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工信部公佈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政策“大禮包”。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委託工信部通訊清算中心,開展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稽核工作,並將稽核結果予以公示。稽核資訊表顯示,在企業申報補貼的236881輛新能源汽車中,專家組核定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數為20.74萬輛,總共將下發220.27億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而此前企業申報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數約為23.69萬輛,申請清算資金約244億元。
如公示期無異議,這些補貼將下發給逾百家企業。在獲得補貼的企業中,補貼金額排名靠前的分別為宇通客車(45.9億元)、比亞迪(34.6億元)、中通客車(11.2億元)。也就是說,在220.27億補貼中,宇通、比亞迪狂攬80億,佔比近4成。此外,獵豹汽車、長安汽車、海馬汽車等公司或子公司均出現在名單上,補貼金額從數千萬元至數十億元不等。尤其在乘用車方面,多年的新能源推廣終於為比亞迪帶來了不菲的補貼回報。
在此次公示的稽核資訊表中,有接近24億元的補貼資金未能通過稽核。關於沒通過專家組稽核的車輛,未通過原因主要是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里程數不滿足2萬公里、關鍵零部件發票資訊與推薦目錄不一致、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等。2018年補貼政策將行駛里程調整為2萬公里,此舉主要是應對運營車輛被閒置的問題。
這筆車企翹首以待的百億“大紅包”發出,無疑給新能源汽車補貼大限將至的市場注入一股暖流。現在,高額的新能源補貼已成為眾多車企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在2017年的“紅包”發放後,車企最多還能再拿三年。“後補貼時代”支援政策將以非財政體系為主,重在優化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包括路權、充電設施、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商業保險、中古車等方面。是危也是機,就看新能源車企如何應對。
隨著“後補貼時代”拉開帷幕,新能源汽車路在何方?尤其是進入2019年下半年,補貼大幅縮水,車企面臨的經營壓力陡然增大,迎來一場生死考驗。補貼減少,依賴政策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加速滑坡。據報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了近兩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而在今年的補貼新政下,不少車企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盈利能力。
然而補貼政策設計的一個理想狀況是,屆時行業內的頭部車企已經獲得了持續研發的技術能力,而且實現了良性迴圈。車市淘汰賽加劇,車企唯有練好內功,方能直面市場殘酷的競爭和洗禮。而新能源汽車能否逐步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獲得與傳統燃油車的比較優勢,才是決勝的關鍵。截至2019年6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41萬輛,而傳統燃油車保有量超過2.4億輛。不足1.4%的保有量滲透率也佐證出新能源汽車成長空間廣闊。
也正基於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對新能源技術的開發競爭將會成為各大車企的重頭戲。同時實力強勁的企業將不斷提高創新技術及核心競爭力,長期來看有利於推進新能源汽車行業向市場化發展。這也意味著,到了2020年這一分水嶺,現金補貼取消會是若干落後車企的終點,也是一些頭部車企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