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田中排幾款車型的價格公佈以後,國產品牌為了應對沖擊,紛紛祭起價格戰大旗,到現在已經有多個國產品牌宣佈降價。
乍一看很多車迷朋友感覺這是好事兒啊,沒有本田造成的衝擊,哪有降價這樣的好事兒,沒毛病。
原文截圖如下。
國內玩樂車型市場漸呈火爆之勢,大中排量車型市場增長勢頭強勁,國產品牌紛紛涉足這個領域,期望能在這個高增長速率的市場掘得一桶金,就目前情況來看,不少國產品牌已經在產品力上的實力有不小突破,以品質打造品牌成為了廣泛的共識。
本田當然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卡在這個節骨眼上出手背後當然是有深意的,國內品牌雖然有進步,但是還是限於自身實力所限,還不能直面進口品牌尤其是本田這樣的大佬級別帶來的衝擊,品牌影響力小,產品設計及品控還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產業規模及抗風險能力也不是進口品牌的對手,本田對此是看的很清楚。
而這個時候就早早地打起了價格戰,在我看來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以下為引用原文部分:
越南市場是世界摩托車銷量第四大市場,據越南官方的統計數字,2018財年越南全國摩托車銷量達到了328萬輛,結合這個國家總人口9200萬的背景,你就會發現,這個數字實在是驚人,據統計,越南全國摩托車保有量早就已經突破4500萬輛,這意味著每兩個越南公民就擁有一輛摩托車,這還是將老人和沒有駕照的孩子算在裡面的結果,也就是說,越南人基本上人人都有摩托車,甚至還不止一輛。
這麼大的市場自然引得摩托車企業垂涎三尺,日本摩托車是最早進入越南市場,1998年的時候,日本本田,雅馬哈,鈴木三家品牌在越南市場的份額達到了98%。
不過自從1999年開始,國產品牌摩托車開始在越南市場嶄露頭角,從製造成本和交通便利上來說,國產摩托車要遠比日本摩托車佔據優勢,一輛本田摩托車售價高達2000美元以上,而一輛國產某品牌110的彎梁車,售價只有1200美元,所以,憑藉低價格,國產車型迅速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到2002年的時候,國產摩托車一度佔據了越南摩托車市場高達80%以上的份額,成功將日本摩托車擠壓到了牆角。
然而,隨之而來的就顯示出了國產企業短視的一面,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國產品牌已經不再將日本摩托車視作主要競爭對手,而將矛頭紛紛對準了來自國內的同行,上面提到的某品牌110cc彎梁摩托車,最後盡然降價達到了50%,僅僅600美元就能買到。隨著價格戰越來越猛烈,國產品牌摩托車有的售價僅僅只有170美元,廠商僅僅只有30元人民幣的利潤,當時的力帆總裁尹明善曾說過,由於價格戰,國產品牌摩托車基本上可以直接用秤來估算價格,一公斤價值只有4美元,還包含了運輸和保險等費用在內。
在這種惡意競爭之下,國產品牌紛紛透過殺價來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無異於飲鴆止渴,到最後儘管已經無利潤可言,但是還始終堅信“幹掉他這筆錢就能掙回來”的想法,自相殘殺。沒有利潤,摩托車的品質當然也沒法保證,故障率高,耐用性差,做工粗劣用料廉價,而且最關鍵的是,只重視賣車不重視售後服務,導致當地的使用者和經銷商徹底寒心。
而自從2002年之後,日本也透過外移製造業,成功降低了製造成本,當質優價廉的日本摩托車重返越南市場的時候,當地人很快發現,日本摩托車不僅質量依然穩定,價格也不再是短板,這樣一來,日本摩托車重新在越南站穩了腳跟,並且逐漸收復失地,根據越南官方報道,2018年,僅僅本田在越南摩托車市場的份額就達到了72.5%,而當年一統天下的國產摩托車卻被掃地出門,市場份額不足5%。
