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所謂“提升抓地力過程中存在的bug”可以理解為你在輪胎上花了大錢結果還是沒抓住。這確實挺讓人著急的,但倒不是一個不能解決的bug。如果說在各種rolling start時打滑抓不住地,主犯一定是輪胎,但彎中抓不住地你就不要再在輪胎上鑽牛角尖了,想想還有什麼能夠在複雜的動態過程中影響你的抓地力的?沒錯,一定是底盤setting。

無論多麼複雜的動態,要輪胎抓地的先決條件是要先讓它們貼地,想想吧,把你的四條輪胎都拎起來,何來的摩擦力何來的抓地力?於是有人說,斯太爾的摩擦力一定好,話糙理不糙,不過我們不要再繼續討論斯太爾了好麼。於是又有人說,怎麼才會發生輪胎被拎起來的情形?很簡單,重心轉移。無論是急加速或急制動,還是高速的開彎闢道,因為重心轉移你的四條輪胎的貼地狀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想要做到全天候抓地,基本不可能,除非你就在直路上勻速開,但是我們可以設定底盤儘量朝著全天候抓地的目標去努力,而底盤設定的大方向就是克服上述的重心轉移。

圖:如此情況下,你的輪胎等級再高,如何表現出應有的抓地力?

圖:從底盤著手,讓你的四條輪胎無論在何種動態下都保持儘量貼地,才能最大化發揮輪胎效能。

別看輪胎的胎面面積好似這麼大,但其實充滿氣後,每條輪胎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也就是一張名片的面積上下,即便是四個輪甚至六個輪加起來,也不到一張A4紙的面積,真要強化車輛抓地力效能的話,往往是要通過內傾角、前束這兩個四輪定位引數來實現的,而這兩個引數的調整,除了要有一臺四輪定位機或者兩個鐵架兩條拉線外,還需要對懸掛系統上的各條杆件上做做工作。

改底盤、先改避震器,這條不成文的習慣你應該也知道,那是因為在非專業賽道駕駛的情況下這是效益實現最高最直接的投入。為了所謂的“一低遮百醜”而改避震器都是扯淡,經歷過你就會明白——我寧願醜點兒,那份罪我不受。不要喧了賓奪了主地認為改裝避震器的主要功勞是降車身,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改裝觀念,但可悲的是現在很多剛接觸改裝的車友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如何買絞牙、買氣動來降低車身高度,以為這就能換來好看的效果,其實這真是一種無知透頂的想法和動機。確實,降車身降重心提升操控是避震器對原裝車做的貢獻之一但不是全部,避震套件更主要的任務是提供更強大的支撐性、吸震性、耐久性等等。

圖:絞牙避震是絕大部分新入門者預設的底盤升級的起始點,但這卻幾乎是底盤改裝中最難得一個部位,而很多不具備避震機調整經驗的改裝店卻因為絞牙避震高達三四成的利潤而不斷遊說新車主們購買使用,但安裝調整成一坨X,車友完全感覺不到好在哪兒,只感到顛出了翔......

如果你是真抱著一顆用和玩的心去改避震,那我覺得第一步要做得是放下品牌偏見,沒有所謂的臺灣避震一定比日本避震差,日本避震不如歐洲避震耐用,品牌總歸有上中下之分,你有十萬塊的預算也不一定能把這件事做舒服了,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麼找合適自己的避震器就在於“配”和“調”。所謂的“配”是指避震器配置的選擇。就跟買車一樣,現在很多廠家針對不同層次的玩家都推出一些自定義的附件,比如不同公斤數的彈簧啊,不同形式的塔頂啊,甚至“李子串”都有不同等級之分。最實惠的做法是多試多問多學。

圖:無需調整的運動套裝避震機或者更適合90%以上的車主使用,我的車又不會到賽車場,為的就是保留一些舒適性的同時將支撐力發揮得最佳,所以但凡在改裝觀念成熟的國家和地區,運動彈簧佔了70%左右、20%的車主會選擇運動避震套件、不超過8%的車主會選擇絞牙避震、選擇氣動避震的不超過2%!這些都是別人數十年改裝經驗總結出來消費習慣。

