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造車!這句話聽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吧?華為也回覆了很多次了吧!最近小米造車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扭扭捏捏,讓華為造車計劃的傳聞又一次被解讀!
路透社特別強調,這一訊息來自該專案的直接參與者,而據稱華為已經與兩家國內主機廠探討了深度合作的可能,所謂深度合作,大機率到最後還是代工。
其中一家主機廠為長安,目前長安在純電方面走得確實不是很快,或者說長安從來沒有真正在純電產品上發力,畢竟其車型限制讓長安的主戰場一直沒有脫離二三線或三四線城市。即便長安有與福特的合作,且福特捨得用最新的Mustang純電車型與長安一起衝擊國內新能源市場,不得不面對的尷尬事實是,福特自己也不是什麼頂級的合作伙伴。因此,長安若能與華為合作,在技術層面設定品牌層面進行互補,應該是順理成章和雙贏的事情。但是長安作為大型國企,雖然國際化程度很高,但與華為的合作在實際操作層面肯定會出現很多跨行業和跨背景的衝突,也會有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一家爆出與華為合作傳聞的主機廠為北汽新能源,至少路透社是這麼說的,不過現在的北汽新能源在新能源行業裡並不屬於頭部企業,其早年打天下的產品已經跟不上行業節奏,說好聽點就是掉隊了,而北汽新能源也多次傳出裁員的訊息,又剛剛進行了換帥。以現在北汽新能源,如果與華為進行合作,可以說是華為拉了北汽新能源一把。不管怎麼說,北汽新能源在車型產品層面的競爭力問題是一方面,但畢竟其在車輛基礎研發和生產製造方面的底蘊和經驗還是有的,而這正是造車經驗幾乎為零的華為所沒有的,前提是華為真的要造車。不過華為的狼性文化,估計會讓國企節奏十足的北汽新能源非常不適應,
這次對於造車的傳聞,華為是怎麼回覆的呢?路透社表示,華為正式回覆路透社:華為不是一家汽車生產企業,但透過華為的ICT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具體落地形式將是為主機廠在數字化的程序中賦能。
但路透社仍然堅持其原始報道,並且言之鑿鑿地解釋,路透社透過其三個不同渠道都得到了相同的資訊:華為將在2021年底釋出其純電車型,該車將會是一款將目標定位於大批次生產且價格親民的產品。路透社認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目前必須找到一項與現有業務相關性不大,但又能確保穩定收入的業務,而汽車產業似乎能完美貼合華為的訴求。
只是,造一輛車不容易,在保密的狀態下造一輛車更不容易,如果華為真的要在2021年底釋出一輛車,那麼現在怎麼樣也該有些關於車本身的實際訊息了,因此華為造車的事情,可能真的就和蘋果造車一樣 – 在內部存在一個可信性研究的小組,工作高度保密,如果有可能的話就看看代工的機會,否則就一邊在數字化上做做文章,一邊等機會了。
對於華為的車,你期待嗎?這次是不是更要支援國貨了?華為造車,肯定不能位元斯拉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