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力斯SF5月均銷量僅有600餘輛#
提到華為,我想大多數人肯定會豎起大拇指的,一方面他是世界範圍內知名度最高的國產手機品牌,一方面他在尖端技術上取得的成就也值得所有人學習和追趕,近幾年又涉足汽車產業,並在今年4月份藉助金康汽車以華為智選的名義實現了新市場的拓展,那麼搭載華為技術的汽車賣的怎麼樣呢?
其與金康合作的首款車型瞄準了當下最火的新能源領域,並且是採用了增程式驅動模式,新車命名為塞力斯SF5,定位中型SUV,推出了華為智選兩驅和四驅兩款車,指導價為21.68萬元和24.68萬元,在它之前已經取得成功的是理想ONE,也是走增程式路線,關鍵是後者賣33.8萬元,9月份銷量突破7000輛,而塞力斯SF5月均銷量卻僅有600餘輛。
骨子裡有華為技術支援,比如HUAWEI DriveONE 三合一電驅動系統、HUAWEI HiCar智慧互聯絡統,哪一個不是行業響噹噹的,後者HiCar也曾經出現在極狐汽車上,它可以實現人、車、家三位一體的無死角銜接控制,車主可以透過APP控制車輛、家庭電氣裝置等,還具備線上新聞、音樂、導航等豐富娛樂功能,未來還將把最新鴻蒙系統移植到塞力斯新車上。
價格方面,兩款車比理想ONE便宜了10萬元左右,雖然定位中型略小於對手的中大型SUV,但在主被動安全、科技化功能上並未有特別明顯的差異,比如17英寸超大觸控屏、全電控後備箱、真皮座椅、交通擁堵輔助、高速巡航輔助、前碰撞預警、自動緊急剎車、車道居中保持等多項 L2+ 智慧輔助駕駛功能。
內功、價格、配置三個方面的表現似乎無可挑剔,但為什麼就是賣不動?
首先,塞力斯汽車缺乏知名度。
雖然新能源市場仍處於未完全開發狀態,但消費者腦海中的品牌意識越來越清晰,或者說國人買車的跟風思維特別強烈,品牌知名度高的顯然更具優勢,比如理想、蔚來、小鵬、比亞迪等,而這些新能源品牌沒有一個是首戰告捷的,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煎熬期,蔚來、小鵬連年虧損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塞力斯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提升品牌影響力,而不是因為華為才被消費者所認識。
其次,華為介入瓜分利潤。
華為在與塞力斯合作之前,也曾經與比亞迪、長安、上汽等成熟車企進行過深度的交流,但最終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很多車企表示不會和華為合作,它們寧可使用自己可能看起來不那麼強大的技術,也不願意用華為提供技術,這其中反映出幾個問題。
一個是華為融入塞力斯,是大多數人看到的表象,真實情況是華為可能會透過更多技術的滲透最終削弱塞力斯品牌,直至完全華為化,塞力斯也只是藉助華為來提升自己產品知名度,而華為要從塞力斯產品銷售中分得比較高的利潤,所以無形之中推高了SF5的售價,個人感覺SF5賣到15萬元左右是比較理性的。
一個是其他車企也有合作的系統研發企業,並不是所有車企的作業系統都出自自己研發隊伍,很多國產車屬於拿來主義,而即便是自己研發,對於單車價格影響並不大的,同時可以避免被技術提供者佔據絕對話語權,這是拒絕合作車企所不想看到的,也是車企的私心,但金康塞力斯似乎沒得選擇。
再次,塞力斯SF5內飾缺乏亮點。
雖然17英寸大螢幕足夠大了,但這種直瀑式風格並不能凸顯新能源車的未來感和科技感,甚至看到這幅樸素的內飾,你都很難想到華為技術在裡邊,看看比它還便宜的大眾ID.4的內飾,至少是有創意和突破的,看看理想ONE的大螢幕全覆蓋模式,新能源的主力消費群體將會是年輕人,因為只有年輕人才敢於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內飾風格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原因,但我感覺最關鍵的還是上面兩個,任何一家車企不能依靠電驅系統或者多媒體系統實現品牌的成長,比亞迪靠電池起家,那是人家一直鑽研的東西,哈弗靠第一個國產SUV開啟市場,那是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把控,理想ONE靠增程式和走高階致勝,而塞力斯SF5屬於有點貴的小眾車,在品牌樹立之前,效仿理想搞增程式並不明智。
在20-25萬元區間,消費者有太多新能源汽車可選,即便是不考慮國產車,也能找出諸如大眾ID系列、特斯拉model 3等優質標底,混動有豐田、本田家族的豐富選項,新能源市場群雄逐鹿的環境,使得塞力斯SF5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新能源發展到今天,中高階市場已經實現了相對固定的排位,其他新興國產品牌要想透過一款車衝擊中高階市場,其難度堪比登天,未來還會有更多合資品牌加入到這場爭鬥當中,留給塞力斯的機會真的不多。
而華為雖然此前表態不會自己造車,但手機市場的飽和,會否刺激華為改變策略,透過技術滲透的方式,對合作方實現覆蓋,進而達到曲線造車的目的,也不是沒有可能,而小米已經明確了自己獨立的汽車研發規劃,顯然對於塞力斯來說未必真能借助華為實現彎道超車,而一旦華為汽車華為造,或許才是其他新能源品牌最擔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