關於“配”,拿上面說的幾個選配件挨個兒舉例說。彈簧公斤數是最直接影響你的避震器是“軟”還是“硬”的關鍵部位,所以配多少公斤數的彈簧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你的避震器的性格,因此這一步要慎重。節省篇幅不展開說,從形式上來概括,直卷式彈簧競技,漸進式彈簧舒適;從K數上來說,太低起不到該有的支撐,太高你的屁股受累,經驗之談,街道上用4K-6K左右的彈簧是相對舒適的,具體多少公斤數得跟你的車重掛鉤。再說塔頂,波子金屬塔頂當然是人人心中的理想世界,但理想遇到現實總會碰一鼻子灰,我是真的不建議在街上用什麼金屬塔頂,橡膠的不要太舒服。防傾杆連桿,也就是俗稱的“李子串”,有些避震器套裝內也會提供兩頭為波子形式的,用這個車輪動態會好很多沒錯,但是這類接頭時間長了會鬆動這一點在你選擇的時候也要考慮進去,個人還是建議用原廠式樣的更省心。

圖:尤其是一些臺灣避震器,為了凸顯自己的產品優勢,跟整車銷售一樣,他們提供豐富的選配件。比如說彈簧,比如說塔頂形式,比如說“李子串”形式等等。

圖:只有直卷式彈簧才會有固定的、可測的彈簧彈性係數,也就是俗稱的K值,而漸進式和變徑式彈簧是沒有K值,這是最簡單物理常識。一般運動型彈簧都採用後兩者,無論漸進性還是韌性表現都是直卷式彈簧無法比擬的,他們更適合日常街道上使用。

圖:俗稱的波子金屬塔頂是人人的理想世界,但你真的考慮好將他帶進你的日常生活了麼?其主要作用,就是為那些不方便調整內傾角的懸掛形式(例如麥弗遜)提供可調整的機構,但長時間使用呢?那個能活動的球頭所發出的異響你能充耳不聞嗎?

圖:防傾杆連線杆做成波子形式的自然好,但也要考慮長時間使用後的連線點鬆動問題。

“調”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並且街車不像專業賽車有詳細的資料作支撐,我們只能根據感受和長期的使用積累為依據去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車身高低、阻尼值、傾角束角等特性。街車車高的調整也許用不著像賽車那樣講求配重,但通過性總要考慮進去,因此不宜過低,兩指左右,初改避震的新人喜歡追求最低,好似美觀了的另一方面卻會增加不少小煩惱。阻尼值大小跟上述彈簧公斤數一起會影響到乘坐感受,跟車高一樣,一上來大家喜歡追求最低和最硬,我覺得在保持一定支撐力度的基礎上往舒適了調才是最合理的,所謂的“韌”才是民間普遍認為一套好避震的標準,當然這個過程相當漫長,用絞牙的同學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嫌麻煩,安裝時候設定一個值就完事兒了,那簡直浪費了一套避震。最後還有幾何引數,降低車身後傾角束角肯定會發生改變,但很多時候這個幅度一般是街車所不需要的,最直接的不理想後果便是輪胎的偏磨,這一點也是很煩人的,所以第一,車高真的不需要太低,第二,必要的時候要購入傾角、束角調節拉桿來做補正。當然為了增加車輪抓地能力和提升操控性,幾度的小傾角可以保留。

圖:想像賽車那樣精確計算四根避震器的高度?你沒有那個資料依據,更沒有那個必要。

圖:兩指到三指,也不難看,通過性也高,何必要追求最低自尋煩惱?(此車安裝的是Bilstein的B12運動套件,前輪下降高度比後輪上,以此將重心往後移,歐洲的調教觀念就是如此,通過重心轉移來獲得更好的操控性)

