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曾在5月17日,工信部發布了《關於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稽核情況的公示》(以下簡稱《公示》),其中有12款新能源車型未能滿足“累計行駛里程達到3萬公里”的要求,沒有通過審批。

為堵住“騙補”漏洞,去年12月29日,工信部下發《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非私人使用者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里程要超過3萬公里才能領取國家補貼,並於2017年1月1日起實施。

這一“史上最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和推廣目錄的變化,已經開始影響新能源商用車的銷量,前4個月銷量同比下滑幅度達到71.6%。部分新能源商用車企業正在遭遇“蜜汁尷尬”,因為對一些在中小城市進行作業的新能源垃圾車、物流車來說,要達到3萬公里的標準,時間週期比較長,所以生產企業由此將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認為,短期內達到3萬公里的要求“很難”。而部分業內專家則認為,制定“3萬公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遏制“騙補”,同時促使新能源汽車技術性能提升。

部分企業或2年內拿不到補貼

2016年12月29日下發的《通知》在2017年1月1日開始實施“3萬公里政策”,同時,2016年汽車銷售車型也按照此政策的要求申請補貼,這讓企業有些措手不及。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對一些新能源物流車來說,受效能和使用實際情況限制,短時期內很難達到“3萬公里”。更重要的是,每年只申請和稽核一次的補貼流程,使企業所獲補貼時間週期拖長,導致資金壓力非常大。

據一名新能源汽車企業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政策出臺前徵求意見時,其曾對“3萬公里政策”提出反對,建議將要求降到1萬公里,但是意見並未被採納。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對公車或旅遊大巴這類新能源車而言,實現累計行駛3萬公里較為容易。但新能源物流車,以及公司或單位購買用於通勤的新能源客車來說,達到要求可能需2年左右時間。這意味著,生產企業將車型扣除補貼售出後,購入方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行駛里程要求,因此生產企業在很長時間內無法獲得補貼,生產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很大。

有調查發現,根據目前一些物流企業的新能源物流車使用情況,生產企業很可能在2年內都無法拿到補貼。此外,車輛銷售後如遇多次轉手,生產企業一旦無法跟蹤所銷售車輛的里程資料,就將面臨不能申請和領取補貼等問題。

所獲補貼時間週期過長是企業最擔憂的問題

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根據補貼申請流程,每年底申請一次,次年4、5月如稽核通過,最終拿到補貼可能要再等上兩個月。例如一家企業如果2017年下半年投放車輛,2018年此批車輛達到要求並在年底申請補貼,那麼最快拿到補貼也要到2019年,這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鍊來說是較大考驗。

政策短期調整的可能性不大,據了解,“3萬公里政策”出臺的目的之一就是杜絕企業“騙補”。比如,有一家新能源企業,2016年為迅速“上量”拿補貼,這家企業的新能源乘用車90%以上都提前上了“公司牌照”,而這些車輛轉為私人牌照,還需要2年時間,新政策封堵了企業拿補貼的不規範行為。

對此,業內多數專家認為,制定“3萬公里政策”主要目的是遏制“騙補”,同時促使新能源汽車技術性能提高,目前企業所反映的情況很可能屬於執行層面的技術問題,需要進一步調研,畢竟政策才執行不久。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就認為,“3萬公里政策”大方向正確,從企業反映的問題來看,一方面顯現出,現在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銷車就是為了拿補貼,拿不到補貼,企業自然壓力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新能源汽車仍面臨科學管理等問題。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短期內修訂3萬公里政策”短期內修訂的可能性不大,“一是里程要求確實對肅清新能源騙補情況效果明顯;二是由於推行不久,朝令夕改將嚴重影響政策的公信力。”。

此外,據了解,一些大型客車企業受此政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從上述《公示》情況來看,宇通客車申請的2087輛車全部通過稽核,獲得補貼6.8億元。比亞迪一位內部人士也透露,比亞迪的新能源客車大部分作為公車使用,基本上半年就能達到3萬公里,因此對比以往,只是晚半年拿到補貼。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葉盛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中汽協會正在對企業反映的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也許到年中會拿出一些結論。

補貼政策繼續堵“漏洞”

據了解,今年新政策調整以來,一些企業開始謀求新的“對策”,即將車先銷售給私人使用者,再由私人使用者轉手給公司,這樣就能避開“3萬公里”的要求,快速拿到補貼。但地方新政已經把這條“捷徑”堵住。天津市出臺的2017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顯示,申報地方補助的新能源汽車,個人使用者購車自初次登記之日起2年內,不得過戶給非個人使用者;非個人使用者存續期內,所購車輛2年內不得轉讓過戶。

事實上,從企業的騙補、謀補,到政府打擊騙補,再到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推倒重來,以及出臺新政策要求行駛里程數等,企業與政府之間基於新能源補貼政策的“博弈”一直在進行。

即便如此,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在快速發展。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的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超過50萬輛,同比超過50%,電動汽車銷量在汽車銷量中的佔比達到1.8%,保有量接近100萬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此外,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促進聯盟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公共類充電樁建設、運營數量接近15萬個,相較於2015年末的4.9萬個淨增2倍以上,中國充電基礎設施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全球第一。

在嚴酷政策管治下的市場化發展後,終端部分中小車企會被擠垮,無實力技術的大車企或被兼併;即便如此難,新車還要繼續造還要銷售,誰勝誰負結果還看技術品質;這種大面式壓制會間接推高車企普及新技術裝置的成本,降低了車企的衝動勁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行業的發展普及程序。

當前更關鍵是,全球各界巨頭車企大佬都成批地開辦新能源車廠、上動力鋰電專案,大家齊上已導致上游原料吃緊漲價,直接吞噬中游電芯公司的利潤,迫使終端新能源車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消費者最顧慮的技術瓶頸並未大突破;所以,近3個月銷量有所回升,但市場似乎也不太積極消費買帳,說白了東西還那麼貴,還沒有實惠的大優勢!這就麻煩了。現在補貼嚴政開始發揮效力,這個局面將使車企積極性銳減,市場銷量不溫不火,下半年銷量恐低於市場預期;大幹齊上疊加終端緩銷,會使上半年的原料備貨成本產生腫瘤式積壓,很快這種逆向傳導會使上游碳酸鋰等拿貨難變成要貨少問者寥,價格下降就不可避免。

現在看,依託下半年暢銷突破年計劃70萬輛的規劃任務,恐怕要落空。現在漲價好爬得高屆時或許摔得重,時下碳酸鋰寡頭贛峰天齊最得意之時,或許正是退場之期。任你叫囂如何壟斷供應緊張,一旦終端臉色差,時候到了照樣熊下來;倘若,期間類似報道瓶頸大突破的碳鋁空氣電池開始量產,那麼又將是一顆晴空炸彈,在當今這個10倍速的新世紀,曾多少程式設計語音被替代、多少科技公司被跨界消滅、多少好產品消失遺忘;各類實驗技術品此起彼伏,今年或許不會,明年後年呢?還真不好說。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豐田Yaris大改款終於來了,3張諜照展現外觀全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