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看到有牧羊犬瞧不起國內的造車新勢力,說市值虛高,積累不夠,技術不行,是BBA和兩田沒有發力的緣故,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假如BBA和兩田一使勁,分分鐘就把新勢力幹趴下云云,持有這種觀點不僅有普通百姓,甚至還有大V。其實,這些人是典型的張嘴就來,啥都沒有搞清楚就亂噴。
確實,造車新勢力在技術積累這一塊確實不雄厚,問題是電動車這個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裡,包括BBA在內的所有車企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如果說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是傳統燃油車的三大件,那電池、電控和電機就是電動汽車的三大件,兩種三大件它的複雜程度是不同的。
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是非常複雜的機械,零部件之間結合得非常的緊密,西方的汽車工業的壁壘就是建立在這種複雜的機械技術上面,越複雜的東西模仿起來就越困難,需要有一整個高階工業 體系的支援,而我國的工業目前來說只能說很全,但絕大部分還是中低端,支撐不起發動機和變速 箱的自主創新程序。而且別人已經做了一百多年了,這時間的差距不是光靠勤奮可以抹平的,何況這裡面還涉及專利的問題。而電動車三大件就不同了,電池我們有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國際一流的電池廠商,電機、電控則更簡單了,是非常成熟,充分競爭的技術,就算有差距,跟燃油車三大件的差距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
因此電動車是我國汽車工業真正彎道超車的大好機會,那BBA能不能也來參與做電動車呢?答案是可以的,但可以卻並不代表他就一定做得好,這話聽起來很費解,一般人不理解為啥同樣是四個輪子,BBA能把燃油車做好,為什麼就不能把電動車做好呢,這裡面就涉及革自己的命有多徹底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汽車工業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的奶牛,每年為他們賺取豐厚的利潤,特別是BBA,牢牢把控著全球高階車的絕大部分銷量,特別是在我國,品牌認同度是國內車企根本無法競爭的,而BBA的所有利潤基本來自於此。支撐著龐大利潤的是同樣龐大的人員體系和技術體系,以及衍生出來的上下游產業鏈,這麼龐大的體系他是不可能突然轉向的,主要是有幾個問題:
第一、就是前景不明的問題,假如舉全體系之力放棄燃油車,主攻電動車,那萬一電動車賣不好,那企業直接就到了破產的邊緣。有人說,怎麼可能,BBA出電動車,衝著這個品牌也會有很多人買啊,大家可以查查最近新能源車的的銷量,BBA新出的幾款電動車沒有一款賣得好的。單單中型SUV領域,BBA就一家都沒落下,賓士推出了EQC、寶馬推出了iX3、奧迪推出了e-tron。雖然都有佈局,但它們的銷量又如何呢?來看三款車中銷量相對最好的賓士EQC最近1年的銷售狀況,基本穩定在200臺/月~500臺/月的水準。即便巔峰時期也只不過衝到了700臺/月,基本是可以被忽略,因此,你說BBA敢不敢放棄每年的現金奶牛,去搏電動車呢,你敢,股東也不敢,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第二,充分競爭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不管是電池、電機還是電控,都是早都已經有了的技術,這些技術不管誰做,效能價格都差不多,因此在效能上沒有明顯差別,外觀甚至造車新勢力更加科幻。在這種情況下,BBA就陷入了充分競爭的境地,比拼的只有服務了。這也是BBA賣不上價的原因,本來高高在上的品牌,突然就陷入價格大戰,品牌溢價就不復存在,換誰都不適應,而造車新勢力強就強在服務上。
也有人說,那BBA就兩頭下注唄,一手發展燃油車,一手發展電動車,很抱歉,這也是完全做不到的,因為這根本就是兩條路子,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前面說到,電動車是充分競爭的行業,門檻不高,但是前景廣闊,如果這時候BBA開發出一款爆款的電車,價格也適中,他最先打擊的反而是自家的豪華燃油車,因為電動車除了充電麻煩點,所有引數都是吊打燃油車的,對外宣傳得越厲害,自家的高階燃油車就越是受打擊,這等於是自宮,換誰都下不去這手。
而造車新勢力就沒有這方面的困擾,放開手腳從頭開始設計全新的汽車平臺,用最好的技術,搭配最好的系統,宣傳上是怎麼牛逼怎麼來。所以我們看到,在三心二意的BBA電動車上,後座地板還是拱起的,明顯是油改電的產物,而造車新勢力則是全平的,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造車新勢力用全新的造車平臺,根據電動車的效能要求,設計最合適的汽車,而BBA的電動車則是處處彆扭,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了銷量。
所以,這就是BBA目前所處的悖論,順著原路走,註定是死路一條,走另外一條路,說不定馬上就死了,特別是對於上市公司來說,還要考慮到短期對股價的影響,就更難做決定了。怎麼選,真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