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國內主機廠的想法很堅定,就是在2022-2023年趕上特斯拉的步伐。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甘沙曾提出,主機廠為了在路徑上靠近特斯拉做法,對供應商提出了三個標準:一、強大的軟體能力;二、軟硬體一體化;三、有AI和資料閉環能力。
定位於科技服務商,馭勢科技的思路與主機廠不謀而合。
“我們最終要做的,是能向各行業、全場景派遣我們的‘AI司機’。”據吳甘沙解釋,AI司機可以理解為一個套件——一個超級大腦,一個硬體盒子和一些感測器配置。
近日,“AI司機”的想法在東風汽車官宣的RoboTaxi專案中得到了驗證。據官方資訊顯示,由馭勢科技聯合東風汽車研發的自動駕駛領航專案於2月27日正式上線,開放面向武漢市民的RoboTaxi——東風風神E70試乘服務。武漢市民可透過手機APP進行網上預約體驗。
據悉,在此專案中,馭勢科技基於自主研發的U-Drive智慧駕駛平臺為東風汽車開發滿足城市道路執行的自動駕駛系統。該系統可透過融合無人駕駛套件產生的感知資料,結合無人駕駛核心演算法,實現雲平臺對接、V2X車路協同和城市道路自動駕駛的功能。
全棧技術賦能全場景除了RoboTaxi外,毫無疑問,馭勢科技在機場、廠區的無人駕駛商業化領域已積累了頗豐碩果。無人化程序的衝鋒陷陣將會支撐起一個超級技術集團的不凡野心。
2019年底,馭勢科技於在上汽通用五菱廠區開啟無人物流常態化運營,開創了國內首條廠區無人物流線路的常態化運營;同時在香港國際機場開啟常態化運營,成為世界首個無人駕駛物流車運營專案。
從2020年7月開始,單客戶專案開始進入百臺無人車的運營規模,幾乎每過一個月,人工運維事件(需要運維人員去現場的情況)就會減少一半——在呈指數式下降。
今年年初,馭勢科技釋出的業績成績單顯示,公司已於2020年累計為各行各業交付了數百套“AI駕駛服務”,年度銷售業績同比增長150%。
在國內自動駕駛企業中,敢於公佈商業成績單的寥寥無幾。而馭勢科技則提早到達了足以讓其他企業眼紅的“詩與遠方”。
不過,馭勢科技在商用車自動駕駛領域亮眼的成績會讓人產生誤解,馭勢科技僅僅只是專注於貨運物流領域的自動駕駛企業嗎?
顯然不是。
馭勢科技曾在多次的公開場合強調,馭勢科技的企業願景從最初起就是以AI駕駛重塑人類的生活方式,為全行業(包括出行和物流)提供AI駕駛服務。
作為“交鑰匙”解決方案,U-Drive智慧駕駛平臺以“車腦+雲腦”的組合形式,能夠適配多種車型,從而嵌入機場、工廠、港口、城市交通等不同業務場景中。同時可以擺脫部分人力操控,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其中,雲端智慧駕駛服務平臺能夠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及車上感測器資料的採集、儲存、傳輸及分析,對系統元件做實時和預測性的運維,使無人車可以在多種惡劣天氣條件下進行作業,同時可實現多車協同、最佳化運輸鏈路等功能,大大減少人力成本,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提高運輸效率。
總體上,馭勢科技以U-Drive智慧駕駛平臺為核心技術支撐,結合包括自動駕駛演算法、雲端運營管理平臺、全功能車規級智慧駕駛控制器等在內的全棧式方案,實現產品擁有面向大規模商業化的多場景快速量產能力,真正為全行業提供“AI駕駛服務”。
透過智慧駕駛平臺,馭勢科技可觸達三個應用場景——智慧物流、個人出行和公共出行,即“全場景”。
對於場景的選擇,馭勢科技以三個條件為根本原則:落地場景要符合高頻剛需,解決客戶的痛點;實現無人,車上取消安全員;成本可算。
因此,在0到1的探索階段中,馭勢科技將戰略版圖覆蓋於高速乘用車自動駕駛、特定區域的無人公交、端到端的物流,以及城市Robotaxi等幾乎所有無人駕駛應用場景,並與數十家行業頭部企業展開合作,在機場無人物流、廠區無人物流、無人微公交、L4級自主代客泊車、乘用車L3級自動駕駛等多個場景中率先落地,實現了多個行業首創。
(引用自馭勢科技吳甘沙公開演講)
馭勢科技看似將乘用車自動駕駛及RoboTaxi的大規模量產計劃放在了2025年前後,但是技術和商業的佈局早已經開始。
早在2018年,馭勢科技就攜手上汽通用五菱交付業內首款L4級別自主代客泊車產品,2020年1月馭勢科技進一步拿到上汽通用五菱基於寶駿E300車型的前裝自動代客泊車定點。