如今在越南市場,買日系品牌的彎梁或者踏板車才是“消費觀正確”,騎出去有面子,而國產車代表的就是質次價低,無人問津。現在已經基本難尋蹤跡,已經完全地失去了越南市場,這個市場已經被日系品牌所佔據。
而最重要的問題是,錢沒掙到後面還有機會,但是市場口碑壞了,再想進去就難了,江山易得人心難改,一旦形成思維固化的局面,再想翻身就很難。被趕出越南市場的國產品牌,這才逐漸明白,市場容許你一時的犯錯,但是絕不容許你胡來,低價低質能獲得一時的市場份額,但是並不長久,以價值為導向才是真正的市場經營之道,這點日系品牌給國內廠家上了一堂教科書級別的實踐課程。
本田CM300這款車官方公佈的售價是3.3萬元,配備水冷單缸286cc排量發動機,配置了滑動離合器和ABS,而國產同排量級別的某品牌車款,同樣也配置了ABS(雖無滑動離合器但是如果增配成本上不會增加太多),價格僅售1.88萬,某些配置還要強於CM300,但是兩者間的價格差距達到了1.4萬元,也就是說國產某品牌的300cc摩托車售價僅僅只有同排量級別的CM300的57%左右。
如果這種情況下還要透過打價格戰來獲取市場份額,我認為本田應該是很高興的,尤其是在面臨工業原材料大幅漲價的背景下,企業的盈利能力會受到嚴重削弱,甚至是虧損,為了轉嫁成本上浮和降價的不利影響,企業只能採用降低零部件採購成本來糊弄使用者,例如高碳素鋼材換成普通鋼材,不鏽鋼換成鐵的,高抓力輪胎換成通路輪胎,緊接著就會發生淋場雨就鏽,剎急點就側滑,漏油漏水是常事的現象,最終利益受損的還是使用者和企業,企業自此難以翻身,使用者從此痛定思痛,這樣好嗎?
近鄰印度是一個我們經常拿來對比的物件,印度的摩托車企業數量不多,整車企業僅10家,銷量前4位的依次是英雄HERO(42.1%)、本田(24.4%)、巴佳吉BAJAJ(13.5%)、TVS(11.2%)佔全國總銷量的91%,生產集中度較高,而國內的銷量前十名加起來只有總銷量的54%左右,生產集中度較低,據資料統計,國內有摩托車生產資質的企業竟然高達上千家,力量小分佈散實力弱,也導致了國內品牌摩托車同質化現象嚴重,山寨橫行等等特點。
以印度本土品牌巴佳吉BAJAJ旗下的車型PULSAR 200NS舉例來說,排量為200cc級別,價格僅僅只是比同排量級別的日系品牌便宜15%,但是銷量依然不錯,印度民眾對國產品牌也並沒有那麼不屑,這背後當然是因為品質上與進口品牌差不了太多的原因所致。
在出口市場上(主要是亞非拉市場),印度產摩托車也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在絕對數量上還遠遠落後於國產車,但是他的增長是穩步前進,反觀國產品牌雖然在總銷量上依然領先,但是每年的增長幅度已經停滯,甚至還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而且最關鍵的是,印度產摩托車有一個能衡量品牌價值的關鍵資料領先於中國,那就是單車價格,據統計,印度產摩托車價格平均比國產同級別車型要高100美元,這是個不小的差距,不僅如此,印度產摩托車的口碑還普遍好於國產品牌,在拉丁美洲(人口5.88億),印度BAJAJ的PULSAR180、PULSAR200、PULSAR220系列車型逐漸暢銷,僅在哥倫比亞,PULSAR180年銷量就超過1.2萬輛,價格從2000美元到3500美元,遠遠高於中國產品,這其中的原因難道還不能引起國內廠家重視嗎?
不以價格論短長,靠節能降耗品質提升來贏得使用者,說起來很簡單,印度產摩托車就是這麼幹的。
國內玩樂車型市場發展向好,既潛力巨大又很脆弱,國產品牌尚未在品牌力度和產品力上建立起堅實的基礎,此時貿然開啟價格大戰,只能打斷國產品牌向上發展的通道而陷入惡意競價低質競爭的迴圈,這個是很不利於國產品牌長久發展的隱憂。
而對於使用者群體來說,貨比三家當然沒錯,但是也得遵循一分錢一分貨的市場規律,如果你在意品質,請尊重它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