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一口氣共出臺了16項新能源汽車政策。當年也被媒體稱作是“中國新能源車元年”。歷經7年發展,大街小巷的新能源車,近乎已和燃油車數量平分秋色。那麼新的一年,新能源行業會有哪些趨勢呢?作為搖擺不定的“騎牆派”,今年到底可以出手,入一臺新能源車了嗎?
1.新能源車會加速“下鄉”根據易車研究院的資料,2020年前三季度高階新能源汽車在限購城市(上廣深)的佔比達到了54.68%,這說明高階新能源車大盤就在這些一二線城市。而對於3/4線甚至更小的城市來說,傳統自主、合資車企的新能源車型,才是他們的主旋律。如去年五菱宏光mini EV走紅國內,小城市貢獻了絕大多數的銷量。
不過這種趨勢在改變。一方面是傳統車企正在推出新的新能源高階品牌;二是原先的新能源高階車在一二線城市趨向於飽和,不得不向外圍擴大影響力。
近兩年,國內傳統車企在積累了一定技術儲備之後,陸續投入更多成本、開發全新車型,並推出了新一波的高階品牌戰略:比如上汽集團推出了R品牌和智己、東風集團推出了嵐圖、北汽集團則推出了ArcFox極狐等等,這些都是向之前那些眼花繚亂的初始新能源車型劃清界限,走向高階。
而那些出圈的造車新勢力,則在努力學習特斯拉,加速下沉拓展體驗店和售後服務。比如小鵬,體驗中心開到了柳州、濰坊、鹽城、南通等三四線城市;特斯拉在上海大街小巷全面鋪開的同時,也在入住鹽城、南寧、湖州和台州等三四線城市。
2.充電樁越來越多,充電更方便充電,是很多人不選擇新能源車的首要問題。比起幾分鐘能加滿油箱的速度,即使是快充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要是所在城市充電樁短缺,那就更加耽誤事了。
根據中國電動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資料,截止2020年1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公共+私人)累計數量為168.1萬臺,同比增加37.9%。與此同時,根據乘聯會資料,2020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佔到全球41%,約為117萬臺。對比新能源車年銷量和充電樁數量,我們可以發現充電樁不足已經大有改觀。
不過,公共充電樁分佈較為密集:廣東、上海、江蘇、北京、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這TOP 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佔比高達73.1%。其他地區尚需努力。
3.插電混動繼續走下坡路2月初,上海宣佈在2023年1月1日起,不再對插電混動車和增程式新能源免費發放新能源牌照。讓很多準備“鑽空子”拿滬牌的車主大感失望。而早在2020年底,工信部等4部門聯合釋出了新一輪“新能源補貼政策”,比之前退坡20%,其中最受影響的也是插電混動車。
無論如何,插電混動作為“油改電”的過渡性產物,確實可油可電,製造方便。但終究不夠純粹、技術含量不夠高。在2018年銷量暴漲2.4倍,迎來兩連跌的插電混動逐漸被純電動淘汰,是大勢所趨。為了貶值率考慮,插電混動的老車主們也該儘早做打算。
4技術突破困難,但車價總體會越來越便宜最近刀片電池、固態電池、續航超過1000公里等新聞,一度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但這些新技術的真正實現落地,可能並不會出現在2021年。想要擁抱更長的續航,我們還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好訊息是,隨著特斯拉鯰魚效應的作用,國內的新能源車將會越來越便宜。就像誕生了小米的國內手機市場,供應鏈的成熟,將不斷擴大新能源產業的規模,進一步壓縮成本。以後,會三連降的不僅是特斯拉,也會讓更多的國產品牌提供越來越低的終端價格。
5.各方面都會加速衝擊燃油車除了銷量,新能源衝擊燃油車的方向,已經擴散到方方面面。4S店那套消費不透明、體驗不好的感受,將會被新一輪的零售模式取代。現在週末逛個諸如萬達廣場的大商場,就能看到各種新能源車的展示廳:特斯拉、蔚來、比亞迪…想要看車,不用去專門的4S店,就像買手機一樣方便,這是因為新能源車開始選擇了廠商直營模式,完全脫離了經銷商的銷售體系。
不過,如上文第一點所說, 這樣的新能源體驗店,目前暫時沒有下沉到佔全國人口比例70%的三四線城市,暫時還沒可能完全替代經銷商模式,針對這些地區,大膽猜想,經銷商加盟制將越來越普遍。
總結: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2021年能放心大膽的買一臺新能源車型嗎?如果你生活在沿海幾大城市群,平時不用長途旅行,那如今買一臺除插電混動外的新能源車型,已經非常成熟,同時隨著補貼的退坡,晚買不如早買;而對於3/4線城市、中西部車主來說,配備好屬於私人的充電樁,目前仍是買一臺電車的絕對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