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共享經濟與共享汽車的興起中篇:共享汽車的競爭、模式與運營下篇:共享汽車與出行行業的未來
本文是三篇連載中的第一篇。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我與共享汽車的緣分使然。
從2014年起,我開始接觸汽車行業,經歷過新勢力造車(樂視)、移動出行(首汽)、二手車銷售(瓜子),在汽車行業有近6年的經驗。
尤其是在首汽的這兩年,我就是服務於其共享汽車業務GoFun,親身經歷了它從一個小玩家,變成行業第一的過程。
我在GoFun負責產品工作,搭建了前/後臺、軟/硬體的全套產品體系。我塑造它,養育它,看著它一點點長大,就如同我的孩子一般。
在這個新興的業態裡,我們不斷地探索、試錯、迭代。不少做法被競爭對手抄襲,變成了行業慣例,這讓我感到欣慰。
因此,我一直想把這段經歷中的思考和理解,總結出來,凝練成一份對行業的深度文章。
第二,是這個賽道的衰落,讓我感慨萬分。
最近與老友聚會,發現受疫情影響和戰略調整的原因,老東家的業績一落千丈。
上個月,竟然只發出了工資條,沒見工資。
大家對公司的普遍判斷是:輕則裁員縮規,重則破產清算。
行業第一的玩家,竟至於此。
這是整個賽道的衰落,整個行業的悲哀。
我之所以去年離開首汽,正是因為我意識到,共享汽車行業存在一些根本問題,我預見這個行業在短期內難以起來。
過去的一年,介於老東家仍在快速發展,一些觀點不好寫出。
現在沒了包袱,我感覺有責任,把它們都寫出來。
第三,是藉著新東家的分享契機。
最近加入貝殼,公司裡有個「他山之石」的欄目,鼓勵入職的同學分享過去的行業經驗,取長補短,開拓思路。
因此,這篇因懶癌發作,一直拖到現在的文章,也到了不得不寫的時候了。
01
共享汽車是什麼
很多人都沒有用過共享汽車,在此科普一下。
共享汽車跟共享單車類似,在街上看到任何一輛共享汽車,你都可以用手機掃碼用車。
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不是現場看見車去掃碼,而是在手機上先下單預定,因為車輛是有限的,你不搶就沒有了。
用車的流程,總共分為六步:
手機下單網點找車車門解鎖上車開走到地停車手機還車在手機下單之後,一直到手機還車之前,汽車是被你獨佔的,因此,也會一直計費。
取車和還車的位置存在一定限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的。即便是採用Free Floating模式的途歌,也僅限在市區的有限運營範圍內取還。
所以,曾經流行的那個段子「共享汽車在高速服務區被人掃走了」,其實,根本不可能發生。
實際上,這是一個共享汽車品牌「TOGO途歌」在17年所運營的一次事件營銷。
當時,途歌之所以要炒作,也是因為,共享汽車還是比較小眾。
這是由於:
共享汽車的投放量級比單車少多了。而且,由於路側停車位有限,許多共享汽車停在封閉的停車場裡。如果不宣傳,使用者沒有辦法注意到它們。共享汽車有一定門檻,它的使用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比如,在上車以後,每個新使用者都需要學習車輛怎麼使用。以GoFun為例,關於「如何啟動車輛」的諮詢就佔據了客服全部電話量的10%以上。所以,共享汽車一開始的使用者都是年輕的嚐鮮者。GoFun的使用者中,有65%的使用者年齡在30歲以下,其中85%是男性,這跟網際網路早期的使用者群很像。
除了使用者能直接接觸的App和車輛以外,在共享汽車的背後,也有許多技術和運營機制,例如TBOX、排程系統、充電機制、場站運營,這些將在第二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
下面,我們開始聊聊共享汽車領域的核心概念——共享經濟。
02
共享經濟的發展
共享汽車,說到底只是共享經濟的一個行業應用。
那「共享經濟」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2007年,舊金山的兩位設計師創立了Airbnb,最早就是讓房主共享出Airbed(氣墊床)和Breakfast(早餐)。
這個後來被稱為「短租/民宿」的行業,是「共享經濟」概念的鼻祖。
2009年,洛杉磯的兩個學生創立了Uber,在美國快速發展。5年以後,Uber進入中國,和他在中國的學生們同臺競技。
但是,Uber在本地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競爭優勢。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併,2016年,滴滴收購Uber中國業務。自此,滴滴一家獨大,延續至今。
從15年開始,「網約車」從民宿手中接過了「共享經濟」的大旗。
2016年下半年,摩拜掀起了共享單車的浪潮,資本的迅速湧入讓一切變得更加瘋狂。據統計,在2016-2018年,共享單車燒掉的錢可能超過500億,其中光ofo一家就燒掉了140多億。「共享單車」取代網約車,成為了「共享經濟」的代名詞。
2017年以後,隨著整個共享經濟概念火熱,一系列的專案進入大眾的視野,如共享充電寶、共享空間等。共享汽車也是這個階段的產物。甚至還一度出現了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紙巾、共享馬紮...
