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中國乘用車市場基本被一汽、二汽等幾個國有企業壟斷,其他企業無法獲得生產轎車的資質。缺乏競爭力的市場導致國內乘用車生產技術止步不前,因此只有寥寥幾款車型在市場上出售,而高高在上的價格也讓這些產品與普通民眾之間相距甚遠。
一汽、二汽曾藉助政策完全壟斷了國內汽車市場
彼時,擁有一輛私家車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似乎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需求的不足外加市場管理的限制,使中國乘用車市場度過了改革開放以來空白的十年。
衝破枷鎖
開啟國內乘用車市場
也就是大約三十年前,一批面臨轉型問題的軍工企業,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瞄準了還是一片空白的國內乘用車市場,希望用生產、銷售汽車來解決“活下去”的問題。但是國家有政策限制,自己也沒有設計汽車的能力,有些實力較為孱弱的企業甚至沒有足夠生產技術儲備,造車之路談何容易!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那時國家對於汽車發展的認知還較為保守,認為轎車就必須要有後備廂,而沒有後備廂的,就不能稱之為轎車。也就是當時汽車生產序列中的“7”字頭。
兩廂車在當時的生產序列裡,並不屬於轎車
於是勞動人民運用智慧突破了政策的限制,讓他們取得了汽車的生產資質。這也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滿大街跑的計程車以及乘用車都是兩廂車或是微面的原因。
解決了生產資質問題,那麼再解決技術問題,造車之路就指日可待了。當時的企業非常清楚在汽車生產製造技術方面,僅憑自身去研發非常不現實,所以各個工廠的領導班子決定引進國外的成熟技術來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當然,引進的車型造價不能太過昂貴,否則就將失去彼時市場的支援,技術也不能太複雜,否則以自身的技術儲備無法滿足生產需求。
技術複雜且造價昂貴的歐洲車顯然不符合國內造車企業的需求,況且那時候的歐洲車企對華一直採取保守政策,他們看不到這片經濟不算髮達的土地上汽車工業的前景。於是這些造車企業將目光轉向日本,開始“留洋考察”,經過一些列談判和篩選之後,我們有了大發和奧拓。
這兩款車型不僅代表了國內民用車市場的起點,還對中國汽車市場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兩廂奧拓(還有天津一汽的夏利)的出現,使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至今還固執地認為兩廂車不算轎車,而當時風靡津京兩地的大發麵包車則開創了微型商用車市場的發展,國內汽車市場,亦由此開啟。
政策革新
汽車門檻大幅降低
奧拓、大發、夏利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普通民眾擁有汽車的門檻,也極大地普及了汽車商用化程度,增加了汽車的使用率,甚至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滿大街紅色的奧拓、夏利計程車以及隨處可見的“招手停”給那時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也使第一批“萬元戶”圓了擁有汽車的夢。
邁入新世紀後,國內市場的汽車需求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與日俱增,國家政策也有所變動,以往一汽、二汽等幾個車企壟斷國內汽車市場的情況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藉助政策的東風來到乘用車市場分一杯羹。就拿鈴木奧拓這一個車型來說,當時就有重慶長安、西安秦川、江南汽車、吉林江北四個生產廠家共同生產,而他們的技術以及生產裝置都來自日本鈴木。除此之外,還有一批民營企業,也開始進軍汽車市場,他們沒有能力購買現成的技術,只能透過仿製其他車型來做自己品牌。
政策的開放以及技術的迭代使當時還不算壯大的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自主品牌的仿製汽車,往往能夠在滿足消費者使用需求的情況下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與其他合資車型展開價格戰,從而迅速搶佔市場份額。這也是第一批汽車自主品牌發展共同走的路。
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都起步於仿造
相比沉寂的十年,那時候的市場上已經充滿了各類親民的產品,能夠滿足民眾對於交通工具的基本需求,而民眾對於汽車的熱情也被這些物美價廉的產品激發出來。
車叔總結
在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中,大量能夠真正滿足普通民眾的車型被引入生產,使得國內乘用車市場迅速發展壯大,並且在市場上,我們也能夠看到一些自主品牌民營企業奮力拼搏的身影,但是在高階市場和質量口碑的角度來看,進口車與合資引進車型是絕對的霸主,自主品牌發展之路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