此外,GGAI還得知,在國內某豪華品牌車型上,馭勢科技提供的軟體演算法也已實現前裝量產,並幫助該自主品牌率先推出L3級自動駕駛功能。
和東風汽車的合作最早開始於2019年,目前,武漢計劃在未來2年內建立全國最大規模的自動駕駛車隊,馭勢科技也和東風汽車深度合作參與其中。汽車客戶重視的就是馭勢科技基於全場景研發的自動駕駛硬實力。
馭勢科技基於U-Drive智慧駕駛平臺為客戶展開了演算法設計、軟硬體開發和系統整合等工作,在車頂安裝了無人駕駛套件,其中包含3個鐳射雷達,多個攝像頭和高精度定位系統等裝置。
經過長期的路測,搭載馭勢科技自動駕駛系統自動駕駛出租車能夠應對多種複雜的城市交通場景,準確識別紅綠燈,主動避讓行人和障礙物,在擁堵路段始終保持平穩執行,並開始在武漢接待乘客。
如何實現自動駕駛全面落地?在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方面,馭勢科技始終堅持三個原則:
一,不造車,否則和車廠就變成了競爭關係;
“不造車”在此次馭勢科技和東風汽車合作的專案中就能窺見一斑。
在乘用車自動駕駛和RoboTaxi領域,馭勢科技選擇了與主機廠深度繫結和合作,此次攜手東風RoboTaxi公開執行便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練。
二,不獨自做運營;
和東風汽車的合作,馭勢科技就是把運營交給合作方,讓最懂的人做最正確的事,而馭勢科技需要做的就是獲取各種場景的資料以保證在“AI司機”這件事上做到最好,透過開發交付能夠對接第三方雲平臺的車輛,滿足平臺對車輛實時監控、排程和訂單管理等功能,從而配合主機廠去做運營,為乘客帶去安全、智慧的出行體驗。
第三,去掉安全員;
做無人駕駛潛意識裡總認為車上應該有安全員,但是隻有做到真無人,把人真正的去掉才能降本增效。
在物流領域,馭勢科技顯然早已做到了這一點。
2019年,馭勢科技完成去安全員運營測試,標誌“真無人”自動駕駛可交付產品的誕生。同年,馭勢科技向上汽通用五菱廠區和香港國際機場交付的AI駕駛服務,把安全員從常態化運營中拿掉,是真正意義的“真無人”無人駕駛技術解決方案。
如果在目前所有的自動駕駛產品中加上幾個限制詞——真無人+7×22小時+全天候(颳風下雨、酷熱、沿海,各種情況都能跑),馭勢科技可能是當之無愧的唯一選擇。
那乘用車市場呢?目前全球範圍內,業界公認在中國實現乘用車無人駕駛技術難度最大。
中國道路場景複雜,人流、車流稠密,真正無人化的駕駛在中國落地週期更長。此外,自動駕駛在開放道路的落地還面臨著道路法規、交通安全等因素的限制。
正如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寫在公司五週年寄語中的,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場景是碎片化的,不同場景中的成長速度並不均勻。和自動駕駛技術在商用車上應用相比,乘用車自動駕駛商業化相對來說需要的時間更長。
因此,在技術路線上,馭勢科技選擇的是透過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在各種不同的真實場景中落地,從封閉場景逐步走向開放場景,載物與載人並舉,為自己積累資料和駕駛經驗,最終奔赴「全場景、真無人、全天候」。
從這個角度,再去看馭勢科技先將技術和產品應用到機場、廠區等場景,同時加強和主機廠在乘用車自動駕駛技術的合作,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最近的一次公開採訪中,吳甘沙表示,未來一年,馭勢科技要把“真無人”的環境做大,在市場規模、滲透率、市場佔有率幾個維度實現快速增長;
三年後,發揮多場景、全場景的威力,既有對標特斯拉的乘用車產品,也有無人公交、無人配送等商用車產品;
五年後,馭勢科技的“AI司機”將在Robotaxi領域佔據更廣闊的市場份額——今天是百億級市場,三年後是千億級,五年後應是萬億級。
而對於此次馭勢科技與東風的合作,相信雙方將會透過深化合作,基於馭勢科技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優勢,加速探索乘用車自動駕駛商業化。
未來十年,應該是馭勢科技在自動駕駛全領域大放異彩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