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老周的哥們最近讓我幫他找部價效比高的舒適性的家用車,預算在5到6萬左右,在我推薦了比如FIT、新VIOS等等車型後,他還是很不滿意,“這車沒那個功能、這車避震很硬坐的不舒服,這車感覺空間不大等等。”

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車輛舒適性的定位真的是看人不看車。

如果拋開汽車本身,只看車企官方描述,汽車其實都一樣,一個發動機、四個輪子,有區分的就是動力好不好。不是舒適就是豪華,又或者科技感十足。

很多車友在面對汽車介紹幾頁紙的配置中、而真正能給自己所用的到配置卻寥寥無幾,也許到你把車子出售了,還有很多功能怎麼用,我們還一臉蒙圈。

除去汽車各種酷炫的造型、滿車的科技展示,下意識的掏了腰包。結果你會發現滿車的科技,真正用到的功能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

那要怎麼選,除去外觀看本質!

汽車無法都是打著舒適、豪華、科技,效能這些為賣點,在結合自己日後的用車,再進行“科學”的考量。

而大家購車的考量的標準在於車輛的“舒適性”。

很多人購車會比較的車輛的“舒適性”(我為什麼給舒適性加了雙引號,請往下看)

關於車輛“舒適性”這一詞彙,老周覺的從來沒有明確的定義,更無清晰概念。

在我們國內,“舒適性”主要體現在後排,這點與歐美有很大不同。歐美國家較注重於操控,他們考量的舒適性主要集中在前排和底盤的濾震。

因為車輛的舒適度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老周對於車的舒適性定位在於車輛夠不夠有駕駛感,如果避震軟趴趴的,雖然家人說這樣舒適,但對於我駕駛這樣一臺車無疑是一場折磨。

所有人都明白“舒適性”重要性,但具體如何選購一輛舒適性的車,甚少人能說得清楚。購車時候問朋友求推薦車型,但是在購車用途不一樣的情況下,他們的答案會讓你更迷茫。

大家也知道在我們中國買車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你買車的時候(特別是你人生的第一臺車)得說服全家讓他們都滿意,而不容易的就是全家人對於“舒適性”的定位不一樣。

那現在老周給大家分析分析,在家用車上,舒適性的標準在哪裡。

車輛首先體現在“大”,如何定位這個“大”往往都是後排開始。

定位標準主要是:腿部空間要大,頭部空間要寬敞,中間地臺不能有明顯的凸起,後排中間位置要能夠坐人,車身寬度要保證容納三個成年並排坐,頭頂距離車頂不能太近,背後距離後車窗得有一點距離。

核心標誌就是腿部空間最為重要,開啟車門,我們一試便知,無需拿著尺子去量後排空間,只需要你本人坐進去接合下家庭人員的大概身高,用拳頭比劃一下,就能大概得出一個結果。

在“大”這個環節上,國內車型能拋開合資對手幾條街,為後排提供VIP級的空間待遇的本土車型不在少數,但是,為何消費者都對合資車情有獨鍾?

老周覺的問題出在“安靜”這個點上,因為車輛的安靜往往是我們對整車品質的一個考量。

國內汽車的大是有目共睹的,車輛停在那裡的時候,給我們的感覺都非常的不錯,但車一旦開動起來,到處是雜音,來自路面,來自發動機,來自各個部件的鉚合處,坐的時間稍長,身體便會覺得到處不對勁。

不要小看“安靜”,把車做大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把車做安靜難度可不小。

許多人第一次買車時,不考慮靜音,認為可以將就。但再換車時,會將靜音放在較重要的位置上,寧可多花點錢,也要車內安靜。

評價方法其實簡單,坐在前排,再坐在後排,分別去聽怠速、急加速、高速行駛時,車內的聲音,做完這些,再開到汽車減速帶,感受一下懸掛的濾震和此時的聲音。無需帶專業的噪音測試儀,有時候,有些車內噪音人覺得難受,但其分貝數並不高,還是得用耳朵聽。汽車安靜與否,與車況有關係,用兩三萬公里之後,噪音越來越大的情況不在少數。