圖:日常使用,不要過分在意那些一指兩指的“虛名”了,第一通過性、第二不蹭輪眉其實已經是最基本要求了。

圖:除非你玩風格,傾角這個東西保留少許即可。

圖:降低車身後會導致原來的懸掛幾何發生變化,出現不正常的內傾角,為了避免輪胎偏磨和恢復正常的輪胎抓地力,這種傾角補償拉桿你得換上。

圖:當然,為了保證操控和抓地力,一定的傾角可以保留。

圖:沒有那個能耐、沒有那個耐心玩絞牙就老老實實從套裝入手吧。

改避震器是一個看似最基礎但卻是最複雜的底盤專案,想要有所心得需要歷練。防傾杆是配合避震器更完美工作的最佳幫手。獨立懸掛形式的優勢在於左右車輪可以單獨作動,更靈活,車輛動態可以更好。但想象一下彎中的情景,相比扭力樑那樣的非獨立,獨立懸掛設計的左右車輪少了各自之間的制約,這反而讓重心轉移更明顯,於是會有防傾杆的存在。防傾杆連線兩側避震器,彎道中通過自身扭動來抑制彎道內側車輪的離地,改裝用的防傾杆相比原廠一般會更粗,彎道中的作用力更大,但請注意,防傾杆會改變車頭或車尾的彎道特性,請結合自身驅動形式來決定如何搭配前後防傾杆的安裝。

圖:改裝用防傾杆作用力更大,會改變車頭或車尾動態,視情況選擇安裝。

重心轉移還有一個“背後推手”——車架形變,因為肉眼不能見的形變的存在,重心轉移被放大,因此克服形變就能減弱重心轉移,減弱輪胎抓地力的缺失。很簡單,克服形變的措施就是補強,這個要算作比較高階的升級了(車架點焊、防滾架這種暫不在這裡討論,我們只討論通過改裝件達成的底盤升級),一般來說街道上似乎不會感覺出底盤強化的作用,所以我很納悶為什麼很多車連避震器或者防傾杆都沒改先去裝一整套的車架強化拉桿…底盤強化件的原理就簡單很多了,他們橫向或縱向安裝於底盤前後各個部位,增加底盤的整體性,削弱了重心轉移過程中的形變。除了底盤強化拉桿之外近年還有越來越多人去升級車上各部分的襯套,比如主副車架之間的,懸掛擺臂與車架支架的等等。考慮舒適性原廠襯套很軟,這等於讓底盤的零部件之間存在了“虛位”。改裝用襯套(杯士)一般會有硬膠跟金屬兩種,前者保留一定的舒適性,街道適宜,後者則時毫無人性的硬碰硬,不建議街車更換,另外更換襯套的過程也比較繁瑣,耗費人工,升級之前要考慮清楚,你是否真的需要。

圖:肉眼所不見的車架形變會放大運動中的重心轉移,削弱措施就是補強。

圖:各種底盤強化件是直接省事措施。

圖:襯套便算得上高階升級,待你能夠感受出底盤強化件存在的必要性之後,再來考慮襯套這種安裝極為繁瑣的小東西吧。

圖:硬膠還是純金屬就看你有沒有完全放棄日常舒適性的魄力了。

圖:底盤是一個大工程,他千變萬化,其複雜程度甚至勝過車上其他任何系統,對於街車來說,需要你花很長時間很多心思來設定的底盤也是改車的最大樂趣所在。

改底盤提升抓地力乍聽上去有些牽強,但事實就是這樣,汽車是一個整體,改裝也是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工作,不然怎麼說改裝是個坑呢,原車完美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你就花大代價去重新尋找平衡吧。另外,底盤強化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甭想著一蹴而就,單個避震器就能讓你研究個一年半載的了。因此我們建議底盤的改裝要由簡及繁慢慢調教,從那些套裝避震開始壓根沒什麼奇怪,重在感受每一次升級帶來的變化,這樣的改裝才會顯得有意義。

1539

臺灣

最新評論
  • 1 #

    底盤確實是個大工程,牽一髮動全身。一開始我就換個短簧,蝦鬚角度變了不上個可調裡子串?滾動中心低了不加個下襬臂墊塊?後輪傾角變了不來個可調狗骨?塔頂受力多了不上個一體式定吧?媽的一套下來一年煙錢沒了…

  • 2 #

    真是好文章。!今天還琢磨著想買個絞牙換,最後還是決定買個好點的避震配短簧算了。看了看文章,是不是有必要配可調拉桿。因為自己就是平時開的比較猛。高速城市路面一半。村寨土路一半。大佬,求指教,

  • 3 #

    其實短簧配運動避震的可玩性比絞牙更高。 我自己就換的TEIN的綠簧套裝可調阻尼版,真的很有韌性,支撐也足夠。絞牙可調的東西是多,但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保養,然後各種異響漏油。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起亞KX5這款車的價效比高嗎?聽聽這幾位車主怎麼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