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9月的銷量陸續出爐,不少車企確實過了一個真正的“金9”,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銷量都有所好轉,部分傳統車企更是獲得了2位數的同比增長,為頹靡的車市帶來一股正能量。

不過,市場隱患還是存在的,例如此前被市場大力吹捧的新能源車。

從乘聯會統計的資料去看,9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6.5萬臺,同比下降33.4%,環比下降8%,其中純電動車同比跌幅達-31%,插電混動車車型更是達到-44%。

這樣的局面已不是9月份偶然出現的,早在7月份,新能源整體市場已開始了首次下滑,8月份跌幅也進一步擴大。

從表面上看,6月25日實行的補貼新政對新能源車影響最大,國家補貼砍半、地方補貼取消,一直依賴政策發展的新能源車,無疑被廢掉了一半武功。

事實上,即便排除政策因素,新能源車身上的各種問題,也限制了其發展空間。從根本上說,新能源車本就是市場的一個備選方案,正因為政策的各種干預,才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若離開了牌照、補貼等政策的吸引,新能源車缺點就會凸顯出來。

以純電動車為例,拋開安全性、可靠性等因素,最明顯也是最難解決的,依然是續航能力問題,往深層次去看,就是的補充能源難的問題。

不少廠家都在費盡心思如何提高電池能量密度、降低電池能耗,但受限於材料和成本問題,這些措施都難以根本上解決問題。

現款Mirai滿足家用都難,新一代直接變成行政級轎車?

既然瓶頸難以突破,為何不轉個思路,從改變產生電能的方式入手?例如氫燃料電池汽車(FCV)。

從本質上說,氫能源汽車也是純電動車的一種,只不過它電能產生的途徑是通過氫和氧的化學反應產生。理論上,氫燃料電動車補充氫氣的便利性會大大超越純電動車(以現款Mirai為例,3分鐘可以補充700Mpa氫氣),同時也能獲得相近的續航距離,在周邊設施完善的情況下,確實是新能源車發展的一條新道路。

目前在售的FCV主要是豐田Mirai、本田Clarity、現代Ioniq,其中最有市場規模的當屬豐田Mirai,目前全球累計銷量接近約為1萬輛,這已是推出市場5年後的成果。除了如加氫站等周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之外,車型本身的定位也是一大限制銷量的一大原因。

先不論售價原因,現款Mirai是一款只能乘坐4人的緊湊型車,龐大的儲氫罐佔據了後備箱大量空間,再加上過於超前的外觀設計,整車的調性有著濃厚的實驗味道。

最近,豐田釋出了全新一代Mirai的概念車,很大程度上補足了現款車型設計和定位問題。最明顯的是,車身尺寸和車型級別都有顯著提高。整車設計元素與豐田當下的主流轎車很相似,長寬高分別為4973/1884/1468mm,軸距達2918mm,乘員數量也從之前的4人變為5人,妥妥的C級轎車規格。

更重要的是,該車採用TNGA架構下的GA-L平臺打造,由此帶來的必然是底盤剛性的提升、重心的降低、駕駛感也會變得更好。

在動力系統方面,新一代Mirai概念車升級了燃料電池系統,雖然具體的技術細節尚未透漏,但提高系統發電效率、增加氫氣的儲存量是必然的,據悉,新車加氫一次的續航里程將比現行款提高約3成,參考現款Mirai在EPA工況下的500km,新一代車型的續航里程或達到644km。

豐田氫燃料電池技術突破,產能直接提升10倍

豐田在氫燃料電池上的研究,已經有20年的時間,長期以來也只有現款Mirai作為技術落地的成果。

而在最近,豐田在燃料電池相關技術上取得關鍵進步,使得燃料電池堆成本降低了一半,除了推動了新一代Mirai的研發之外,還能讓燃料電池的產量從2018年的3千輛,增長到明年的3萬輛,這可是整整10倍的產量提升,到了2025年,產能更將提高至20萬輛。

不難預計,相關技術成本乃至整車成本也會隨之降低,有望實現與同級混動車型接近的售價。作為對比,現款Mirai在日本的售價是720萬日元,政府補貼300萬,實際支付價格約為27萬人民幣。

當然,豐田之所以能長期專注於氫燃料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援。今年4月,日本政府釋出了《第五次能源基本計劃》,分步驟列出了很多具體目標,包括到2030年將氫氣價格從每標準立方米100日元降至每標準立方米30日元;到2030年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達到80萬輛;氫氣加註站到2030年增至900個;氫燃料電池巴士到2030年達到1200輛等等。

顯然,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氫能源不只是一項只侷限於個人出行的技術,而是要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滿足公共交通、物流運輸,並且作為國家基礎能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取代核電和火力發電。可見,氫能源技術對於整個日本而言,已經是一個國家級的戰略技術儲備。

中國相關產業差距甚遠,走對新能源道路是關鍵

在中國市場這邊,有關氫能源技術的發展,在近兩年也有了相對可觀的發展,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Quattroporte王鳳英女士提出了5項議案建議,其中一個就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氫燃料電池汽車也首次進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前不久,豐田也與集團、集團齊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中也提及到關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在各種看似利好的訊息之下,掩蓋不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極為緩慢的事實。2018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僅為1527輛,這其中主要是物流車、公車和特種車,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數量依然為零。

在加氫站方面,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328座在運加氫站,其中歐洲139座,佔比42.38%;亞洲118座,佔比35.98%;北美68座,佔比為20.73%。而中國在2018年年代才建成了27座,其中3座已被拆除,另有16座在建。如無意外,這些加氫站都是為了各種商用車而設,地理位置和加氫便利度不能與日本的民用加氫站相提並論。

對於中國汽車產業而言,要在短期內實現氫能源產業鏈的構建,確實是一件不理性的事情。對此,財政部也給出了相對明確的迴應:建議氫燃料電池策劃補貼按時退出。理由是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期大力度支援下仍發展緩慢的情況未根本改變。

既然科技樹一直未點開,倒不如集中精力繼續推動現有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儘管發展瓶頸已經凸顯,但發展方向依然可以調整的,例如將發展重心從前的大尺寸、高效能、長續航的多用途電動車,轉移到尺寸較小、續航里程適當的小型城市通勤車身上,以高安全性、高便利性的特質吸引使用者,說不定是中國新能源車發展的新方向。

文 | 超人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紅旗H5優雅時尚 盡顯汽車設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