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翹首以待,有人嗤之以鼻。
2月26日,路透社援引訊息人士稱:“華為計劃生產自己品牌的電動汽車,正與長安汽車、北汽藍谷協商,擬利用其汽車工廠生產電動汽車。”
針對這一訊息,長安汽車高層斷然否認稱:“假的”;北汽藍谷方面也表示,該公司目前與華為僅有技術層面上的合作,並無涉及代工。
同時,華為方面也立刻做出迴應:重申公司策略不變,不造車,聚焦ICT技術。
造車迷霧“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
這句話自從被華為CEO任正非在華為內部的會議上說出後,很快就成為了華為眾多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
然而,即使華為多次表明“不造車”的態度,但市場始終對此懷有強烈的猜想。
為此,2020 年華為釋出了任正非簽發的 EMT決議。決議明確指出:“華為不製造整車,而是專注於ICT技術,幫助汽車企業製造好車,成為智慧網路化汽車的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此外,決議還提出:“今後,任何人提出製造汽車或干擾有了公司可以調離自己的崗位,再找一個崗位。”
不過,該項決議文末留下了:“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這一舉動也給外界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則喊話也讓外界想起了任正非的另一則“決議”。
事實上,華為“不造車”屢屢被質疑,最重要的還是其在造車領域的頻頻出手。
根據公開報道,早在2009年,華為就啟動了車載模組的研發,並在2013年釋出車載模組ME909T,正式進軍車聯網;2014年,華為先後與東風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一汽集團等建立合作關係,在包括車聯網、智慧汽車等方面開展合作;2016年,包括華為、奧迪、寶馬、戴姆勒、高通等在內的“5G聯盟”成立,旨在調配互聯裝置以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
到了2019年,華為加快了智慧網聯汽車業務的佈局,成立了華為智慧汽車BU,還先後釋出了“雲”業務的智慧車雲、“管”業務的智慧網聯,以及從傳統車機拓展而來的智慧駕駛、智慧座艙和智慧電動三大終端。此外,華為還成立了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並重磅釋出了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
與此同時,聲稱不造車的華為在2021年公開了多項汽車專利,均指向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的重要創新環節。
包括“一種制動助力系統及制動方法、電動汽車”、“行人檢測方法、裝置、計算機可讀儲存介質和晶片”、可延長電池壽命的“矽碳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鋰離子電池”以及“新能源汽車減速器、動力總成及車輛”等相關專利。
關於造車,其實華為內部一直都有分歧。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這幾年華為內部也有分歧,是直接造華為品牌的車,還是為廣大車企提供部件和解決方案,這樣的戰略決策並不好做,直到這兩年才真正釐清該業務的發展路徑:華為希望成為的是智慧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商。
為何不造車?造車的熱浪,在2021年蔓延。
當前,特斯拉市值6548億美元,蔚來汽車市值731億美元,資本市場都在盯著電動汽車市場這塊大蛋糕。
而門外的跨界者們更是紛至沓來。
網際網路大佬們首當其衝,阿里、騰訊、百度等以各種方式切入了賽道。此前,阿里就與上汽聯合成立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汽車”,百度也官宣了與吉利控股集團的戰略合作。
手機巨頭們則緊隨其後,蘋果造車正式官宣,就在不久前,小米內部確定造車的訊息也遭到曝光,不過小米官方迴應稱,一直有關注,但還未到正式立項階段。至此,華為造車也再度被“理所當然”的安排了一波。
而“絕不造車”,又一次被用於澄清。
目前,華為在汽車行業中的身份是“供應商”,就像曾經的谷歌、高通一樣,只為合作伙伴輸出技術和能力,以提升合作伙伴產品的使用體驗。
只是,在友商們紛紛選擇下場的同時,華為緣何“俯首甘為孺子牛”?
“隔行如隔山,造車並沒有想象中容易。”
有業內人士指出,汽車行業的產業鏈遠比手機領域複雜,從產品的技術、零部件的採購、汽車製造廠商到銷售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很高的門檻,以特斯拉為首的眾多汽車新勢力,儘管銷量日漸攀升,但禁不起高昂的研發費用及各項成本,以至於絕大部分仍未盈利,華為完全沒有必要在這險棋中落子。
此外,作為車企“賦能者”,華為將把握更多話語權。
在燃油車的時代,底盤、變速箱、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是每家主機廠必不可少的關鍵核心,但到了智慧電動車時代,車輛的核心變了:晶片、計算平臺、作業系統,包括電機電控、鐳射雷達等感測器會成為汽車越來越重要的核心零部件。而這些,正是華為所強項。
“真正有遠見的造車不僅僅是造一臺車,而是造一個平臺,並將這個平臺和產業結合起來,要做到硬體可以更換,軟體可以升級。”
徐直軍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和進步,未來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將不是“軀體”本身,而是能應對多種情景的“大腦”,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機會將在這裡。
而且,在他眼裡,汽車產業的主賽道,早已從內燃機切換為電子智慧的對決,如計算、車路協同、5G等等。
“未來汽車價值的構成 70% 不會在傳統的車身、底盤上,而是自動駕駛的軟體,以及計算和連線的技術。”徐直軍直言,“在自動駕駛汽車上,你付出的錢大部分將會用在新增的相關部分。未來汽車的形態將會發生巨大改變,所以我們不會選擇造車。”
華為看重的,從來都不是汽車本身,而是更有價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