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發展是一個線性發展方向,從2015年開始興起的網約車市場,最初也是由幾十個網約車平臺最終在快的打車、滴滴出行、Uber中決出來了滴滴出行的行業龍頭地位。在滴滴跟快的合併,滴滴收購Uber大中華區業務之後,滴滴出行的市場份額一度佔據著網約車95%的規模。在2018年初,美團擬定上市,估值3000億,那個時候滴滴出行估值接近4000億,但是滴滴出行卻不急著上市,因為不管是柳青還是程維,在想著能夠以千億美元以上估值的姿態上市。
事與願違,2018年下半年,滴滴出行順風車業務遭遇停擺,滴滴出行估值下滑了近千億,與此同時嘀嗒等平臺開始介入順風車市場,不過即便如此,滴滴出行在網約車市場份額也仍然在90%以上。不過,任何一個行業,做到了頭部之後,想要一直保持著優勢,佔據行業第一,除非能夠既滿足乘客又滿足司機,但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使用者端,一名教授為其幾個月調查了網約車的資料,發現滴滴出行可能存在針對不同價位手機,對叫車的舒適度等會有一定的傾斜,例如iPhone12更容易叫到優享,預估價格往往要低於實際價格等等。在司機端呢?此前寫過多篇滴滴出行相關的文章,司機朋友普遍對於:有證無證都可以跑、派單不夠公平、規則不透明等方面有一定的意見,有問題的地方,就會有空隙,那麼對於行業來說,就有空缺,其他網約車平臺就會在這個間隙作為突破口。
2020年底,根據網約車行業報告顯示,滴滴出行平均月單量在5.6億以上,曹操出行在1600萬單,T3出行在1500萬單,其他美團、首約等網約車平臺均在百萬級單量。僅僅按照單量計算,滴滴出行的行業規模已經下到89%~90%之間,這項資料給了其他網約車平臺一定的信心,曹操出行和T3出行、美團等都在2021年的年度計劃中,表示了會加大對於網約車方面的投入,在乘客端和司機端各顯手段。
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滴滴出行的司機端和使用者端,開始向第二梯隊的網約車公司流入,例如2020年12份的一份網約車新司機增長率中,有四個平臺的增長率超過50%。不過在2021年3月份,網約車行業資料再次重新整理,曹操出行從第二的位置讓出,美團打車上升至第四位。T3出行的訂單量達到了1800萬,僅次於滴滴出行,為什麼T3出行上升到第2名呢?既讓人意外,也在意料之中。
既然知道,整個市場中滴滴出行的行業佔比在90%,那麼滴滴出行難道沒有對於整個行業的把控能力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滴滴出行也不會坐視T2梯隊的網約車平臺做大,其實在前期我們已經分析過了,T3地對司機端相對還是比較嚴厲,但是這樣也做到了在要求上能夠達到平臺司機一致性,例如證書,駕齡,以及車輛標準。做到了司機統一標準,更多的司機加入,對於使用者來說,首選的滴滴出行叫不到車的情況下,一旦使用T3可以叫到,下一次,還是會考慮T3的,再加上T3的自營模式,由一汽、長安、東風背書,未來做到網約車行業的“京東”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