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許多廠家都喜歡宣傳純電續航里程超過600,超過800,甚至兩年後超過1000。
看起來大家最擔心的里程焦慮已經被消除了,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偽命題。
但是我們都知道,過去幾年我們對純電車型有里程焦慮,就是因為它達不到500-700公里。那為了消除消費者的焦慮,我硬說它有呢?而且又不能欺騙消費者呢?那就得換一種方法了,這也是基本上所有純電車型預設使用的辦法------使用NEDC理論續航里程,而非基於實時車況。
所謂的NEDC是一種駕駛迴圈,類似的還有WLTC等等很多種,這種迴圈通常是車廠用來評價一臺車的綜合油耗、排放情況使用的一種基準工況迴圈------你喜歡溫柔開,我喜歡暴躁地開,你的高速多,我堵車多,你說這車油耗低,我說這車油耗高,沒毛病吧?當我們橫向評價一個車的油耗的時候,就得用同樣的基準測試方法,這就是駕駛迴圈的意義。駕駛迴圈一般綜合、統計、分析了市面上使用者的平均情況,把長達20-30分鐘的駕駛區間,分成一部分怠速,一部分低速,一部分高速工況等等,用來模擬城區、紅綠燈、高速、超車等情形,用來橫向對比油耗、排放是比較客觀的,我們平時說工信部油耗,實際上就是在這種迴圈工況裡測試得到的。
也就是說,NEDC本身也是一種客觀的測試方法,只不過由於其工況比例與實際使用者工況,有一些偏差,近年來大有被WLTC迴圈取代的趨勢。
那麼,用NEDC來計算續航里程迴圈又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說,一臺純電汽車充滿電,一直按NEDC迴圈來跑,跑到沒電,它能跑600公里,它的理論續航就是NEDC 600。很客觀,沒毛病。那麼剩餘50%電量,按比例就是續航300了,如此如此。
但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值,更重要的是------你平時開車的工況,和NEDC是有差異的。
NEDC是基於大資料的一種平均情況,但是你可能堵車比NEDC多,可能高速比它多,這就有了第一層差異;其次是,NEDC規定了汽車加減速的過程,實際上你可能是一個運動型選手,你地板油的情況非常多,就會導致能耗提升,這是第二層差異;再就是第三層極其致命的差異,你會開空調,而NDEC不用,而空調的能耗極其之大,比如冬天制暖的時候,空調的能耗足以吃掉續航里程的30%。
事實上,還有隱藏的第四層差異,電池的特性在低溫、高溫下會出現衰減,所以在東北冬天,或者在海南夏天的時候,即使按理想工況,不開空調來開車,續航也是要縮水的。
這四層差異,導致我們在開車時候,很難100%地去匹配完成那個續航里程------它根本不是你習慣當中的那個,基於你駕駛習慣來計算的續航里程,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種理論情況。
當很多計程車司機拉橫幅投訴廠家續航600騙人,冬天只有300多的時候,廠家騙人了嗎?
並沒有。
吃虧的是誰呢?你只要去一個四季如春的地方,不開空調,溫柔地開,就不止是300了呀!
所以,這種理想里程在實際使用中大打折扣是必然的,500-700實際使用續航在300-400+,並不能達到常規車型的水準。
那麼,300-400公里的續航,對我們夠用嗎?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普通人平時是沒有必要這麼高續航的,在工作日通勤,回家停車位充電一晚上的這種場景下,續航100以內足夠。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里程焦慮呢?是因為里程在綜合場景裡,確實是一種硬需求。
我們不可能買一臺k-car來通勤,再買一臺5座用於郊遊,最後再買一臺7座滿足全家出行------這也是10W+家用車的大部分時候的設計初衷,儘管便宜,但是場景一定要覆蓋得多,普通人家只會消費一臺汽車,而它需要儘可能覆蓋我的全使用場景。在我少數的長途情況裡,它需要支援我有幾百公里的續航。
基於目前市面上的情況,普遍車型實際續航在500-700的範圍內,在過往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車廠基本上預設這個情況,也為市場所接受,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區間足夠覆蓋場景,不會給使用者造成焦慮------這還是在沒有考慮大基建的情況下,充電樁是不是足夠多,我們先不考慮。
而對標常規車的情況,純電汽車實際續航要達到500-800,在不考慮中途充電是否便利的這個情況下,以新能源的NEDC方法計算,達到1000幾乎是必然的。
也就是說,廠家宣傳“續航里程達到1000”的這個事情,在使用者實際應用過程中,僅僅是達到普通人對一臺車覆蓋全場景的期望,根本原因在於廠家宣傳的續航1000,並不是我們想的那個續航1000,也不是我們所習慣參考的那個續航里程。
相同的,現在市面上普遍宣傳續航600-700的純電車型,實際上的續航里程,都得打個對摺。
當然,近年來新能源發展勢頭極猛,要達到實際續航600-700的狀態,指日可待。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當續航足夠多的時候,決定里程焦慮的就會變成是基建的問題,而不在於汽車本身。
我們都希望看到純電汽車彎道超車的那一天,希望國內廠家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