2018年,隨著共享單車的集體暴雷,共享經濟退潮,行業迴歸理性。
03
共享經濟的本質
資本、媒體、群眾,總是喜歡棄冷逐熱,人云亦云,風口吹豬。
正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讓我們扒開淺薄的外衣,探求共享經濟的本質。
大家都能認同共享經濟的基礎定義:同一資源共享給多個使用者使用。
但是,對於進一步的探究,行業內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站在供給角度。
認為共享的資產供給方,必須是個人。
因為,如果是企業供給,那麼這個行業與傳統租賃業無異。我們總不能把酒店、租房、借錢也當做是共享經濟吧?
秉承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C2C或P2P(Peer to Peer)。
第二種觀點站在需求角度。
認為使用者只關心是否能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更高質量的服務,而供給方是個人還是企業,都不重要,因為使用者並不關心。
只要按需使用比一次性購買的成本更低,使用者就會選擇共享使用。因此,只要是有利於資源共享的運營模式,都算作共享經濟。
這些人士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所有權向使用權的轉移。
我比較贊同第二種觀點。
因為,從長遠的視角出發,人類的專業化分工仍會持續深入。所以,對於共享經濟來說,集約化供給會具備更高的效率(高度個性化的情形和反規模效應的元素除外)。
而且,從歷史的視角看來,真正的C2C從來沒有成為主流。在火熱一陣過後,要麼變成小眾市場,要麼轉型小b變成專業化供給。
共享經濟的供給方會從C端向小b或企業轉移,這是一個長期趨勢。
無論是在電商行業(ebay的沒落、amazon的崛起、淘寶的轉型、閒魚的分化)、網約車行業(專職司機逐漸佔據主流)、還是共享單車行業(早期主打C2C模式的ofo,被B2C模式的摩拜迅速超越)的歷史上,都能看得很清楚。
不過,我不認為,所有的租賃都屬於共享經濟。
首先,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必須以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為主體。所以,傳統的租賃業,如門店租車,並不能算作共享經濟。其次,共享經濟要求所有權向使用權的 轉移,重點是以轉移為目的。所以,對原來已經遷移為使用權的行業進行提效,如酒店OTA,並不能算作共享經濟。最後,共享經濟是對 實體資源的共享。所以,虛擬產品的共享,如雲計算,並不能算作共享經濟。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共享經濟是: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完成所有權到使用權的轉移,幫助消費者更低成本地使用實體資源。
因此,
共享單車將腳踏車變為了公共屬性,讓大多數人不用自己購買腳踏車,屬於共享經濟;共享汽車與共享單車類似,屬於共享經濟;共享充電寶讓出門不需要帶充電寶,屬於共享經濟;民宿是傳統酒店的補充,創造新的供給,讓旅行住宿有更多選擇,部分屬於共享經濟;網約車是傳統巡遊計程車的補充,創造新的供給,讓打車變得更便宜,部分屬於共享經濟。如此看來,共享汽車似乎比網約車更有資格叫「共享出行」。
04
共享經濟的必然
我認為,在新經濟的時代下,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必然的。
因為,新經濟加速了共享經濟的四步驟。
共享經濟的四步驟,就是為了完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所必須經過的四個步驟:
人與資源的資訊匹配:當使用者有需求的時候,可以連線到某個所有者的某個資源,完成供需匹配。人與資源的物理連線:匹配到資源後,縮短使用者與資源之間的物理距離,在足夠接近後完成連線。人對資源的按時佔有:連線到資源後,讓使用者在一定期間內獨佔,在使用結束後自動釋放資源。人對資源的佔用付費:根據資源的佔用多少,讓使用者對資源所有者進行付費,完成商業價值交換。只有這四步驟足夠的順滑,才能實現「讓使用者想用就用」,這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四步驟不一定都要透過網際網路技術來實現。在傳統時代已經長久存在的租賃業,基本就是透過人工來完成的。
例如酒店,它在傳統時代,可以這樣處理四步驟:
資訊匹配:透過電話預定,酒店手動記錄;物理連線:使用者自行到達酒店,並在前臺登記核對身份;按時佔有:前臺辦理房卡,超時房卡自動過期;佔用付費:提前交押金,退房時手動付款,同時退押金。類似的,最原始的共享汽車,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出現過。它是以汽車共享協會的形式,靠著一個登記本和車鑰匙的傳遞機制,就實現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由於新經濟的技術特性,讓其中三個步驟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三步本質上都是位元世界的資訊傳遞。
1. 資訊匹配:移動網際網路技術
3. 按時佔有:移動網際網路+IOT技術
4. 佔用付費:移動支付技術
因此,共享經濟在新經濟時代得以爆發。
下表,我們分析了四大共享經濟行業的四步驟:
可以看到,四大共享經濟行業存在一些不同。
民宿:由於房子無法移動,在物理連線上依賴於使用者本身,但其它三步已經基本實現自動化;網約車:非常依賴司機提供服務,這個行業仍然無法脫離人工勞動;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讓使用者自己找資源,做到全程無人值守,但需要海量裝置投放。越是脫離人工操作,就越能提高效率,資源的共享率就更高。
我們還會注意到,對於第二步,人與資源的物理連線問題,至今沒有人能解決和提效,因為這一步依賴於原子世界的移動。
未來5-10年,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原子世界的移動會有極大的提效,這會徹底地改變共享經濟。這個趨勢會在第三篇文章中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下面我們來看看,共享經濟的熱潮是怎麼傳遞到汽車行業的呢?
