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利用F1夏休的機會,我們測試了兩臺電動車。一臺是中國產造車新勢力截止目前最吸引眼球的上路車型:前途K50,另一輛是世界第一電動車品牌特斯拉的全球第一熱銷車型Model3(四驅長續航版)。將這兩臺車放一起並不為做直接對比,只是因為他們都是電動出行方式。同時比較巧合的是,這兩臺車官方公佈的百公里加速時間完全一樣,在工程技術上會有一些有趣的地方值得探討。

從事媒體工作這些年,我一直信奉一個原則,那就是一件事情你知道的越少,你的發言權就越少。對於評價一款車也是如此,我認為一輛車當你只在賽道上繞過幾圈,或者只在路上開過百八十公里,你是很難對一臺車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的的。這無關乎你的經驗有多豐富,開過多少臺車,而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很多用車場景可能根本就觸碰不到,而這對現階段的電動車尤為重要。

前途K50

前途K50這次7天總共跑了780公里,做到了堅持每天都開。Model3相對較少,主要因為之前測試過X P100D。

前途K50,官方的定位是純電動城市跑車,這裡有兩個詞需要注意,一個是城市,也就是說他的使用場景重在城市,續航是他的短板。這就像我們第一次聽到SUV這個詞一樣,他的強項並不是越野,不是去阿拉善衝沙丘。第二是跑車而不是超跑,雖然他長了一幅超跑的外形。我認為了解官方的車型定位,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的去評價一款車型。

外觀設計上,K50採用了鯊魚的仿生學設計,聽起來有些抽象,但通過側身比例以及前臉兩側的散熱鰓孔可以找到一些線索。而運用雙色的車身,只為突出使用了碳纖維的輕量化處理。試駕K50期間,所到之處,都擁有極高的回頭率。對於一輛跑車來講,說明他的形是成功的。但是車身的漆面工藝部分,如果能夠提高的話,我認為可以為他的外形再加一些分數。

與外觀相比,K50的內飾設計並沒有那麼運動。中控的電動化主題,蓋過了運動主題。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碳纖維的中控面板部分,不管是形還是質感都不錯,但是整個內飾距離高階感仍有距離。另外在一些人機工程的設計上,有待改進。這包括置於扶手箱前的杯架,一旦放上水之後,會直接干擾右手的換擋操作。另外方向盤3點和9點的握位,我認為對於女性車主來講, 也過粗了。

中控大屏是電動車一個非常重要的體驗專案。K50螢幕的操作觸感,相對於這次試駕的特斯拉有一定的差距。面對炎熱的夏日,空調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操作。上下下滑動的風量調節,不論是操作細膩度還是精確度上都有提高空間,而且在使用過的過程中,空調經常會自動關閉。

作為一輛電動車,三電系統是整個研發的核心。這其中最主要的課題是電池的安全和能量密度。如果從三電的研發算起,K50的研發可以追溯到2010年,距今已經近9年。前途先後評估過圓柱形電芯、方形硬殼電芯,以及軟包電芯方案,最後選擇了他們認為最安全的軟包電芯,這臺車上的電芯,是由上海嘉定的卡特提供的。前途旗下負責三電的公司華特電動做的電箱。

而電池的能量密度,不僅直接關係到車輛的續航里程,也關係到車輛的重量控制。按照官方的資料,K50的電池組能量密度為134.35Wh/kg(瓦時每千克),位元斯拉model3 159.5 Wh/kg的電池組密度,低了接近20%(18.71%)。

這對於前途在重量控制上極其不利,雖然K50使用了全鋁的車架結構,使用了像BMWI3一樣的碳纖維車身面板。但是整備品質依舊達到了1960公斤,你知道嗎,一輛價格相近的保時捷718硬頂跑車只有1.4噸左右。即便和四座的model3比,他也重了86公斤,這是導致他在百公里加速上,與定位家用的model3 四驅長續航版打成平手的主要原因。當然,重量是目前電動車共同的短板。包括蓮花新出的電動跑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駕駛方面,作為一輛城市跑車,電機面對堵車、低速行駛的工況毫無壓力。激烈駕駛下,電機動力響應迅速的優勢明顯,特別是在S模式下足夠敏銳,不過傳入你耳朵的不再是傳統引擎的咆哮,而是嗡嗡的電機聲。按照官方的資訊,在輸出轉速達到500轉之前,就可以進入680牛米的峰值扭矩平臺。

四驅系統和倍耐力P0輪胎的搭配,讓車擁有很好的牽引力表現,踩下電門,你能切實感受到動力作用到路面的過程。寬輪距和低重心讓車在彎道上的表現,超出了我的期望,在山路上非常享受。不足之處是,底盤整體的剛性,我認為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此外,接近2噸的車重,加上能量回收的系統的介入,讓我對於緊急制動的剎車距離把控,不夠自信。

