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於汽車的要求也隨之增加,而尤其是複雜混亂的行車環境下,電子裝置的輔助,可以彌補人的感知和反應不足。

而在現在的碰撞事故中,撞人所付出的代價,要比撞車撞樹高的多,所以能檢測到行人並剎停的主動剎車,才稱得上是一套真正好用的系統。

主動剎車系統通過車頭的感測器,實時檢測前方路況,若是感應到前方有障礙物或是行人,並且車輛沒有制動或是制動力不足時,車輛通過警告燈提醒駕駛員剎車,並且主動增加剎車制動力,以防止車輛與障礙物碰撞。

近日美國汽車協會(AAA)分別測試了雪佛蘭邁銳寶、本田Accord、特斯拉Model 3、豐田CAMRY四輛車的行人檢測剎車系統,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在整個測試中,車輛能在假人身前剎停的次數,簡直少得可憐。

該機構模擬了車輛在車道內行駛時,分別以32km/h、48km/h的速度,模擬車輛遇到靜止行人、兒童從兩車間“鬼探頭”、右轉後立刻與遇見行人、側前方遇見行人、和夜間遇到靜止行人時,這五類經常發生的容易出事故的場景,以此來判斷車輛能否避免事故發生。

在每個速度下分別進行5次試驗,在正面碰撞5km/h行走的行人時,可以看到CAMRY在32km/h的速度下,均成功在假人身前剎停,並且距離假人均有一米以上的距離。而這也是所有車型在所有實驗中,唯一100%成功的一組試驗,可以看出豐田CAMRY在行人碰撞預防上,做得還是相當不錯的。

CAMRY正面與假人碰撞。

第二名Accord在相同測試條件下,雖然4次都成功剎停,但是那唯一一次沒能成功的實驗,結果卻是令人驚訝。

Accord正面與假人碰撞。

在第一次實驗中,Accord竟然是在無制動的狀態下,以全速撞向假人,如此不穩定的主動安全系統,又怎麼能穩定地發揮作用呢?

而對於特斯拉和邁銳寶,試驗成績簡直是不堪入目,5次試驗均在無制動的狀態下,撞向假人。

邁銳寶正面與假人碰撞。

這裡且不說邁銳寶如此不堪入目的成績,但以科技感為主要賣點的特斯拉,在行人檢測、主動剎車的環節,卻陰溝裡翻了船,範兒認為是在不應該。

但是仔細觀察特斯拉的實驗報告,不難看到探測器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現行人,但也僅僅對駕駛員提供了警告,並沒有主動幫助制動。

特斯拉正面與假人碰撞。

所以範兒認為特斯拉並不是不能做到,而可能是程式邏輯等問題,系統並沒有針對遇到行人剎車做出反饋,所以才會導致碰撞發生。

但是在48KM/h的高速實驗時,僅有Accord一款車型成功剎停2次其他車型均已全部失敗的結果告終,就連低速測試時表現完美的CAMRY,面對高速測試時,探測器根本連假人都沒有探測到,完全無視假人,全速撞了上去。

Accord的5次測試中,雖說只成功剎停兩次,但沒有剎停的三次試驗中,第一次僅以2km/h不到的速度碰撞,Accord的行人檢測剎車系統雖說不穩定,但是一旦發揮作用,效果確實是要領先其他車輛的。

範兒相信除了正碰假人的實驗,更多人關心的是兒童“鬼探頭”的條件下,車輛主動剎車系統表現如何。

範兒可以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除了Accord在低速時成功剎停兩次,其餘車輛以無制動狀態下,與從兩車中間竄出的兒童發生碰撞。

所以對於“鬼探頭”來說,即使是感測器再過靈敏,電腦判斷得再準確也擋不住沒有安全意識的人“自殺”。

而在模擬夜間實驗碰撞實驗時,實驗結果則是全軍覆沒,沒有任何一輛車可以識別到行人,此時的行人檢測已經不能提供任何保護措施,就更別提主動剎車了。

而更為詳細的報告資料,範兒在此就不過多展示了,如果想要了解這四款車型全部的測試報告,後臺傳送“剎停報告” 。

而感測器、攝像頭的存在,不正是為了在駕駛員覺察不到或是精力不集中時,保證行車安全的麼,而在夜間照明條件較差的環境下,肉眼更難發現行人的存在。

並且甚至是對於特斯拉這樣,擁有L2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輛來說,夜間都沒能檢測到行人的存在,那麼在自動駕駛的情況下,夜間又能否檢測到突然出現的行人,並且出動剎車避免事故呢?

對於安全性系統來說,危險來臨時能否做出正確反應,和做出的反應是否可靠,才是最應該考慮的,相比於撞車而言,撞人的後果以及承擔的經濟損失,或許是撞車的幾倍幾十倍。

所以一套真正能夠保障安全的行人檢測系統,才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而不是研究一些花裡胡哨的自動泊車、手勢控制等功能。

對於目前的主動安全系統,起碼是這些車上的主動剎車系統來說,或許對於檢測汽車、牆體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對於檢測行人來說,做得或許並沒有這麼好。

所以,如果抱有僥倖心理,仗著有自動剎車系統,就想著開車可以看手機發微信的同學們,範兒勸您還是多想想房能賣多少錢吧,畢竟對於部分自動剎車系統來說,行人在它們的感測器中,就如同空氣的存在一般。

而對於現在的自動駕駛,我們同樣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就目前來說,千萬不能放任任何輔助駕駛系統,完全接管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啟動“三年品牌計劃”,易車能否通過品牌建設重回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