05
共享經濟->汽車
共享經濟並不是同等適用於所有行業的,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時候,共享經濟會尤其適合。
分別是:
資產價值高:購買的固定成本遠遠高出邊際成本使用率低:在現有場景下的使用率並不高使用者群廣:大眾使用者都會有使用需求你會發現,共享汽車是非常滿足這三個條件的:
資產價值高:汽車是除了房產之外的第二大資產型別使用率低:調查顯示,私家車的使用率僅為7%,平均每天1小時使用者群廣:全國有2.5億人擁有駕照,但汽車保有量為1.8億,存在7000萬的gap所以,從2010年開始,國內就出現了第一家從事分時租賃業務的公司——車紛享,當時還沒有共享汽車的提法。
2012年-2013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行業內誕生了一批早期的掘金者。
但由於IOT技術不成熟,當時依靠的是手機下單,刷卡取還。使用者操作非常不便利,而且容易丟卡。
這些早期玩家並沒有存活很久,在幾年內基本都死掉了。
2015年,汽車行業提出了「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共享化,並在2017年成為了全行業的共同認知。
在新四化中,共享化獨佔一席。
全球的主機廠,都開始在向出行服務商轉型。
從各位大佬的言論中可見一斑:
大眾 CEO 穆倫 (2016):大眾汽車正在從汽車製造商轉型為電子移動出行數字公司福特 CEO 馬克·菲爾茲 (2017):福特正在向汽車和移動出行公司轉型豐田 CEO 豐田章男 (2018):豐田將從汽車公司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2015年,國家釋出了《關於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援政策的通知》,意味著新能源補貼結束了6年的試點,進入了全國性補貼的時代。所有發力新能源汽車的主機廠,幾乎都在那一年湧入了這個行業。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主機廠都是衝著「騙補」去的。
從2017年起,國內乘用車銷量出現顯著下滑,標誌著主機廠「黃金時代」的結束。不少主機廠希望透過運營共享汽車,左手倒右手,解決自己的銷量問題。
真正促使共享汽車全面爆發的,還是共享單車的火爆,從而帶來的市場教育和資本溢位。
在之前,要讓使用者理解什麼是分時租賃,還是非常費勁的。
而在2017年,共享單車的普及教育了使用者,共享汽車的概念也變得容易理解,使用者接受程度顯著變高。
於是,在很短時間之內,所有的分時租賃品牌都改稱自己是「共享汽車」。
在資本市場上,繼共享單車之後,「共享經濟」整個賽道都炙手可熱。
2017全年,共享汽車共獲得了764.59億元融資,成為共享經濟領域獲投金額最高的行業。
06
共享汽車的起飛...
至此,共享汽車行業的PEST四要素已經成熟,行業開始迅猛發展。
P(政治):新能源發展,政府鼓勵E(經濟):汽車銷量下滑,資本大量湧入S(社會):共享單車對使用者的教育T(技術):移動網際網路、車聯網技術成熟到2017年底,共享汽車全國運營車輛已經達到6萬輛,有一定車規的共享汽車品牌達到35家,註冊企業達到340家。
共享汽車行業的百車大戰開始了。
這些玩家裡面,既有滴滴這樣的出行獨角獸,也有上汽這樣的主機廠巨頭,還有純網際網路背景的草根玩家。
這場三國殺的戰況如何?結局又如何?
為什麼,一家國資背景的公司,能從17年起一直佔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又是為什麼,所有的玩家都沒有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