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有些專家說看不懂吉利的戰略,我覺得看不懂也不奇怪。”

今年以來,伴隨著科技巨頭跨界入場,新能源汽車駛向全面爆發階段。這場汽車行業革命中,作為傳統車企而一度被忽視了的吉利,突然頻繁刷起了存在感。在百度的造車計劃、小米的造車傳聞中,在賈躍亭造車圓夢之路中,在比特幣、飛行汽車、商業衛星等熱門概念中,全都有吉利的身影。

步子邁得又大又急,也難怪李書福要在內部動員講話中做出開頭的表態。在他看來,吉利在探索,戰略具有多面性、是創新思想。

不過,對於吉利的四面出擊,資本市場並未完全買單。

目前,在國內自主品牌中,吉利的估值只處於中下位圈。截至2月23日收盤,吉利市值為2705億港元,而比亞迪的總市值達到6455億港元,即使是“只差汽車”的恆大汽車,市值也比吉利高出近一倍。

在吉利這兒,新造車概念的財富效應似乎失靈了。去年一年間,蔚來股價翻了十倍、比亞迪翻了四倍、長城翻了三倍、恆大也翻了近三倍,但吉利的漲幅僅為57%。即使到了今年,吉利成為百度、FF的造車夥伴這一訊息,也並沒能維持吉利股價的上漲趨勢。

“看不懂”的戰略背後,吉利到底想做什麼?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大潮中,2700億港元的吉利被低估了嗎?

從吉利到富吉康

沒有哪個傳統車企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想要不被時代所拋棄,傳統車企就必須補足電動化、智慧化實力,但具體怎麼做,行業玩家的路徑並不一致。

吉利的答案是成為“富吉康”。

吉利旗下擁有新能源品牌“幾何”,其首款車型幾何A在2019年11月上市後單月銷量曾達2500輛,但在進入2020年後,幾何A的銷量基本維持在兩位數。去年8月上市的SUV車型幾何C,市場表現同樣不如人意。

幾何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遇冷,吉利在汽車行業變革過程中的實力也受到質疑,這是其去年股價沒能隨電動車概念爆發的原因所在。步入2021年,吉利選擇換個思路:自有新能源品牌發展欠佳,那就另闢蹊徑去幫別人造車,以代工模式加入這一輪狂熱的造車熱潮。

短期來看,吉利的戰略其實是圍繞著代工模式在展開。

1月11日,百度正式確認了聯手吉利造車的訊息,其看中的是吉利整車製造能力。用百度造車CEO、原摩拜聯合創始人夏一平的話說,選擇一個汽車公司去做戰略合作能夠“很好地把你的軟體能力產品化,迅速地推向市場”。看上吉利代工能力的還有Faraday Future。根據FF招股書,其將與吉利和中國某一線城市建立合資公司,支援FF中國的生產。據吉利訊息,其與FF簽署了框架合作協議,計劃在技術支援和工程服務領域展開合作,並探討由吉利與富士康的合資公司提供代工服務的可能性。吉利自身也在不斷地強調、強化代工業務。今年1月,吉利宣佈與富士康組建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此後,吉利關聯公司還註冊了“富吉康”商標。

吉利想靠代工搭上造車熱的便車,但其野心不止於此。以代工模式擴充套件合作網路的同時,吉利也在佈局正面競爭。

李書福在20日的內部講話中,宣佈了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計劃一主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其中90%將為新能源混合動力汽車,計劃二主攻純電動智慧汽車,吉利將組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區隔於傳統燃油車業務,正面參與智慧純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

為了迎接汽車行業變革浪潮,吉利一邊用代工模式穩定基本盤,一邊自我變革。對於更遙遠的未來,李書福選擇了廣撒網:同時推進混動、純電兩個計劃,成立區塊鏈技術公司,啟動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專案,拿下首張飛行汽車FAA適航證......所有前沿概念,吉利都沒放過。

“進可攻退可守”,李書福用這六個字,回答了他想做什麼。

抓住代工視窗期

行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對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也對應著不同的決勝因素。

吉利自主研發的純電車型能否成功,飛行汽車、商用衛星等前沿科技專案能否落地,都還有極大不確定性,但在現階段,代工模式是部分“四化”能力不足的傳統車企破局的機會之門。

去年,特斯拉與豐田之間的市值差距,讓人們回想起蘋果對諾基亞的顛覆。誠然汽車製造的複雜性遠超手機,但兩個行業在發展上依然呈現出許多共通性。去年,這一共通性體現在新勢力對傳統企業的衝擊上,今年初,這一共通性表現在代工模式對工業邏輯的改造。

回看手機行業,蘋果的創新能力及富士康的製造工業,聯手突破了諾基亞的防線,並且,伴隨著智慧化浪潮的到來及產業鏈的成熟,迎來了一波手機創業浪潮。

2011年小米宣佈進軍手機市場,同年OPPO、vivo推出首款智慧手機,2012年華為釋出P系列智慧手機,此外,也有如360等科技公司跨界進入手機賽道。無論是蘋果、華米OV,還是那些已經被遺忘的手機品牌,它們在2011年左右密集湧現,快速殺入手機市場並能夠與諾基亞等大廠一較高下,這背後的行業底層基礎是——彼時手機產業鏈走向成熟,為手機創業者提供將其創意與技術快速產品化的可能性。

