂的新造車勢力或者網際網路基因比較強大的汽車企業,第一、他們講的東西一定是創新的,是反傳統的,他認為你們原來傳統思維解決不了當前的新問題了。第二,他面向的人群也是年輕人群。從這兩個角度看,BMW具有年輕化和創新活力這樣的基本特徵,都符合創新企業的定義,但這個特徵被一些資本玩家忽略了,或者說資本玩家有另一層考慮,但我認為核心還是他們對汽車公司的了解還不夠。
另外,傳統汽車和網際網路造車的差別在哪裡?我認為,首先是理念上的差別。傳統汽車企業,總會想“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所以在十字路口的時候他會考慮各種問題,會把一百多年汽車製造的經驗都結合進去來考慮問題。這是因為汽車不僅僅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鏈,這個鏈條不是一個單純的產品概念,還包括服務等更多的東西。而網際網路造車企業可能更多具備一個特徵,就是我敢想敢幹,“萬一成功了怎麼辦”。傳統企業說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新造車企業想萬一成功了怎麼辦,兩種理念都有它的道理。BMW,既具有創新活力的一面,又有結合百年造車經歷的一面,他站在十字路口面對新四化的方式是雙面性的。
舉個例子,當別人在做電動車的時候,BMW不直接選擇電動車,他可能優先考慮充電樁,BMW為充電樁投入了很多成本。再往前推,電動車的電從哪裡來?BMW在這裡考慮更多,他乾脆從電池原材料上考慮,買礦山從源頭上控制成本和原料,所以財報裡有很多資本投入。BMW對礦山的投入可能是很長的一個鏈,所以我們在分析像BMW這樣的跨國公司年報的時候,要看近幾年的資料,雖然每年都有不同點,但賺不賺錢是核心。當然,特斯拉另說,不賺錢還能賺這麼大的市值,確實水皮老師應該多講講這方面內容。
水皮:特斯拉股票漲得快,跌的也快,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就這麼半年的功夫。
吳迎秋: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有三年時間了,也推出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產品,出現了一些富有特點的產品。同時,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新汽車的認識也逐漸清晰客觀了。回過頭來,原來追捧特斯拉電池、方法、續航里程的優勢,但現在這些優勢慢慢不能成為他的標籤,比亞迪現在也開放了,開始對外共享,也有了後來的寧德時代。講到寧德時代,BMW為了做新能源車,與寧德時代合作,這都是BMW對長期發展的投入,但別的企業都沒有。
可以看到,BMW在發展過程中做了很多權衡。BMW在中國的智慧化已經與百度、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包容、開放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基調,我覺得BMW在這種創新發展的理念上,希望通過廣泛的學習與合作,這是與其他企業不太一樣的,或者換句話說,他的保守恰恰是最可取的創新。
剛剛管清友老師講到企業適度多元化,BMW恰恰就是適度多元化的典型,是適度,不是絕對。我記得在全球說電動車熱潮的時候,我在慕尼黑與BMW全球研發負責人有過一次交流,得出的結論是電動化、智慧化是一個方向,但現在當各種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不能全部扔掉傳統動力技術。換句話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應該是多元化的發展,這也表現出了BMW獨到的一面。
寰球汽車
吳老師,你講到了對BMW適度多元化發展的看法,對2019年BMW財報展現出的現象你有哪些判斷?
