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穰一在《爆裂》中有個觀點: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這話拿來形容2016年6月成立的長城XEV專案組(現未勢能源的前身)再恰當不過,因為這個專案組正式開啟了長城氫能的未來。
蓄勢而發,氫能戰略已秘密實施
也許會有人質疑長城的氫能沒有核心技術,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這五年發展歷程:
2016年6月,XEV專案組(現未勢能源的前身)正式成立,開啟長城FCEV核心技術研發;2017年1月,加入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2017年10月,加入國際氫能委員會,成為國內首家加入該委員會的車企;2018年6月,建成並執行國內首座氫能技術中心;2018年7月,長城全資控股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2019年4月,成立未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啟獨立市場化運營;2019年4月,在上海車展展出85KW燃料電池系統、IV型儲氫瓶等產品;2020年2月,展示首款燃料電池樣車;2020年6月,自主研發首款70MPa車用高壓瓶閥正式進入量產前後測試階段。不被卡脖子的供應鏈生態
“制—儲—運—加—應用”一體化
晶片短缺,讓全球的現代工業都感受到了卡脖子的“陣痛”,疫情後復工復產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產業鏈完整的優勢,所以要想在某一領域擁有競爭力,完整自主的供應鏈生態尤為重要,為此長城便謀劃了“制—儲—運—加—應用”一體化的生態鏈,這一生態鏈其實可以看做三個階段,上游制氫,中游運儲&加氫,下游核心產品與應用。
在產業鏈上游,長城汽車利用鈣鈦礦太陽能光伏技術,擁有打破世界紀錄的20.01%光電轉換效率,為水電解制氫提供能源,從而控制制氫的高成本。
在產業中游大規模儲能應用方面,氫+電儲能系統已成熟,為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儲存提供解決方案,為移動和固定式能源綜合利用奠定基礎。未來隨著國家標準的不斷更新與基建的投入,加氫站這類基建可能成為長城新的業務增長點(例如,豐田、本田、日產在日本合資建立自有加氫站)。
在產業鏈下游,長城汽車已加入京津冀、長三角、河南、河北四大示範試點城市群,示範車輛規劃超過千臺。其中2021年,長城便會推出全球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以及落地全球首個完成100輛49噸氫能重卡應用專案;到了2022年,冬奧會期間推出首支高階乘用車服務車隊,並行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商用車、船舶、有軌、固定式發電等清潔應用專案群。
完整生態,催生“1+3+5” 氫檸技術
生態已建立,剩下的就得靠核心技術與產品來“唱戲”,為此長城汽車推出了車規級“氫動力系統”全場景解決方案——氫檸技術,可以總結為“1+3+5”, 即1整套車規級研發體系,3大技術平臺和5大效能優勢,是長城汽車氫能戰略的技術核心支柱,也是長城汽車檸檬平臺核心技術路線之一,涵蓋了氫燃料電池系統、車載儲氫系統及核心關鍵部件。
國際領先的車規級“氫動力系統”全場景解決方案:氫檸技術整套車規級研發體系是氫檸技術的根本,它包含100多項企業標準、500多項硬體需求、5000多項軟體需求、數千項檢測和數萬次試驗。並可根據氫能整車需求從上至下快速定義、分解、模擬和設計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零部件和材料,並透過試製試驗從而確保產品的高效能、高質量和低成本。
整套車規級研發體系氫電平臺(HE)、電堆平臺(HS)、儲氫平臺(HP)3大技術平臺是氫檸技術的核心。其中氫電平臺(HE)具有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環境適應性、大功率、高功率密度的特點。電堆平臺(HS)已開發完成第一代單堆額定功率150kW、峰值功率160kW的燃料電池金屬板電堆,功率密度達到4.2kW/L以上。儲氫平臺(HP)包括70MPa IV型儲氫瓶、70MPa瓶口閥和減壓閥,以及儲氫系統的整合和控制。
3大技術平臺長城未勢能源總裁陳雪松表示:“未來五年,長城汽車將重點圍繞燃料電池系統全面走向‘五高’,即:高功率(>200kW)、高效率(>60%)、高溫度(>100℃)、高耐久(>20000小時)和高互聯(新能源+智慧網聯)。
5大效能優勢在氫檸平臺的加持下,長城汽車在氫能產業價值鏈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實現了燃料電池系統、電堆、膜電極、空壓機、氫氣迴圈系統、儲氫系統及關鍵部件等多方面核心技術的實質性突破,支撐氫燃料電池汽車真正實現高效率、高效能、長續航、全氣候行駛和全領域應用。
產業風口,機遇與風險並存
當前,“脫碳”已成為全球課題,在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氫能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站在產業風口。長城汽車已站在新一輪能源革命的起點,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畢竟50億+研發投入,430+全球化頂級研發團隊,“四國五地“全球化研發體系都算是“機會成本”。
氫能已來,純電(BEV)還是未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