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無論哪家科技巨頭說要造車,好像可信度都很高。因為有太多看似不可能的“傳聞”已經被一一證實。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湧現出無數“真香案例”。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宣佈聯合制造高階電動車;吉利與百度成立智慧電動車合資公司,新車計劃在3年內實現量產;蘋果、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的造車專案也在有序地推進中。
再加上小米官方的欲蓋彌彰,從“尚未立項”到“一直就電動汽車行業態勢進行評估及研究”,這樣的官方話術,誰都知道小米就差把“決定造車”寫進公告裡了。
可以預見的是,科技巨頭牽手傳統車企,將會是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的常態,那麼這種合作方式靠譜嗎?
科技巨頭拿什麼入場?在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流傳著一個概念即“軟體定義汽車”,這是前百度高階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提出的概念。這個概念認為未來汽車的發展將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而不再取決於一輛車的功率大小、機械效能好壞或者造車材料差異等等。
因此,在“軟體定義汽車”這一概念的驅動下,眾多科技巨頭在早期涉獵汽車領域,多是以車聯網為切入點。因為它們在軟體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幫助傳統車企的車輛提高競爭力,例如百度的CarLife、蘋果的CarPlay以及華為的HiCar等等。
但隨著造車新勢力的興起,以BAT為首的科技巨頭又怎會僅僅滿足車聯網流量所帶來的效益?於是它們便想法設法地從“供應商”身份走到臺前。
然而,它們現在才想到要下場造車已經落後新勢力、傳統車企太多了,赤手空拳從頭做起,並不能在人滿為患的新能源賽道上佔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搭上傳統車企的便車就成為了一種好選擇。
於是乎,我們現在所能看見的科技巨頭下場造車,多是與傳統車企繫結在一起:百度與吉利、滴滴與比亞迪、阿里巴巴與上汽、華為與長安、寧德時代等等CP組合層出不窮。憑藉智慧研發、生態圈等優勢,科技巨頭敲開了傳統車企的合作大門。
傳統車企憑什麼答應?在汽車行業新四化的衝擊之下,傳統車企在軟體技術上的疲軟逐漸顯現,若是與科技巨頭合作,能夠進一步增強旗下車型的競爭力,與造車新勢力的競爭也會更加從容一些。
百度與吉利的組合無疑是現階段最強的造車CP,從它們的例子來看,吉利在這場合作之中收穫了什麼?
百度CarLife+車聯網系統歷經多年發展,裝機量在去年7月就已經突破了1300萬,足以見得百度CarLife在車聯網領域的優勢。而百度與吉利的合作中,作為“親兒子”的新車專案,該車搭載的CarLife+車聯網只會更加強大。在更重要的自動駕駛領域,百度的Apollo專案在2020年NR自動駕駛排行榜中高居第四位,處於“領導者”的行列。
用吉利副總裁楊學良的話說:“吉利一定程度上是為百度代工,但不簡簡單單是製造,其實是一個工程技術的支援概念。”這也意味著,吉利在這場合作之中,能夠汲取百度在軟體技術、智慧研發方面的經驗,從而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拋開與科技巨頭的合作來看,傳統車企目前的通病是大量閒置的產能。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部分車企的產能閒置率在20%~40%之間。而為科技巨頭代工,傳統車企不僅可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也能用這部分產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
當然,並不是所有傳統車企都樂於與科技巨頭合作,今年1月蘋果與現代的例子還歷歷在目。強勢的蘋果想要控制整個供應鏈,希望現代在最後完成組裝汽車的部分,但現代不給它這個面子,不願意淪為蘋果的“代工”車企。
所以從這麼多科技企業與車企的CP來看,它們的合作前提大多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
寫在最後在去年,十一部委聯合印發的《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有提到,到2025年關於中國標準智慧汽車體系將基本形成。這也意味著,留給科技巨頭入局新能源智慧汽車的時間已經不多,預計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科技巨頭下場造車。畢竟時間不等人,要抓緊上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