吳迎秋:首先有一個判斷,全球汽車企業中強者恆強,相反,有問題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像賓士、BMW、福斯勢頭依然很強,儘管碰到很多挑戰,但他們都在轉型,依然展現出很強的發展活力。在這一過程中,BMW又通過轉型、推出新產品上市,已經提前在業績上見效。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單純投入就能解決問題的,而是要看你佈局未來的能力。
第二,判斷一個企業好壞,不能只看年報利潤有多少,我認為最核心的是兩點:一是技術、產品是不是好的,能不能被消費者接受,是不是消費者覺得領先的,從這個角度來說,BMW具備了這兩點。二是要看企業的戰略眼光,所謂資本市場看長遠,就是看企業的戰略眼光和發展規劃,BMW從下一個一百年開始整個戰略的制定,面向未來新四化做出的規劃是非常清晰的。
第三,我們要看到世界汽車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不變的,一定要以消費者為導向。消費者要買的一定是又好又便宜的車,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今天衡量BMW這樣的企業,自然不用做結論大家就很清楚了。規律依然沒有變,又好又便宜。
第四,要看到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衡量世界汽車發展好壞的重要標尺。剛才水皮老師和管老師都講到BMW在中國的表現很好。確實,凡是在中國發展的好的企業,全球一定好;凡是全球市場出問題的企業,在中國一定出現麻煩。比如PSA,在中國一塌糊塗,在全球也一定是問題不斷。比如像BMW在中國去年增長14%,賣了七十多萬輛車,我相信一百萬輛車很快能夠實現。同時,跨國車企一定要注意在中國的發展地位,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高。我過去總在講,沒有什麼中國戰略,利益在哪戰略就在哪,沒利益就沒戰略。現在來看,中國的利益越來越大,大到已經不是在中國為中國了,而是在中國為世界了。因為中國2022年要放開股比限制,跨國公司完全可以控股甚至獨資了,所以變成“在中國為世界”了,中國的位置突顯的非常大,中國擁有全球第一大的基盤市場,又擁有極強的創新活力氛圍,還有這麼多的創新網際網路企業,這些對BMW來說都是有用的,對其他跨國公司也是有用的。
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個報表可以發現,BMW在中國的業務是非常開闊的,“在中國為世界”也是BMW第一個提出來的。從這一點看,數字對於車企老闆來說衡量的是掙錢不掙錢的問題,但怎麼花錢、花在哪裡是另外一個問題。
寰球汽車
剛才吳老師從巨集觀的角度,談到了汽車產業現在的一個變局,從巨集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今年豪華車企尤其德系車財務資料都有波動,圍繞全球巨集觀經濟和政策的調整、外部環境的影響,水皮老師如何評價BMW等跨國車企的發展思路?
水皮:我們現在討論這個話題是有特定時間場合的,特定時間場合就是疫情。最新訊息說,全國低風險地區要提倡安全實名互認,中央非常明確地提倡低風險地區安全健康證明要全國通用,不能再設定障礙。所以說,基本上中國已經度過疫情最危險的時候了,市場正在慢慢恢復,重新迴歸正常。
但歐洲和美國的情況不樂觀,歐洲現在基本上成了疫情主戰場了,我估計,歐美市場在今年的情況不太樂觀。對於BMW或對德系車來說,中國市場就是他們今年的希望了。
一方面,吳老師提到,中國市場體量大,最關鍵是中國市場處於升級換代的背景下。但中國市場也不是無限大的,與全球市場一樣,正在由增量市場慢慢進入存量市場。存量市場就是現有的品牌重新調整劃分勢力範圍,但好就好在消費升級背景下,BMW處在擴充市場份額的有力時機,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僅是2019年增長,實際上2018年德系車在中國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儘管國內整體市場是下滑的,但他們的增長都是兩位數,這就是問題。
就像吳老師所說,BMW在中國一年賣到一百萬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價格因素是很重要的,如果BMW新能源車在價格上與特斯拉相比擁有更多優勢,或者與蔚來相比有優勢,那這些新企業還有什麼市場呢?特斯拉無論從車型還是設計來講,對一個僅僅是把車當出行工具的人來講並沒有什麼太多優勢。所以未來一段時間,特別是2020年,我覺得全球車企的希望都在中國市場,儘管存量市場分蛋糕,但BMW完全可以再分得大一點,如果適配車型儘快的投放中國市場,而且新車型率先供應中國市場的話,這個蛋糕能切的更大,區別就在投放效率和時機。