特斯拉model3 四驅長續航版

model3 是特拉斯史上最暢銷的車型,自 2017年7月7日下線以來,截止今年3月份,累計銷售了198,700。美國賣的最好,中國是他的第二大市場,特斯拉在上海建設的中國工廠,生產的第一款車型就是model3。計劃是每週至少生產1000輛Model 3。

在車身外觀上,Model3延續了家族的設計語言,比例的變化讓車身顯得比S厚重。

內飾的設計是model3最大的亮點,那就是沒有內飾。

你可以看到他幾乎把所有的功能都整合在了中央觸控式螢幕,方向盤加上頭頂的閱讀燈,總共只有5個物理按鍵。這種變化就像傳統手機向智慧手機的轉變一樣大。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些爭議,比如現在的後視鏡調節,需要先通過中央寸觸控式螢幕找到選項,再通過方向盤上軌按鈕進行調整,這顯然比傳統設計的操作複雜了。但這是否是倒退呢?我認為不是,首先後視鏡的調節,不屬於高頻次的操作。其次這樣的設計節約了製造成本,簡化了門板,也更利於清潔。

總的來講,我對於特斯拉在Model3這樣的家用代步車型上,採用極簡的內飾設計並未感到不適,如果他能在取消儀表盤之後,增加HUD用於顯示車速等資訊就更好了。當然,你可以說,Model3的定價並不代步啊,35到50萬的價格,放到傳統的燃油車上,任何一個內飾做工都可以完爆特斯拉,但這就是美式做工。

除去內飾的設計,特拉斯使用鑰匙卡取代傳統鑰匙的設計我很喜歡,特別是在夏天,因為這樣可以切實減輕你手包或者褲兜的重量。

作為一輛家用級轎車,我認為Model3是非常稱職的,因為它真的非常容易上手,非常容易開。前後足夠大的行李空間也是實用性的加分項。雙電機4.6的加速成績,以前對於這個級別的燃油車上是不可想象的,超車讓你極其自信。當然,你的駕駛風格,也會想燃油車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續航里程。實際使用過程中掐頭去尾,續航里程在450公里左右。

說到駕駛,就不得不提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簡稱AP。按照官方的說法,AP的目的提升行車安全性和便利性,幫助車主應對枯燥重複的操作環節。所謂枯燥重複的操作環節,除了高速巡航,那就是應對城市駕駛的堵車路況。

這次我們試駕的這臺車還處在L2級的水平,按照廠家建議,在任何時刻都不宜讓手離開方向盤,所以這這只是一個自動駕駛的雛形。

在實際用車的過程中,我發現AP應對城市堵車路況的體驗有待提高,比如當你前方車道突然有車輛併入,或者當前方車道有車輛駛離時,AP的制動和加速都有些唐突,讓坐在方向盤後方的你,並未體驗到真正的愉悅和舒適,而現階段變道功能的半自動化操作,讓我寧願自己去接管車輛。自動駕駛無論是技術還是體驗上,都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期待系統升級後的下一次體驗。

將行駛中周邊車輛以影象呈現,是特斯拉將科技視覺化的重要創新,但是我這次使用卻發現了這樣一幕。

除了車輛本身,談一下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北京的電動車用車環境。如果家裡有充電條件,不管是前途K50或者特斯拉model3,只是用於城市內的通行,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在北京市內,即便最遠點的折返路程也不過200公里,除非你是開著它去送貨。

然而,擁有這樣充電條件的家庭,比例並不高。多數車輛仍然需要使用社會的充電設施進行補給,這個時候我發現了一些問題。由於現在的充電裝置還處在各家分頭圈使用者的時代,充電裝置的啟用和付款並不能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平臺直接完成,今天在公司上班,當你用A家的裝置時,你需要下載A家的app充電,明天你到商場吃飯,可能附近沒有A家的裝置,你就需要下B家的裝置來充電。這次開了一週的電動車,我就下了幾個APP。前途給的國家電網的充點卡,反而沒用幾次。因為國家電網的充點網點分佈量是有限的。

此外,這次我還體驗了一下下雨在室外充電的情景。按照電動車的使用說明,不建議下大雨時在室外充電,並且在接駁插頭的時候,最好有雨傘遮擋。這次我遇到的是小雨,但是又沒有帶傘,所以很尷尬。同時電動車充電不建議充電時留在車內,所以我得需要冒著下雨,找個地方去打發時間。因為並不是每一次充電,你都剛好要做另一件事,可以打發時間。

這影響了用車體驗,你不能完全隨心所欲的去安排你的行程,即便在城市裡。

附:前途K50與特斯拉Model3技術引數

(文、圖/未來賽車)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全新吉利升級版遠景,不僅配置升級,還能改變對入門家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