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使用者隱私保護,我們就要搞清楚商家為何要蒐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資訊?這些資訊被怎樣利用?商家收集使用者資訊的邊界在哪裡?然後再去考慮,如何在保證正常商業行為的基礎上,從技術、政策法律兩個層面去限制這種行為,切實保護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和隱私安全。
智慧服務演算法下,難言隱私資訊被完全保護
在網際網路時代,很多新興商業模式都建立在分析使用者資訊、構建使用者標籤基礎之上的,我們習慣享受的智慧化推薦服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毫不誇張地說,在追求智慧精準化服務的網際網路時代,商家或多或少都需要獲得一些使用者的個人資訊資料。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前腳剛在網上搜索完“膝上型電腦”,緊接著就會有某APP彈出膝上型電腦的促銷資訊。這就說明,該APP蒐集到了你的上網資訊痕跡,並據此初步建立了簡單的使用者屬性標籤,系統會預設你希望瞭解電腦或想買電腦,隨後進行針對性推薦。如果你點開了彈出的資訊,瀏覽了幾款電腦,系統會在後臺繼續收集你的資訊並進行分析,諸如你大概需要哪個品牌、哪個價位段的產品,不斷完善使用者標籤,隨後會繼續推薦相關產品,一步步引導你接觸,從而對購買決策產生影響,儘管你可能只是隨便搜尋了“膝上型電腦”關鍵詞,根本就沒有購買的想法。
其實,在商家眼裡,使用者的任何行為都可能意味著商機,所以會竭盡所能地蒐集更多使用者、更多資訊。雖然在很多人眼裡,這種廣撒網式的資訊蒐集和服務推薦,難言精準,但是如果它蒐集了一千個使用者的資訊,有一個使用者購買了推薦的產品或服務,那就是成功的。因為,中國10幾億人口基數,它總會在合適的時間把某個合適的服務推給了合適的人,總有人被割韭菜,這背後的商業價值空間是巨大的。
更重要的是,商家蒐集這些資訊的技術手段並不複雜,只需要在其APP內植入一些程式碼、設定某些許可權,系統就會自動跑資料、分析資料。
蒐集使用者資訊的商業行為,邊界到底在哪?
平心而論,商家為了與使用者保持更緊密的溝通,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使用使用者的某些資料,是情有可原的。比如,智慧汽車透過車載攝像頭監控使用者的狀態,就此分析是否疲勞駕駛,是否存在出現交通事故的風險,並透過這些分析結果決定是否要對使用者進行某些干預,保證駕乘安全。這樣的的行為,是為了保證使用者,其初衷是好的。
但是,如果使用者在車內有某些隱秘的行為,恰好被攝像頭拍到,這樣的資訊究竟該怎樣處理,這就存在著資訊蒐集是否過渡的問題。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這些資訊如果儲存到系統後臺,還存在著系統一旦被黑,導致使用者資訊被盜,這樣就會給使用者的隱私安全帶來更大的風險。
除此之外,有些APP還設立了霸王條款,如果不同意其請求使用的某項系統許可權,就無法正常使用APP,例如,要求使用手機的檔案瀏覽許可權、拍照許可權、語音許可權,其實這些許可權可能並非這款APP在常用場景中必須使用到的許可權。使用者一旦給予了授權,該APP就會毫無節制地瀏覽手機裡的檔案,甚至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啟相機或語音,蒐集資訊。像這種行為,就屬於透過非正常途徑獲取使用者隱私資訊。不過,因為使用者很難發現這種行為,APP就會一直在遊離在“灰色地帶”進行窺探,只有等到工信部等相關部門整治時,透過技術手段發現了這些行為,才會被迫進行整改。可見,儘管大家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安全,但隱私安全保護真的很難。
多方合力,不要總讓使用者資訊蒐集處於“灰色地帶”
很多商家和APP,一直在是與非、合法與非法之間瘋狂試探,始終遊離在灰色地帶。面對使用者隱私安全保護的嚴峻形式,需要商家、使用者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
從商家層面來說,在搭建APP底層架構時要考慮需要什麼樣的應用許可權、應用許可權在哪場景下使用,並不斷提升後臺大資料平臺的安全指數,對蒐集到的使用者資訊採取更嚴格的加密措施,進行資訊脫敏保護,以防系統出現漏洞時,後臺資料被別用用心的人非法竊取。從監管層面來說,有關部門要加大整治力度,對APP應用過度索取使用者資訊的行為,進行嚴格管控,發現即下架整改或要求其關閉服務。
從使用者角度來說,我們要築牢隱私安全關,儘量從正規的應用商店下載APP,使用時對應用所需的許可權進行管理,現在小米等品牌手機可以對應用索取的許可權進行監控並提示使用者是否進行授權,把決定權交給使用者,那我們就要透過這些便捷的技術手段對APP進行管理,盡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不被侵害。
最後說一下,儘管使用者隱私安全保護上存在著問題,但我們也要看到科技進步好的一面,畢竟網際網路、智慧AI等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便捷,隱私安全保護只是科技在進步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我們的生活正在因為科技進步變得越來越美好。相信,出現的問題總會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監管力度的加大,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