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海灘,美食佳餚,難忘的閱兵儀式……這個國慶小長假相信大家一定過得精彩、盡興。但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一眨眼,節後工作的第一週就這樣悄然結束,不知道你找回狀態了嗎?
市場監管總局出手
新能源車起火12小時內必須上報
今年以來,不斷有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被爆出,其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據新能源汽車國家大資料聯盟今年8月釋出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資料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自今年5月起,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平均每1.5天就有一起事故發生。
其中,品牌涉及眾多,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均有發生。包括威馬EX、特斯拉Model S、蔚來、長安、眾泰等多個品牌和多個車型。
10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品質發展局釋出《關於進一步規範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的補充通知》(簡稱《補充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發生冒煙、起火事故的,應在事故發生後12小時內,向市場監管總局報告事故基本資訊。若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在6小時內上報。
馬曰: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逐年增長,隨之而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而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往往電池佔有主要原因,此前蔚來汽車4803輛ES8的大規模召回中,原因便是搭載的電池模組內的電壓取樣線束存在走向不當的情況,極端情況下可能造成電池包熱失控和起火。所以,車企在大肆宣傳續航里程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技術上的把控,這些技術進步快慢都要牢記一個紅線——安全。
網曝四家中國車企申請破產
眾泰:已向公安部門報案
10月9日,一份帶有平安銀行郵箱字尾的內部郵件曝光,引發業內廣泛關注,該郵件內容顯示,要求對獵豹汽車、眾泰汽車、華泰汽車、力帆汽車四家車企上下游產業鏈情況展開內部風險排查,其原因是媒體公開報道上述四家車企年底將進入破產程式,預計涉及上下游汽配供應商產業鏈合計約500億元壞賬。
隨後,眾泰汽車、獵豹汽車和力帆、華泰汽車對此均進行了否認。眾泰汽車釋出宣告稱此為虛假資訊,對於企業聲譽造成嚴重損害,並已向公安部門報案。
馬曰:
車市“寒冬”也好,競爭加劇也罷,行業洗牌似乎已經到來。目前這四家車企雖然積極發言表示自己還活著,不過某些品牌其實早已經被主流汽車市場所淘汰,正如那句“強者恆強,弱者退出”。
國家下發220億新能源補貼
比亞迪獨領34億
10月11日,工信部發布《關於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稽核情況的公示》顯示,共有207409輛新能源車通過稽核,將能拿到總計220.27億元的新能源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共有236881輛新能源汽車申報補貼,其中有29472輛汽車不符合補貼要求,沒有拿到補貼的車型主要原因是沒能行駛2萬公里。另外沒通過稽核的原因還包括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上傳資料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被核減、電池組能量密度與推薦目錄不一致、驅動電機功率與推薦目錄不一致、關鍵零部件發票資訊與推薦目錄不一致等。
從車企獲取的補貼資金來看,本次宇通汽車獲得補助資金共計45.9億元排名第一,20713輛申報車型獲得補貼;比亞迪和中通汽車分別為34.61億元和11.2億元,申報核准獲得補貼車輛分別為30174輛、5508輛。
馬曰:
新能源汽車補貼加速退坡、地方補貼也逐步退出,未來申報稽核條件將更趨嚴格,車企想拿到新能源補貼只會更加艱難。同時,補貼的退出也加速新能源行業從政策推動到市場推動的方向發展。
幾經波折發現並不賺錢
戴森放棄造電動車
戴森要造車了?今年5月,戴森公司放出了幾張電動車相關的專利圖紙,揭開了一點造車的神祕面紗。
然而,在外界無從得知其電動車研發程序時,戴森已經決定放棄造車了!
其實,近年來跨界造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寶能買下觀致、恆大鉅額投資造車以及大批造車新勢力的湧現,一時間似乎各行各業的巨頭都要進軍汽車行業,造車真有那麼簡單嗎?或許不缺錢的戴森決定放棄造車,為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
早在2015年,就有傳言稱戴森公司計劃造電動車,2017年戴森公司官方證實了傳言並宣稱其電動車將在2020年面世。而戴森放棄的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說白了就是不賺錢。
據戴森創始人釋出的一封公開信顯示,戴森工程團隊已經做出了非常好的原型車,但是沒找到可行的商業化方案,在出售電動車方案未果後,決定把電動車專案砍掉,關閉英國和新加坡的研發機構,把研發資源投入到固態電池、感應技術、視覺系統、機器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這些已經比較熟悉的領域。
馬曰:
造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資本、科研、環境、產業鏈供應商選擇都決定著最終走向。如果沒有做出充足準備,就不要選擇去做,否則難免像戴森一樣,花錢“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