車要“環保”

這裡的“環保”是車子內部用料上,不是發動機的排放。

車都給包了起來,我們肉眼無法看的出來車子的用料,想要知道車子的用料環保不環保可以將車放在烈日下,然後曝晒個半小時,之後開啟車門,聞一聞車內味道,便大概知道環保材料用的多還是少。

環保材料多:刺鼻氣味會低,人能第一時間坐進車內,開啟空調,等待溫度降低,你也能在車上呆得住。

環保材料少:刺鼻氣味明顯,寧可頂著外面的高溫,也不願坐進車內,特別在開啟空調後,那味道更讓你受不了。

小秒招:如果你是在判斷氣味是否刺鼻,可以帶上家裡的小孩,讓他說說感受。

環保材料:手感一定不錯;不環保的材料,手感肯定一般。多數情況如此。確保車內氣味可以接受的情況下,用手觸控車內的各個部件,軟質材料越多越好,在用料上,我們大都習慣“軟”會舒服一點,估計你也不會例外。

“科技”:配置裝點門面

汽車是工業時代的產物,自打誕生之日起,便與“科學”、“技術”等標籤連線在一起。

一百多年過去,仍沒有改變。一百多年間,科技推動汽車發展,汽車又反過來促進科技普及。現在汽車在科技上的應用。

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是效能,讓車子跑得更快,同時更加環保;是安全,正朝零傷亡的目標努力;是便捷,讓使用者用起來更加便捷。汽車上的科技配置實在太多,難以一一點評,

這裡說一些車輛有用的配置,和無用的配置

現在渦輪技術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所以大家在選擇車輛的排量上,可以選擇帶渦輪的汽車。

只是家用的話不用刻意追求大排量渦輪增壓:A級車1.4T和1.5T足矣,B級車1.6T、1.8T或者2.0T。

而且渦輪的小排量車普遍比較省油,動力也足夠對付日常駕駛。

液晶屏越大越科技?

現在,汽車液晶屏的興起,車上沒有一塊大大的液晶屏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車有多科技了,而且一塊液晶屏已經不夠,兩塊或者更多,才能跟得上潮流。

一塊液晶屏用以操作車內各種功能,另外一塊用來導航與音響,假如有第三塊,則出現在儀表盤上,顯示車輛資訊。

液晶屏數量得多,面積還不能小,7英寸才入門,8英寸是常態,9英寸最好。看不慣液晶屏傳統買家有不少,但是,液晶屏列裝,對於提升便捷性有莫大幫助——使用者不用面對滿中控的控制鍵無從下手。

這估計是最無技術含量卻能提升科技感的配置。坐在車內,輕輕一按鍵,一個天幕車窗或前後兩個大天窗在頭頂緩緩開啟,喜歡浪漫的你瞬間給俘虜了。

抬頭看天窗,夜晚可看到滿天星星,對於後排乘客會對這輛車的舒適感給出滿分,缺點就是夏天的時候停車熱到你生無可戀。

這也是很多人喜歡的功能,是手動調節無法給你帶來的舒適,能準確的調節到自己舒適的坐姿。

其中實用的配置:多向電動可調、記憶、通風、加熱。

但限於成本,車廠一般只能做到其中一部分,有電動可調卻無記憶,有通風卻無加熱。如果你買到一輛汽車,座椅功能齊全,用料上檔次,那這車給人的科技感絕對不會低到哪去。

但是真皮座椅對我的吸引力不是非常的大,因為真皮桌椅的車輛,往往都有一股無法去除的味道,年份越久越讓你“醉”

總結

所以選車“舒適性”是要合適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應該多去看實車,去試駕,別當一位鍵盤手的去“選”車,因為別人嘴裡的“舒適性”的車輛不一定就是你的菜。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老車改款再升級,3款續航超500公里的中國產純電動轎車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