蘋果造車、百度造車、小米造車,如今科技巨頭跨界造車的熱潮與曾經的手機創業熱何其相似,而底層基礎同樣是成熟的產業鏈帶來的快速產品化能力,代工的重要性因此凸顯。

也有代工模式的反對者,比如威馬。吉利出身的威馬創始人沈暉,對代工模式下的質量把控問題充滿質疑。沈暉曾經說:“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因此,威馬將重資產投入於自建工廠。

第一批新造車企業對代工與自建工廠的選擇存在爭論,但對於蘋果、百度等跨界玩家來說,在特斯拉已經跑通盈利模型、蔚來理想小鵬備受期待的情況下,如果要自建工廠,則意味著其正式加入市場競爭的時間還要再延後。

汽車行業變革已經行至爆發階段,時間不等人。

從這一角度來看,代工廠在汽車行業變革中承擔著重要且獨特的歷史使命。反過來,目前這一波造車潮越是火熱、新入局者越多,在這些企業透過長週期的努力積累起足夠的製造能力之前,代工企業都將是行業變革的重要參與者,並將一同分享造車紅利。

從目前的情況看,代工廠能分享到的紅利似乎相對滯後。在1月7日與百度造車的訊息傳出後,吉利盤中一度漲超17%,股價創歷史新高,但此後股價逐漸回落,而百度卻一路起飛。市場的目光仍然集中於臺前的造車企業,對產業鏈的價值挖掘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

吉利是國內最早提供開放的電動汽車純電平臺的公司之一,疊加其多年積累下成熟的汽車製造能力,成為了不少造車公司較優的代工選擇。在獨立的純電造車計劃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抓住這一階段的代工視窗期,是吉利最穩妥的做法,但長期來看,李書福更大的野心始終需要一個獨立的純電企業來支撐。

畢竟,連代工大佬富士康,也準備造整車了。

被低估了嗎?

從2018年到2020年,吉利的市值經歷了約兩年的低谷期,即使是在汽車板塊火熱的2020下半年,吉利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乏善可陳,且始終未能衝破品牌低端化的困局。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疲軟,吉利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毛利率、銷量都在下滑。

品牌困境與銷量困境是國內自主品牌面臨的一個共通問題,但橫向對比來看,吉利的市場表現其實處於行業上游水平。根據吉利科創板招股書,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吉利市佔率從5.04%提升至6.67%,連續三年半均為國內自主車企銷量之首。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資料,2020年中國品牌車企銷量排名中,吉利位居第三,次於上汽集團、中國長安。

吉利一號,李書福造出的第一輛車

作為積累深厚的國內傳統車企,吉利的不足之處和硬實力一樣明顯,其高階品牌“領克”與純電品牌“幾何”市場表現欠佳,這讓吉利在汽車行業的未來之戰中不受期待,但隨著其“擴大代工規模+佈局前沿技術”策略推進,吉利“自主低端品牌”的既有認知也將成為過去式。

從資本層面來看,吉利在今年也將迎來一些不小的變動。

去年九月,吉利正式啟動了科創板IPO的程序,招股書獲得受理。按照時間表,吉利科創板敲鐘的日子或許不會太遠了,屆時吉利有可能成為科創板整車第一股,這將對吉利現有的股價及流動性造成一定刺激。

此外,透過投資及收購的方式進行資本佈局,是吉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其中最經典的案例是吉利以18億美元將高階品牌沃爾沃收入囊中。去年一年,沃爾沃在大陸市場總銷量同比增長7.6%,今年1月,沃爾沃創下其在大陸市場以來單月零售最高銷量,並且連續第十個月在華銷量實現兩位數增長。

李書福曾在新年致辭中提及吉利和沃爾沃的合併重組,從吉利的角度看,沃爾沃不論是品牌力還是電動化、智慧化實力都更為可觀,其與沃爾沃的合併重組,將使其規模與價值站上一個新的階梯。

回到最初的問題,2700億港元的吉利被低估了嗎?

如果從造車實力來看,吉利在未來的汽車行業中,如果想要以獨立造車品牌的身份取得一席之地,還需要在軟體技術、品牌實力等多方面投入長久的努力。但是,為巨頭代工、打造獨立的純電公司、佈局前沿概念、登陸科創板、合併沃爾沃,上述種種,都是能讓資本對其進行價值重估的觸點。

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汽車瘋子”李書福走起了攻守兼備的穩妥路線,和市場情緒保持距離——“最終鹿死誰手還需要時間檢驗,希望大家要有點耐心,仔細觀看這部百年汽車變革劇,好戲還在後頭。”

6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小米造車,1.99萬起還是29.9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