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在汽車領域中有些設計被視為“反人類”,這種描述有些誇張了,其本意是有些違背長期以來形成的駕駛習慣;但“反習慣”的設計不見得沒有價值,有些使用習慣只是適應了不夠理想的設計,從而形成了“習慣成自然”。

1、集控式方向盤-「雪鐵龍」

印象中應當是2004年推出的C4率先使用了這種設計,此前也叫做“固定輪轂式方向盤”;其特點簡而言之就是方向盤的圈圈可以轉動但中間不隨動,這就有些難以習慣了。因為老司機轉向時有些會扶著方向盤,有些會覆轍與中間位置連線的輻條(所謂的四輻、三幅或雙幅式方向盤),更有些習慣於駕駛大車的司機會“掏盤”,也就是手伸到方向盤內側反拉。那麼這種中間不能轉動的方向盤至少讓兩類司機難以適應,轉向時甚至會碰到中間位置。

集控式方向盤是不是真的體驗很差呢?

其實這樣的設計初衷是為了使用更大尺寸的安全氣囊,普通的隨動式方向盤中間位置的內部空間很小,對於安全的氣囊尺寸也有嚴格限制;於是尺寸就限制了碰撞保護的能力,但如果設計為中間不轉的集控式,主駕駛氣囊就能像副駕駛氣囊一樣,也就是設計為匹配頭部、胸部和腹部的形狀。然而隨動式方向盤就不能這麼設計,排除尺寸的影響,如果在轉彎時碰撞觸發氣囊,本該保護頭部的位置很有可能到了下方或側面,這就可能起到反作用了,所以集控式方向盤也有其價值所在。

有沒有過在汽車轉彎的時候忽然想開啟某項配置,或者切換一首歌曲的經歷?

相信很多司機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尤其是有些時候想要透過方向盤快捷鍵調整音量或切換歌曲;但是在轉向的時候按鍵也會轉動,過程中就很難進行調整了。從體驗的角度而言,其實集控式方向盤最大的優勢就是轉向過程中按鍵不動,可以在任何轉向角度中進行調整,這個體驗就好得多了。但由於這種設計普遍不被認可,最終各大車企還是選擇了隨動式方向盤加上扶手區域的調節按鍵組合,只是用起來還是略差一些。

2、中置儀表盤

不知道多少司機都吐槽過中置儀表的設計,因為普通的車輛都將儀表盤設計在方向盤的後面,駕駛過程中抬頭就能看到,似乎這是最方便的吧;但是前置儀表盤總還是會遮擋視線,本就有較大盲區的A柱會因為儀表盤的存在而進一步加大,感覺沒有什麼只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盲區標準,如果駕駛過中置儀表的車輛就能夠感受到差異了。

不過中置儀表也不能胡亂設計,雪鐵龍朝向後方、特斯拉整合在大屏上的中置儀表確實都差點意思,觀察儀表資料需要扭頭,特斯拉的螢幕在有些反光的時候完全看不清,那麼哪種中置儀表體驗好呢?

圖1:特斯拉整合式中置儀表

圖2:老款普瑞維亞

圖3:e6

有沒有感覺到有什麼差異?

差異在於特斯拉的螢幕不能扭轉,也是朝向後方的;但後面這兩臺車的中置儀表就像是“環抱式”,角度有些傾斜向駕駛員側,這就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了。因為在駕車時不會只看主駕駛座正前方的路況,而且前檔中間偏左的位置,那麼觀察路況的時候就能夠捎帶眼的看一看儀表資訊,這是不會影響駕駛安全的。那麼方向盤前方省出的空間就能夠大幅降低盲區,或者向停產了的M2一樣設計出儲物空間,這都是很實用的設計,中置儀表其實可以有非常好的體驗。

3、可旋轉中控屏

第二節提到特斯拉的整合儀表的中控螢幕,其使用體驗真的是非常差;但體驗差的不僅是因為反光導致無法精準判斷,而且還有一些程式執行時會擋住儀表資訊,使用一些App時也做不到高標準的橫豎屏相容。

碩大的一塊橫螢幕在觀察某些資料的時候得“楞瞅”,這必然會影響駕駛安全;那麼如果能在使用橫屏App的時候滿屏顯示,字元足夠大則能夠清晰地辨認,在使用豎屏App的時候不需要縮小尺寸以相容,而是旋轉過來變成一個很大的超級平板,字元同樣會足夠大、觀察效率會足夠高,駕駛安全性自然也會更高。

比亞迪使用的就是可以旋轉的懸浮螢幕,初期設計出這個功能完全不被理解,普遍觀點是駕駛汽車又不是玩遊戲,有必要這麼去相容軟體嗎?但隨著汽車網聯智慧化的普及,各大車企紛紛推出橫屏大尺寸或豎屏大尺寸車機後,每一種的使用體驗的弊端都凸顯出來了;尤其是可相容第三方App的車輛多媒體系統,在不能切換橫豎屏的時候用起來的體驗都很糟糕。而比亞迪的旋轉屏能夠根據軟體的需求自動切換橫豎屏,在感覺到豎屏遮擋實現的時候還可以手動切換回橫屏。

還以為這樣的車機螢幕設計是博眼球或反人類嗎?其實上述三種設計如果都能夠堅持下來的話,現在的車會更好開。

8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不想變成連撞13人的“女司機”AUTOHOLD的正確用法怎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