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的門檻看似降低了不少,但這個過程中的難題可能遠比想象中要多。
作者 | 文靚
儘管小米官方的迴應只有 8 個字——“等等看看,暫時沒有”,但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屬於智慧電動汽車最熱的時代。
回首 2020 年,理想、小鵬先後赴美上市,與蔚來齊聚美股市場;隨後,威馬獲國家隊 100 億元人民幣融資,衝擊科創板;東風嵐圖、北汽極狐、智己汽車等脫胎於傳統汽車廠商的新玩家也頻繁現於大眾的視野。
除了林立於智慧電動汽車賽道的造車新老勢力,恆大、阿里、百度等跨界選手也躍躍欲試,想要在市場終局未定之前搶佔屬於自己的高地。
而我們現在所站的時間節點,完美地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2021 年 1 月,全球電動汽車的融資金額超過 120 億美元,創下了汽車行業有史以來的單月融資紀錄。
在此期間,許多看似魔幻的事件也接連發生了。
「只差汽車的恆大汽車」憑藉著許老闆的朋友圈籌集到了 260 億港元(約 32 億美元)融資;深陷資金困境的 FF(法拉第未來)捲土重來,募資金額為 10 億美元;富士康擬向拜騰投資 2 億美金,這家近乎被判定「死亡」的造車新勢力正在重振旗鼓。無論是從何種角度來看,在外部資金的支援下,所有新造車的故事都添了幾分真實性。
但,有錢真的就能造車嗎?造車又真的如此簡單嗎?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沒有 200 億不要造車。”這句出自李斌這個「2019 年最慘的人」之口的話,在業內廣為流傳。
時針回撥到 2019 年,蔚來陷入黑屏、自燃、召回、裁員等風波,乃至於融資停滯、虧損嚴重(2019 年蔚來淨虧損達高達 114.13 億元),上海建廠的計劃也受到了影響。
不過,2020 年 4 月,來自合肥市政府的 70 億元投資解救燒錢大戶蔚來於資金困擾之中,蔚來的總部和研發製造基地有了新的著落。
李斌也一躍成為了「2020 年最幸運的人」。
彼時的拜騰也有著類似的經歷。
2020 年以來,拜騰多次陷入降薪裁員、拖欠貸款的傳聞風波。
燒光 84 億元人民幣後,拜騰宣佈:從2020 年 7 月 1 日開始暫停中國區業務,北美和德國辦公室則根據當地法律啟動破產保護申請。
在外界看來,這些訊號無異於判定了這家新造車企業的「死亡」,沒錢則是最大的「元兇」。
讓人意外的是,不久前有訊息稱富士康向拜騰注資 2 億美金,並幫助拜騰推進旗下首款車型 M-Byte 的量產工作。
曾「為夢想窒息」的賈躍亭以及仍活在 PPT 上的 FF(法拉第未來)似乎也有捲土重來之勢頭——FF 已官宣即將透過 SPAC 的方式登入美股納斯達克市場,股票程式碼為“FFIE”。
當然了,這背後少不了珠海國資委和吉利的助力。
據瞭解,珠海國資委將在 FF 最新一輪融資中投資 20 億元;吉利集團已表達了明確的投資意向,投資金額或在 3000-4000 萬美元之間;而且恆大集團也參與了此次融資洽談。
此外,理想、小鵬等新造車企業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即便是賽道中的領跑者特斯拉,也曾在至暗時刻對外尋求過收購的可能性。
從各種角度來看,「錢」都是造車故事裡繞不開的話題,是故事線推進的前提。
恆大在這方面的實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畢竟,這是一個總資產近 3 萬億、年銷售規模 7000 億、年核心利潤超過 400 億的房地產大鱷。
初入造車領域時,恆大的希望幾乎全都壓在了 FF 身上,還宣佈以 20 億美元的真金白銀接盤後者並輸送造車燃料。
由於 FF91 遲遲未量產,恆大隨後決定在造車這件事上自力更生,並放下豪言——力爭 3-5 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為了支撐上述目標的實現,恆大給出了 450 億人民幣的投資預算,此後便開啟了「買買買」之路。
2019 年,恆大先以 9.3 億美元收購總部位於瑞典的電動汽車公司 NEVS 的 51% 股權,獲得主機廠實體和生產資質。隨後,斥資 10.6 億元入股動力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以持股 58% 方式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緊接著,再透過子公司 NEVS,與柯尼塞格將組建成立合資公司,獲得使用柯尼塞格的技術專利和品牌的權利。
在一年的時間內,恆大就以不同的形式收購/入股了 9 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公司、在廣州及瀋陽投建 3 個生產基地,版圖覆蓋研發、整車、電機、電池、充電樁、銷售與服務等汽車產業鏈關鍵環節。同時,與 60 家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簽署戰略合作。
據統計,截至 2019 年 11 月,恆大在造車領域已經發生的及規劃中的投資超過 3000 億人民幣。不止是錢,還有更多影響因子
恆大造車從無到有僅歷時短短 20 個月,動作之快令人咂舌,身體力行地演示了什麼叫作「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資金對於造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理性來看待,它只是造車故事中的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無論是隨著行業洗牌倒下的一眾造車新勢力,還是曾豪擲 200 多億卻以「商業不可行」退場的戴森,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印證這一點。
恆大雖然已經構建起了自己的造車體系,但造車和造房子的相通之處甚少,其對於汽車行業的探索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而且,造車也不是像堆積木一樣將零部件簡單組合起來。
工信部汽車產業專家張翔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恆大購買的零部件公司為整車生產做貢獻,至少要兩三年才能完成。
就在不久前,業內還有人調侃:恆大汽車只差汽車了。
不過,「造車」是一回事,「造好車」又是另一回事。
汽車產業發展百餘年才形成了一套嚴謹而完整的生產流程和制度,乃至於衍生出了一套基於安全的工業文明,不是後來者們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能夠顛覆的。
即便是在新造車賽道中領先的特斯拉,其產品質量也長期遭人詬病,甚至多次進行了召回。
近日,特斯拉更是因異常加速、電池起火、車輛遠端升級(OTA)等問題被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約談。據瞭解,從 2020 年 6 月開始至今,特斯拉的負面事件就超過 15 起。
包括特斯拉在內,許多造車新勢力都採用了網際網路思維來造車,將汽車看作是智慧移動終端,其設計以及迭代的週期相較傳統汽車會大大縮短,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安全隱患。
作為智慧汽車的核心體現,自動駕駛技術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車艙內的智慧化體驗也還有豐富的想象空間。
換言之,如果跨界選手想要在智慧汽車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僅要高度重視安全這一話題,還要擁有強大的軟體能力。
但在前一輪前沿傳統主機廠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新造車勢力的人才軍備賽過後,新入局的玩家要如何吸納更多的專業人才?又如何權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做出最終決策?
