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2013年的僑福芳草地,一家汽車體驗店讓很多人駐足。跑車的外觀,顛覆性的內飾,讓“特斯拉”這個名字迅速躥紅,它讓人們對於汽車有了新的認識和定義,它的出現不亞於蘋果對於手機的顛覆。

之後的兩年裡,小鵬、蔚來、拜騰等自主新能源車企出現在福斯的視野中。與特斯拉相同的是,它們都有著網際網路的基因和改變未來出行的願景,都有著不同於傳統燃油車的超視覺和智慧化,都有著創新和顛覆的目標。但不同的是,有的企業一直在“公關造車”,而有的雖然實現量產,可今後的不確定性還有很多。“造車新勢力”就這樣,磕磕絆絆的進入了造車行列。

看似與燃油車比起來,純電動汽車的組成結構相對簡單一些,可真的開始造車了才發現,原來“願望是美好的,事實是殘酷的”,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就曾在微博說過,“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去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反觀特斯拉造車,不管是首款車型Tesla Roadster的研發工作,還是在2008年10月第一批TeslaRoadster的下線和交付,都並非順風順水的。直至今日,特斯拉依然處於虧損狀態,而且品控和品質問題的新聞也屢有發生,但為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忠粉,政府為什麼還會張開雙臂歡迎呢?離不開品牌和規模。

也正是看到了這片藍海,一時間,造車新勢力成為了資本和社會的焦點,就連科創板也成為了新能源汽車及相關企業的另一個掘金渠道。與這批從零開始的新勢力相比,後入局的新勢力改變了策略,走上了“曲線造車”的路線。不管是買還是仿,先有了自家的量產定型車或是N年前就已經有的車型,進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智慧交通、車路協同、智慧出行等“大專案”上。這種具有本土特色的造車方式似乎更有大格局、大目標,至於是否有效,是否可行,需要時間來證明。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入局之人是否真的為了造車而來?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去討論這種模式的未來。

縱觀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承擔著主要角色,相關政策的改變讓專注於造車的新勢力日子不太好過。相比之下,“曲線造車”的企業到目前為止只是踏進了一隻腳而已,畢竟沒有量產,是適時抽身還是勇往直前都還有的選擇。而對於已經量產的新勢力而言,只有向前,再向前。畢竟闖過了量產這一關已經不易,再知難而退恐怕沒有誰會甘心。

雖然日子緊巴巴的,可比起高談闊論、指點未來而言,讓消費者開上自家的車才是最實在,最真實的。不管是資本,還是使用者,看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而不是美如畫的未來。“曲線造車”的策略能夠扭轉造車新勢力的未來,是否能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只能說,期待!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中國產老廠也是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