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有鼻子有眼:華為計劃推出自有品牌電動汽車,正和長安汽車、北汽藍谷協商代工製造。

結果,華為第一時間迴應:

公司策略不變,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做智慧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

媒體呢,在前一秒寫造車,後一秒緊急闢謠。

近年來,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從來沒有斷過,但華為給予的答覆是肯定的。去年11月份,任正非在簽發公司電郵檔案上說得很明白:

幫助車企造好車。

當前已經到了新一代技術革命的時刻,汽車與能源、交通、資訊通訊等領域加速融合,推動汽車產品形態、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費結構和社會執行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而此時在中國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無疑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早在1992年,錢學森給鄒家華副總理寫了一封信:

在當時國民經濟並不發達的情況下,他依然認為新能源是汽車的下一個時代。事實也是如此,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5年-2020年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20年銷量達到了136.7萬輛,相較於2019年增加了16.1萬輛。

那麼問題來了,華為為何不趁機進入整車行業?

任正非在簽發的檔案上有一個期限,是3年。與其問華為為何不造整車,倒不如改為另一個問題。

華為為何不選擇在此時造整車?1、華為之困境

就目前來看,華為依然沒有擺脫“缺芯”的困境。新機發售,產能依然不足,承擔大半營收的消費者業務下滑嚴重。

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釋出了《2020年Q4全球手機銷量報告》。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41.1%,全球市場份額下滑至8.9%。

現在華為的2020年財報還沒有出來,我們以2019年財報為例:

2019年,華為的總營收是8588億元,其中消費者業務為4673億元。

華為消費者業務堅持“1+8+N”(1 代表手機,8 代表平板電腦、PC、VR 裝置、可穿戴裝置、智慧屏、智慧音訊、智慧音箱、車機,N 泛指 IoT 裝置)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

2019年,華為PC 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 200%;第三和第四季度,華為平板在中國市場份額超越蘋果,位居第一;智慧穿戴業務發貨量同比增長 170% ;智慧音訊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 200%。

無論以上資料多麼華麗,支撐消費者業務的大頭依然是智慧手機。2019年,華為智慧手機發貨量突破2.4億臺。

近期已經有媒體預測出華為2021年智慧手機產能在7000萬-8000萬,甚至5000萬左右,下降約為60%。

雖然餘承東在新機發佈會上說:我們活下來了。

但如何艱難地度過2021年,依然是華為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選擇此時貿然進入整車行業無疑是不明智的。

2、專利多,不一定就通

前段時間,華為對外公佈了不少關於汽車領域的一些相關專利。

2021年2月23日,“電動汽車與電動汽車之間的充電方法”的專利。

2月12日,“一種動力總成和電動汽車”的專利。

1月22日,"減速器、動力總成及車輛"的專利。

諸如此類的還有不少。

一時間,網友們有點激動了,不造整車的華為怎麼這麼猛?

真的勢不可擋、造車如探囊取物嗎?

《新能源汽車專利20強企業榜單》顯示,比亞迪以9426件有效專利穩居專利總量榜首,長安汽車、北汽新能源位列第二、三名,有效專利分別有5243件、4005件。蔚來汽車(包括蔚來控股、上海蔚來)的有效專利共1677件。

這只是新能源汽車專利,華為想要進軍整車行業,還要考慮傳統汽車以往的專利。

僅2019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為24.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公開13.4萬件,實用新型專利公開7.9萬件,外觀設計專利公開3.0萬件。

當然不能單純以專利來衡量實力,但以“新手”的姿態去進軍整車行業,出生地一定是在新手村。

起步晚、經驗少一定是當下華為不願意面對的。

進軍整車行業就能擺脫困境?

有人說,機遇與困難並存。

如果克服一下,華為邁出這一步,是否能柳暗花明?

任正非去年11月份,肯定答覆不造整車,在文末的話語更是不容置疑: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當時這句話,還被網友拿來調侃其“蠻橫”、“不講道理”。我們“事後諸葛亮”的再來看一看,他的“強硬”背後究竟有沒有道理。

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相繼承認部分車型出現晶片供應緊缺。在全球範圍內,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豐田、本田、日產、大眾均因晶片縮減產能。

2月份,特拉斯在弗裡蒙特工廠出現停產,馬斯克出來證實:停產是因為零件供應出現問題,現在已經復工。

通用汽車暫時關閉了堪薩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車和跨界車工廠,通用汽車CEO Paul Jacobson 表示,缺芯將影響該公司15-25億美元自由現金流計劃,也將影響該公司高階汽車生產。

西方老牌企業都無法解決的“缺芯”問題,華為能夠應付自如?如果在去年華為已經進入整車領域,現在又是怎樣一個情形?

這些問題在發生以後一一擺在我們面前,此時再看任正非的“蠻橫”態度背後的決議,是不是就有點高明瞭?

寫在最後

華為不造整車估計還要喊上兩年,也許在晶片問題解決以後;也許在新能源汽車完全成熟以後;也許真的就不進入,做一箇中國的“博世”也未嘗不可。

-END-

7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拒絕“油改電”,ID.4 X有哪些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