疫情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最近燃油價格跌的很厲害,大家使用傳統車型的成本就會降低,這對於BMW來講當然是利好訊息,所以事情要辨證地看。油價下跌、疫情衝擊會導致全球的經濟結構產生重大的變化,把過去慢慢醞釀的變化提前催化了,其實就把底牌掀開了。這一次,中國是先扛過去了,一定程度上就為下一個彎道超車創造條件。對於歐美市場,我們也希望這個疫情他們能扛過去,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付出的代價要更大,而且這裡面充滿著不確定性,這一過程中的新陳代謝,可能對很多企業就是巨大的衝擊,包括BMW全球的競爭對手,可能都會產生一些想像不到的影響,對美國、日本的汽車工業,對將美、日作為主要市場或者沒有把主戰場放在中國的競爭對手來講,2020年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說到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可能更多的把汽車當一個產品看,像特斯拉、蔚來這種新造車勢力,他們的概念和理念不完全一樣,他們不僅僅是把汽車當成一個獨立的產品看,而是希望由汽車作為起點,構築生態系統,把車當做系統裡面的組成部分。從這一點看,賈躍亭的理念是超前的,可能超太前了,為什麼熱衷造車?我們都知道現在手機是外生的部分,已經不可或缺,是人與外部世界聯絡溝通的渠道,而賈躍亭的造車概念就是把汽車比作內生部分,人和汽車是合二為一的,我們通過汽車在系統中保持溝通聯絡。
當然這個概念也並不難懂,我們能夠理解傳統汽車企業有自己的路徑依賴和發展模式,不可能直接照搬哪種方式,就像吳老師剛才說的,新造車勢力是萬一成功了怎麼辦,像BMW這樣的車企可能想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如果現在的路徑走的比較平穩,可能冒險帶來的風險會被平衡,但我想這還是要結合一下,因為在5G、物聯網,無人駕駛越來越成為可能之後,新概念車真的是會成為出行系統的組成部分。就像蘋果是相對封閉的,但它形成一個生態圈。當然我們希望這個系統最好是開放的,安卓就是開放的一個系統,所以在新勢力造車的人來看,未來的汽車不僅僅是一個產品,它是系統的一個整合部分,我們也不妨開啟一點思路。
我們可以看到BMW在上下游的佈局,實際上是潛移默化的悄悄為一個系統做準備,他本來就不是單獨做一個車。剛才吳老師說到的收購礦山,佈局電池、充電樁等領域,未來還有對整個電子架構系統的設計,這是外界看待BMW這樣的企業轉型需要著重分析的地方。
寰球汽車
管老師,從2017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存量時代,你曾指出,2017年以後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到整頓收縮的階段,結合整個汽車產業發展的脈絡,與巨集觀經濟十分相似,那麼對於BMW這樣的企業來說,如何適應中國巨集觀經濟這一輪週期調整?
管清友:BMW作為一家百年企業,有很多穿越經濟週期的經驗和教訓,作為一個百年企業他經歷過很多經濟週期,對整個經濟週期的變動和汽車行業變動的相關性肯定也有很深的體會。2017年後,中國確實進入到一個新的經濟週期,主要是由於金融監管的強化和去槓桿的施行,從而影響到汽車工業的發展。其實在2017年以後大家已經看到了這種變化。我覺得汽車工業和整個經濟週期的變化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只能去適應它。
根據我的判斷,BMW像一個圍棋高手,他不是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他更關注整體佈局,同時會聚焦到具體的領域,但他可能從更長遠的維度去考慮自己的發展戰略。實際上像BMW這樣的全球化企業,一般的經濟週期變動不會對他產生太大的衝擊,一般的技術出現也不會對他造成太大的影響,這種企業要防止類似像手機這種行業的類似衝擊。比如像原來的愛立信、摩托羅拉等知名的手機品牌,在面臨技術路線選擇時出現失誤,以至於非常知名的品牌最後就沒了。
在商業經濟週期這方面,安心的做好自己的佈局,做好自己的產品。從現在發生疫情的情況來看,我非常同意水皮老師剛才的預測,中國按照衛健委的說法已經過了高峰期,現在看歐洲和美國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美國出現了時機的延誤。因此,對於BMW這些跨國企業來講,今年的全球市場確實充滿挑戰。現在中國疫情過了高峰期,確實要把中國作為提升全球增量非常重要的市場來看待,中國的市場特點一個是體量大,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中國市場的滲透率沒有那麼高,14億人口,地區經濟差距、城鄉差距非常大,又在整體上處在人均GDP一萬美元的水平,消費升級的動力是非常強的。結合新能源、智慧化的技術,我認為按照BMW尊重消費者選擇的權力這一理念,中國消費者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需求。這種需求和美國、德國等成熟市場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從這個角度看,BMW抓住消費者的需求,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價效比好的產品是第一位的。
寰球汽車
如何看待造車新勢力對傳統車企的衝擊?
