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個財務年的開局,滴滴出行都是在痛苦與煎熬中度過。
去年年初,滴滴創始人程維宣佈裁員,整體裁員比例佔到全員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不過對於滴滴來說,在經受過“順風車命案”的衝擊後,再面對現在這些困難時,已經多了幾分從容與坦然。
滴滴似乎變得有些不一樣了,像一個衝動莽撞的少年在經歷過巨大挫折之後突然長大,逐漸歸於內斂。但是在沉穩的外表下,滴滴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野心,期待已久的上市仍未有確切規劃,四面出擊的號角卻已經吹響。
順風車歸來,遇上了最壞的時代
2019年11月20日,在暌違了400多天後,滴滴順風車業務陸續在哈爾濱、太原、石家莊、常州、瀋陽、北京、南通7個城市上線試運營。
下線時的千夫所指還歷歷在目,這一次的試運營,滴滴顯得謹慎而又小心,生怕輿論的壓力再一次拖慢迴歸的進度,讓本就脆弱的信任基礎更難重建。
在出現乘客遇害事件之前,順風車一直是滴滴重要的造血板塊,雖然單量不及快車,但是卻能夠為集團帶來更多的盈利。
2017年是滴滴順風車最為風光的一年,那一年滴滴順風車日均訂單量達到200萬,順風車乘客數超過3000萬,覆蓋城市達到351個。已經成為了僅次於快車、專車的滴滴第三大產品線,成長速度迅猛。
更為重要的是,是順風車強大的造血能力,2017年滴滴只有兩個部門盈利,一個是代駕,盈利了1億元。另一個就是順風車,貢獻了8億的盈利。
也正是得益於滴滴順風車的穩健表現,使得滴滴對於2018年整體有了更多的期待,有訊息稱滴滴原預計2018年其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淨利潤有希望接近10億美元,公司整體“微賺錢”。
但是猝不及防的是,2018年年中滴滴順風車發生了兩起乘客遇害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順風車下線,滴滴面臨至暗時刻。
最終的結果是,2018年滴滴繼續鉅額虧損,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人民幣。
此番低調的試運營,滴滴本以為能夠趕上春節的順風車需求高峰,進而打響全面迴歸的第一槍,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顯然是打亂了滴滴的原有計劃,迴歸之路依然不平坦。
儘管外部形勢嚴峻,但是滴滴沒有暫停對於順風車業務的鬆綁,最新的訊息是,滴滴已經宣佈開放順風車夜間出行服務(20:00-23:00)。
而在此之前,滴滴還在順風車業務上新增了“順路同事”功能,一邊保持業務擴張上的剋制,一邊又在做著產品創新上的嘗試。
拉長戰線,程維打造多面滴滴
也許是疫情的影響佔據了太多關注的目光,滴滴在近期的諸多動作沒有受到太多的曝光,但如果仔細羅列下來,這可能是滴滴近些年來業務變動最為頻繁的一個春天。
除了前文提到的順風車迴歸,滴滴在近段時間還開闢了一條新的業務線——滴滴跑腿。
3月16日,滴滴官方釋出訊息稱,即日起在鄭州、上海、深圳、重慶等21個城市上線跑腿服務,這是繼滴滴試水外賣業務後,再次拓展本地生活服務領域。
滴滴跑腿的運營邏輯,是為之前的滴滴代駕小哥開闢新的業務模式,在滴滴內部該專案也由滴滴代駕團隊負責,隸屬滴滴普惠出行事業群。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滴滴代駕業務大幅度縮水,使得平臺上的代駕小哥收入驟降,開闢跑腿業務之後,不僅能夠為代駕司機增加收入,也直接拓展了滴滴的業務覆蓋範圍。
據了解,“滴滴跑腿”從立項到上線僅一週時間,目前代駕團隊大半人員全力投入該業務。
滴滴出行平臺,主要圍繞的就是“人”和“車”兩大介質,關於“人”的產品服務在不斷升級,圍繞“車”的探索也在同步展開。
滴滴的無人駕駛專案由來已久,早在2016年,程維就對外表示滴滴正在發力無人駕駛業務,併成立了自動駕駛研究院。2018年的內部年會上,滴滴無人車以視訊的形式首度亮相。
去年8月,滴滴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CTO張博兼任新公司CEO,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程維對於滴滴無人車曾有著很高的期待:“這件事情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比本土化競爭高10倍,滴滴會成為谷歌之外唯一活下來的無人駕駛公司。”
業務線逐漸拓寬的同時,滴滴內部的人事調動也更為頻繁,近四個月來,共有三起涉及重要高管的人事變動。涉及到的崗位包括網約車公司副Quattroporte、網約車平臺公司CTO、普惠出行與服務事業群總經理。
按照滴滴近日釋出的新三年規劃來看,滴滴要做一家注重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每天服務超過一億單,國內全出行滲透率超過8%,全球服務使用者MAU超8億。無論是業務調整還是人事變動,顯然也都是為了這個新目標而服務。
滴滴距離上市還有多遠
當滴滴的海外對手Uber和Lyft都已先後登陸資本市場,關於滴滴何時能上市的話題,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上市可能伴隨著豐厚的投資收益,但與之對應的也是風險的增加,去年上市的Uber和Lyft,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年就遭遇了美股百年不遇的數次熔斷。
從這個維度來看,滴滴倒是幸運地躲過了這次災難,但擺在網約車行業面前的固有弊病,卻不是上市與否就能夠逃避的。
首先面臨的是業務合規,由於核心業務分佈在國內,滴滴享受到了政策層面給予網際網路行業創新的扶持與優待,但卻並不能完全消除合規化風險。
滴滴近兩年一直在推進合規化程序,也加大了對於不合規網約車的清退力度,但是准入門檻的提高,就勢必會影響平臺自身的業務體量,這並非業務發展的短期陣痛,需要長時間的刮骨療傷。
2018年發生的乘客遇害案,從某種程度上倒逼了滴滴業務合規程序的加快,但時至今日,滴滴車主仍舊時不時會吃到地方監管部門的罰單。
滴滴目前把業務線拉的非常之寬,除了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出行業務,還有保險、信貸、租賃等增值服務。
甚至於共享單車這一紅海,滴滴同樣有所涉獵,旗下擁有青桔共享單車和街兔共享電單車兩大品牌。
再加上本地生活服務板塊的外賣和跑腿,滴滴實際上已經不再是一家單純的出行服務公司。
在業務出海上,滴滴同樣嘗試不斷,從中美洲到日本,滴滴的網約車和外賣業務都已經鋪向國外。
如此多的業務分佈,核心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帶來更多的營收增長,但由於業務屬性的原因,每一次的嘗試都需要用補貼獲客來作為支撐,使得滴滴的盈利之路仍舊漫長。
滴滴在2020年的目標是實現40%-50%的整體增長,按照滴滴目前的規模來看,這需要核心業務線突破天花板的同時,創新業務也要不斷擴大現有的市場份額。疫情過後的這一段市場報復性反彈,可能就是滴滴今年最為重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