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消費越來越普遍,同時,汽車消費領域也頻頻出現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據瞭解,各地消委會受理汽車消費投訴都有逐年遞增趨勢。

如何理性消費,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一直是汽車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之一。“3·15”即將來臨,希望這篇《避坑指南》能夠幫助消費者擦亮雙眼,繞開汽車消費中的種種大坑。

張折扣要警惕

買車的時候能優惠多少一直是消費者選車時的重要參考因素,但往往經銷商從這裡就開始埋雷了,在網頁上看到的超高幅度折扣很可能就是吸引消費者進店的噱頭。等到消費者真正到店時就會發現,要麼是放在店裡的展車,要麼是庫存時間很長的庫存車;或者雖然車輛的確沒什麼問題,但想要達到經銷商在網上報出的優惠力度卻需要搭配許多的捆綁專案。

比如,一款中級車的官方指導價是18.49萬元,而在一些汽車網站上看到優惠後價格是13.39萬元,高達5.1萬元的折扣力度是不是非常誘人?等到了4S店,你就會發現,想要達到這樣的優惠力度並非不可能,只是要搭配上例如店內保養、店內貸款、店內上保險、店內上牌、店內建換、購買禮包等等消費專案,同時還要符合例如本地戶口、持本地牌照等優惠前提條件。等到最終交錢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實際的優惠力度沒準兒還不如純粹的現金優惠來得直接。

因此,消費者不要盲目相信網上的報價,一定要多去幾家4S店,多比較,沒有附加條件的現金折扣才是真金白銀的實惠。

警惕銷售合同中的“霸王條款”

消費者無論是在店內或者在車展上預訂或直接購車時,都應訂立書面合同。同時,要仔細檢視銷售合同內容,清晰瞭解收費與服務專案,對不明白的條款要主動提出質疑,避免被銷售人員“忽悠”。一般來說,在合同中,一定要註明所預訂的車型、配置、顏色、購車金額、交車時間、交車地點等內容,並註明違約責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

特別要注意的是,商家設定的服務費及保險費等條款是否存在消費陷阱。一定要與商家商定並註明所交“訂金”或者“定金”的數額,分清“定金”和“訂金”的區別。簽訂合同時要仔細閱讀《購車合同》,如發現涉嫌“霸王”條款,比如捆綁購買車險、強制店內上牌等非自願選擇服務,一定要直接回絕。

警惕金融貸款裡的文章

當消費者有購車意向,開始詢問最終成交價的時候,銷售一般會問全款還是貸款,並表示二者的折扣力度不同,貸款比全款優惠更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消費者選擇了貸款,4S店可以賺取手續費,這在正規的銀行貸款裡是沒有的。簡單地說,透過收取一筆手續費,然後再拿出一部分來作為優惠,看起來很誘人,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

尤其是零首付購車和幾年免息優惠政策更要小心,這背後不是天價手續費,就是一年後可能會突變利率,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利息比之前說好的翻了倍。

而當消費者發現之後要提前付清尾款時,可能還會遇到不法商家篡改貸款違約金的情況。所以,如果購車時想貸款,最好走正規銀行貸款,雖然稽核會比較嚴格,流程也比較複雜,但至少不會遭遇收手續費或者其他難以預料的情況。

謹防買到零公里“新車”

因為汽車在下流水線後,一般會進行短距離的測試,在檢測合格後才會入庫。出廠後,也要經歷長途運輸到各個城市的經銷商處,經銷商再將車輛開至4S店或者車輛停放場。在消費者交款後,它才會被開到展廳,接受驗貨提車。這樣算來,一輛車有個幾公里的行駛里程很正常,根本不可能出現零公里的里程數。

那為什麼會出現零公里“新車”呢?業內人士透露,有個別經銷商會駕駛商品車,並提前把碼錶、感測器拔掉,使碼錶失靈來確保零公里,其實這類車已行駛了一定的里程。那麼如何鑑別是否是新車呢?首先要看輪胎,一般新車的輪胎基本沒有磨損,包括輪胎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細小痕跡以及刺狀的凸起。只要發現哪怕是最細小的輪胎磨損,而里程錶顯示為“0”的時候,車輛很有可能被動過了手腳。另外,看車時應該開啟引擎蓋觀察發動機汽缸體和汽缸蓋、油底殼之間有無機油滲漏,水箱周圍有無水漬,電瓶接頭附近有無汙染和鏽蝕,空調管路的介面處有無塵土沾上。如果能排除這些問題,基本可以確定是新車了。

App購車需謹慎

各類App鋪天蓋地,汽車消費也不例外。App購車雖方便,但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曾有媒體報道一位女士在汽車企業App上支付1萬元定金,預訂了一輛電動車,隨後也有經銷商與之核對了有關購車資訊,但之後就再無訊息。眼看自己的新能源購車指標就要到期,女士只好一再聯絡企業和經銷商,要求對方儘快交付車輛,但對方不僅無法交付車輛,就連交車的具體日期也不能確定。消費者認為既然對方不能確定交車時間,就應該退車並退回定金。但對方表示退車可以,1萬元定金無法退還。理由是當初手機App的購車須知上已經明確規定,定金一旦交付就不能退款。

對於此類App購車產生的投訴,專業人士表示,企業App以格式條款的方式,規定自己可以隨時修改須知,可以改變交車時間,但消費者的定金卻不退,這樣的條款明顯減輕或者免除了企業的責任、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加重消費者的責任,應當屬於無效條款,對消費者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汽車企業應完善App定製購車規則和購車流程,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確定廠商、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並採取醒目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其有重要利益關係的內容。

專家提醒消費者,透過手機App或網上購車時,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具有合法的購車資格,購車的時間是否在購車資格期限內;其次要仔細閱讀商家的購車規則和有關協議內容,並妥善保留好有關訂購規則、支付憑證等截圖證據。一旦自身權益受到損害,可以與汽車廠商或經銷商協商解決。如果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可以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或消費者協會投訴,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警惕以租代購的陷阱

日前,有媒體報道,消費者王先生選擇了一家租車公司透過“以租代購”買了一輛汽車,租期兩年。但不久後,車又被租車公司開走了。據他介紹,提車後不久,租車公司告訴他需交納車輛保險費近4000元,他手頭一時週轉不開,經商議先交了2000元。誰知離剩餘費用交付期還差兩天,租車公司突然收走車輛。最後,王先生向租車公司交納了保險費、違約金、滯納金等費用合計1萬餘元,才將車輛重新開回。

專業人士指出,近年來以租代購的消費模式逐步火爆起來,其低首付、無指標限制、金融分期靈活、到期可回購等銷售方式吸引了不少的消費者。但以租代購火熱的背後,各類融資租賃公司一哄而起,實力參差不齊,部分公司的租賃協議中存在霸王條款,消費者稍不注意就會掉進消費陷阱。王先生遇到的問題就是租賃公司服務缺乏規範,租車公司與車主就服務條款的解釋說明和過程溝通不足所致。

而以租代購更大的風險是小公司如因資金實力不足可能會出現轉型或倒閉,這對於車主在租期滿後車輛能否正常過戶到自己名下存在著不確定性。建議消費者如果選擇以租代購的購車模式,儘量找有品牌、有實力的大公司,規避消費風險。

10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10萬買什麼轎車好?老司機推薦新寶駿RC5,智慧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