管清友:我認為,要一分為二看待造車新勢力對百年造車企業造成的衝擊。一方面造車新勢力的創新、闖勁和不怕失敗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也要看到百年企業所具有的優勢,從BMW的文化看,還是秉承開放、包容、持續創新的文化基因去接納這些所謂創新。
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造車新勢力和像BMW這樣百年以上的汽車企業相比,在基因上確實不大一樣,他們考慮問題的起點和邏輯是不一樣的,有問題,也有優勢。而BMW也有自身的優勢,也有百年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這一點應該取長補短。
從穿越經濟週期的角度講,2020財年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因為中國可能率先經過第一撥衝擊,中國現在主要任務是應對二次輸入性疫情的影響。目前來看,政府的組織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也在採取一些相應的措施穩定經濟,所以在這個節點上,BMW應該在市場策略上迅速抓住中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的恢復同步甚至領先,利用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機會,把中國市場進一步夯實做大,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甚至可能更好的增長態勢,以應對在歐洲、美國市場可能出現的問題。
寰球汽車
三位能否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對跨國車企未來發展給出一些建議?
管清友:從短期來看,我覺得大家應該抓住這一次中國要大規模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個重要機會。兩位老師也提到,BMW的佈局比較完整,無論是網際網路技術、5G,工業網際網路等等領域都有佈局,新能源領域像BMW這樣的企業,機會還是很大的,也應當積極參與到中國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去。
第二點、儘管遭到疫情的衝擊,但中國經濟恢復應該也是比較快的,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在這種條件下,根據中國的情況,在現有的兩款主打新能源車型外,BMW在中國市場確實可以持續發力,我們也可以借鑑這些造車新勢力的優點去適應消費者選擇的權力,迎合消費者的痛點。BMW不管是在新能源還是在傳統汽車上,甚至在中國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上,乃至在中國整個經濟升級和轉型過程中都可以發揮很大作用。這也是一個全球化企業除了用產品利潤回報股東外,幫助投資國實現更好的可持續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我非常樂意看到BMW能夠承擔這樣的責任。
水皮:第一點建議,BMW在全球市場要更加突出中國的重要性,說的直白些,現在全球就剩下中國市場了,至少半年內沒有其它市場。必須按照中國人的理解,把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當成重中之重,提升中國市場的地位。
第二、加強與中國政府各個系統的聯絡,與中國新基建的投資進行有效結合,把更多BMW的技術、設計理念儘快融入到中國新基建中。
最關鍵的是,BMW應該有緊迫感,要抓住這個難得的契機,加快新能源車上市的速度。提前一季度上市與按部就班地推進所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帶給中國消費者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政府現在急於恢復經濟增長,非常樂意看到企業做出的貢獻,如果新車在中國市場率先投放,是一個各方面都得分的好事情。所以我直接的建議就是加速,這對改善報表、改善市場、戰略、擴大市場份額都是好事情。
吳迎秋:管老師講的穿越經濟週期,汽車企業的發展其實也有周期性,任何企業都有好和壞的一面。如果好的時候再有良好的引導,不好的時候用科技、研發調整戰略,這是企業要做的事。
第一點建議,首先是一定要盈利,另外在盈利的基礎上考慮戰略定位,是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不是,今天還是抱殘守缺掙了不少錢,可能明天就過不下去了;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可能今天掙錢少一點,明天可能就掙大錢了。
第二點,BMW應該怎麼幹?我們剛才在講,未來汽車是什麼?我覺得未來汽車一定是天上控制地下的,和過去傳統汽車想像的四個輪子加一個發動機的概念不同,未來是看天上的,所以最近大家一定不要忽略的一個資訊,包括前不久賓士、吉利都開始做衛星、做飛行汽車,其實都包含了這種思考。
第三點,很多時候戰略性的選擇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包括這次疫情,也包括油價下跌,這個時候對於汽車企業來說,就是要考慮到推動電動車的時間跨度變長了,企業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等到那一天的到來。電動車是方向,但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不排除會出現比電池更好更先進的技術,這就要求BMW必須清醒地處理傳統技術與戰略技術的平衡。
第四點,BMW要堅持創新引領,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最終產品的好與壞,買與不買,營收多與少,還是消費者說了算。
最後一點,BMW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中國業務,甚至以中國為基地,發展壯大全球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