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向來都是需要巨大投入才能驅動的產業,因此當新勢力從零開始造車,就註定逃不過“缺錢”的命運。無論融資了多少輪,貸款了多少錢,似乎都填不滿研發、工廠、採購、營銷以及銷售這幾個無底洞。
而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你滿懷理想和抱負地看著電腦上那一頁頁PPT,卻因資金不足而無法將它們變成現實時,你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綠馳汽車“賣身”河南國投
日前有媒體曝出,由於經營不善和資金鍊斷裂,國內初創車企綠馳汽車“賣身”河南國投,成為眾多新勢力中第一家被國投控股的車企。當然了,這應該也不會是最後一家。
從曝光的資訊可以看到,公司名稱已由綠馳汽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為綠馳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型別也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此外,原由深圳九州匯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變更為河南國投認持股60%,深圳九州持股40%。
總而言之,這意味著河南國投正式入主綠馳汽車,成為其實際控制方。
說實話,對於綠馳這家初創車企,不僅福斯不太熟知,相信就連很多“圈內人”平時也都沒太關注。而它之所以如此“低調”,並不是自己不想增加曝光度,委實是沒啥話題可炒作。
稍微有點熱度的新聞還是去年5月與長安汽車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將首款量產車M500(內部代號)交由原長安鈴木第二工廠代工生產。按照規劃,綠馳汽車M500 將於2020年下半年上市,但事實上目前除了一些諜照外,我們很難在網上看到該車的其它資訊。
雖然說像蔚來、小鵬這樣的頭部新勢力經常都是因為負面新聞上熱搜,但好歹別人有知名度啊,這就跟娛樂圈的流量明星一樣,被“黑”無所謂,要知道流量是能換來資本的。
有意思的是,這兩天綠馳汽車還蹭了一波自己的熱點。呃...不管裡面內容有幾分真,曝光率總是有了嘛。
造車新勢力“缺錢”成常態
事實上,對於缺錢已成常態的新勢力來說,這次疫情的衝擊是致命的。從前不久曝出來的博郡、前途等車企的“欠薪”“裁員”事件就能看到,一大波初創車企已經陷入了資金困境,而這恰恰是所有新勢力的命門所在。
3月19日,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在微博上這樣說到:“上百個新造車企業中,堅持到今天,從不拖欠員工的工資,從不拖欠供應商的貨款,這兩個最基本最本分的能做到的估計已經不超過五個了。”
而從2019年銷量來看,造車新勢力當中銷量破萬的只有蔚來、小鵬、威馬和合眾四家車企。但即使是銷量最好的蔚來,2019年財報顯示,其年虧損超百億,相當於每賣一輛車就要虧54萬。
頭部勢力就已經這麼慘,更何況後面才剛剛量產,或者像綠馳汽車一樣至今未進入量產交付階段的車企,其前景著實令人堪憂。
這次綠馳汽車率先出局,無疑給所有的新勢力都敲了一個警鐘,一家車企如果自身沒有造血能力,那麼一旦遇到像這次疫情一樣的突發事件,你就會被資本市場無情地拋棄。
這樣說起來,綠馳汽車選擇被國企入主或許還算是個不錯的結局,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嘛。
當地政府成造車新勢力的救命稻草
那麼問題來了,當地政府為何要為前景不明的綠馳汽車續命呢?
事實上,不僅僅是綠馳汽車,在融資趨冷、傳統車企加速入局、消費者對電動車購買信心不足的大環境下,當地政府成為了所有新勢力的救命稻草。例現在年2月25日,蔚來汽車與安徽合肥政府的超100億融資敲定,才讓蔚來汽車緩解了資金缺口。
而各個地方政府之所以願意接盤來保護這些企業,一方面當然是期望能夠建立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增加稅收。
至於另一方面,筆者大膽猜測,這或許也是各地政府無奈之舉。
我們知道,從2014年開始,在全球新能源化的浪潮下,無論是真心想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而努力,還是純粹想騙國家補貼,總之,入局者如過江之鯽。
據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2019年3月的資料,有共635家電動車企錄入了當年的財政補貼申報平臺。但由於缺乏老牌車企技術的積累,再加上其產品效能根本不能滿足市場所需,在經過長達五年時間的市場洗牌後,目前還倖存的初創車企也就十來家,預計最後活下來的最多3-5家。
可想而知,從600多家到最後的幾家,這些被淘汰的車企無疑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要知道各地政府當初為了支援新能源汽車發展,可謂是不遺餘力的給地、給錢。現在,自然不想留下一地雞毛。
但是,政府來收購這些“出局者”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我覺得有位網友說的很好:“其實吧,有時候我覺得地方政府收購這些不良資產也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本身就是市場競爭淘汰下來的企業。應該多去支援頭部企業,國家補貼的改變不也是這樣的意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