與此同時,智慧汽車的研發不是一件只要懂軟體就能夠做成功的事情。
汽車軟體的執行需要硬體以及軟硬體結合的系統規劃的支撐,車載晶片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由於新冠疫情,全球晶圓緊缺,加上去年上半年汽車銷量大幅下滑,車企對晶片的訂單量減少。沒有足夠的訂單在手,上游的晶片製造商開始主動選擇降低產能。
去年下半年開始,汽車市場回暖,但汽車晶片短缺的現象愈演愈烈,大眾、本田、福特等車企的生產計劃都受到了影響。
尤其是隨著汽車行業逐漸轉向電動化、智慧化,相比傳統燃油車,智慧汽車需要搭載更多的更高效能的晶片,車載晶片的供需矛盾在進一步加劇,算力也尚處於不斷提升的階段。
除了在製造生產過程會遇到的難題,車輛該以一種什麼姿態走進外界的視野也需要深思熟慮。
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中,如何給消費者帶來更好汽車的體驗,如何設立旗幟鮮明的品牌特色,如何打通銷售和運營的渠道,如何強化自身的造血能力?
隨著電動化、智慧化大潮的到來,造車的門檻看似降低了不少,但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內因外因的難題,可能遠比想象中的要多。市場需要鯰魚的存在
事實上,汽車產業發展百餘年至今,格局和體系已固化,傳統車企對企業制度的信守,對汽車系統架構的理解基本上已經根深蒂固,打破自己原生的桎梏去推動新的變化並非易事。
這個市場裡需要鯰魚的存在——已有眾多跨界玩家湧入造車界,並激發了新的生機。
特斯拉總市值一度暴漲到 8000 億美元以上,幾乎是此前長期霸居全球車企市值榜首的豐田汽車(2100 億美元左右)的四倍。作為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蔚來的總市值也一度超越大眾集團位居全球第三,股價同比增長超過 1800%;小鵬、理想也紛紛衝進前二十。上個月百度宣佈要元件智慧汽車公司後,股價在一夜間上漲了 700 億元人民幣。兩天前李彥宏表示,已經任命了造車公司的 CEO,也選好了品牌名稱,新的電動車產品大約會在 3 年內推出。在宣佈籌集到 260 億港元(約 32 億美元)融資後,恆大汽車的市值一路狂飆至接近兩個中國恆大。雖然這些跡象都來自資本市場,但其釋放出來的訊號是顯而易見的。
回看 10 年前的歷史,我國傳統車企的排名還集中 20 名左右。從燃油時代的追趕者到新能源時代的領跑者,中國的汽車產業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希望。
而且,中國在智慧汽車研發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論網際網路企業數量以及碼農數量,中國在全球無疑位於前列,相應的人才儲備更充足。
與此同時,作為智慧汽車的載體,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了國家大力扶持的物件。
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到 2025 年將達到汽車銷售總量的 20%。
這就意味著,即使整體的汽車銷量不再增長,按照 2019 年的銷售規模計算,新能源汽車 2025 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500 萬輛,是目前的 5 倍左右。
此前,國家已經提出到 2025 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汽車總銷量的 20%,並且力爭於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標。
加之,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在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個市場規模還將呈倍數增加,一個超級風口正在形成。
資料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投融資 2020 年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 1292.1 億,同比大漲 159.4%。
在可見的未來裡,資本對於「造車」無疑還會大規模加碼,跨界選手魚貫而入的現象也會持續。
不過,在保持樂觀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汽車製造關鍵裝置的進口率在 60 % 以上。
單從車載晶片的角度出發,我國 2019 年,車載晶片進口率超 90%,先進感測器、ADAS、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晶片十分依賴進口。其中,負責電能轉換的 IGBT 進口率高達 98%。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智慧汽車的市場都蘊藏著無限機遇。
儘管智慧汽車的製造難度和複雜度比傳統燃油車更低,但在滿足「智慧」這個修飾詞的同時,其「汽車」的本質也意味著,它仍應是一個關乎人命的令人敬畏的高精尖工業產物,並不是零部件的隨意堆積組裝。
在新時代的風潮之下,我們固然期待看到不斷有實力強勁的新玩家們入局,留下中國造車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也殷切地希望,這是一片能夠承載百花齊放,充滿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沃土,而不是拔苗助長的投機者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