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朋友經常說神車的車身硬,膏藥國車的車身軟,所以神車比膏藥國車的安全性好。是這樣的嗎?

先說一下,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軟硬程度的一項重要的效能指標,它既可理解為是材料抵抗彈性變形、塑性變形或破壞的能力,也可表述為材料抵抗殘餘變形和反破壞的能力。硬度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概念,而是材料彈性、塑性、強度和韌性等力學效能的綜合指標。

假設車身無窮硬,即可以把車身看作剛體。當兩車發生碰撞時,車身不會發生變形吸能,此時屬於完全彈性碰撞,則車身加速度(或者可以說是減速度)無窮大。但是根據研究,人在身體直立時能忍受(不受傷害)向上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9.8m/s2)的18倍,向下為13g,橫向則為50g以上;如果加速度值超過這一數值,會造成皮肉青腫、骨折、器官破裂、腦震盪等損傷。

假設我們開的汽車具備可以媲美坦克的剛度,然後撞擊在一處剛性的物體上。由於兩者的的剛度都極高,幾乎沒有任何緩衝,汽車瞬間停止,但裡面的人員由於慣性是不會停止的,他們會以極高的速度撞在車內,又或者被安全帶嚴重損害等等。因此,整車過高的剛度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有緩衝吸能區。

但過低的剛度卻會導致車輛在碰撞後被壓扁,裡面的成員一樣會受到致命的傷害。因此目前車身通常會將乘客艙剛度設計得非常高,而前部和後部都作為吸能區。通俗的說,一部安全的車,要有硬也有軟的地方,機械艙要變性吸能,乘員艙要堅硬防護。

在汽車車身設計開發的過程中不單止要考慮到乘員艙的侵入量,還要控制加速度對乘員的傷害。從車身結構設計來看,並且考慮到設計冗餘,一般控制碰撞後加速度不超過40g。

所以說,並不是汽車車身越硬越安全。

那麼對於汽車車身來說怎麼設計他的硬度呢?

乘員艙在滿足成本/重量/空間條件下,越硬越好,前艙和行李艙相對硬度低,起吸能緩衝/降低碰撞加速度的作用。從乘員不被汽車碰撞變形擠壓受傷的角度看,乘員艙的變形越小越好。這就要求前艙區域需要吸能足夠多。同時,為了控制碰撞加速度不超過40g,減低人體傷害,車身碰撞時要分級/按順序潰縮變形,避免後部比前部先變形的情況。另外,考慮到行人保護,汽車的最前端還要設計的軟一些,減低對行人的傷害。

汽車碰撞所造成的車身變形和破壞,有相當一部分設計時就刻意為之的,其目的是消耗碰撞前所攜帶的動能。動能是物體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物體的品質成正比,也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碰撞結束後,汽車停下來,其速度變為零。碰撞過程通常不超過半秒鐘,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將汽車的動能完全消耗,必然會造成某些物體的劇烈變形和破壞。

一個理想的汽車前碰撞變形特性曲線如下圖所示:

前艙在水平方向上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行人碰撞保護和低速碰撞防護區/車與車碰撞相容區/自身保護區,是一種“前柔後剛”式結構。圖中的變形力值可以理解為硬度大小,從前到後分別是從小到大階梯式分佈。對於前艙(碰撞變形區域),設計相對複雜,因為除了要儘可能多的吸收撞擊能量外,其變形形式以及變形特性等還要滿足一定的要求,即低速碰撞時,車輛的變形以及變形力值都較小,以保護行人或車輛自身;當發生中等速度碰撞時,變形力值應儘量均勻,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撞擊加速度峰值;當發生高速碰撞時,為了阻止變形擴充套件到乘員室,從懸架到車身前圍鈑金之間的變形力值應急劇上升。這種特性即是理想的車輛前碰撞變形特性。

從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汽車車身該硬的地方硬,該軟的地方軟較為合理/安全。

但是,大部分汽車車身結構硬度都是這樣一種“前柔後剛”的設計。當兩車碰撞時硬度大的車更安全還是硬度小的車更安全呢?答案是硬度大的車更安全。這樣問題就涉及到汽車碰撞相容性。

汽車碰撞相容性指的是不同的車在車對車碰撞中提供同等水平的乘員保護。車輛的相容性是它的碰撞可靠程度(汽車承受碰撞效果的能力)和參與碰撞車輛的攻擊性的組合,旨在找到一個最優的平衡點。影響碰撞相容性有三大因素,分別是品質/剛度和外形尺寸。其中品質和剛度與硬度正相關,因此在這裡只討論品質與剛度對碰撞相容性的影響。

從重量角度來看,如果A車的品質比B車大,根據動量守恆定律,車輛的速度與品質成反比。品質輕的B車在碰撞時速度變化更大,因此具有更大的加速度,較大的加速度會對乘員造成前文所說的皮肉青腫、骨折、器官破裂、腦震盪等損傷。

>

在車身是“前柔後剛”的設計前提下,如果A車的剛度比B車大,根據剛度的定義(材料抵抗變形的能力),車輛的變形量與剛度成反比。剛度小的B車乘員艙變形量更大,碰撞時乘員受擠壓損傷的風險更大。

重量大和剛度高的車,在兩車碰撞時對成員來說都更安全。但是更大重量會帶來更高的油耗或電耗,使用成本高。所以在合理的重量下選剛度大的車準沒錯。更高的剛度也意味著更好的操縱穩定性和更低的車身鈑金異響風險等,好處多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當然,任何結構都不可能提供絕對安全的保護功能。如果碰撞非常嚴重,比如在碰撞前車速很快的情況下,預先設計用於吸收動能的車身結構在達到最大變形後,還沒有完全消耗掉所有的動能,這時乘員艙就難以避免會發生結構變形,乘員受傷害的可能性就急劇升高,這就是為什麼平時開車不能超速太多的原因。

最後提醒一下,不能通過按壓車身表面來判斷車身整體的硬度。車身表面的一些零件諸如翼子板/前艙蓋外板等覆蓋件,不是車身的骨架,對車身剛度影響不大。

先說一下,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軟硬程度的一項重要的效能指標,它既可理解為是材料抵抗彈性變形、塑性變形或破壞的能力,也可表述為材料抵抗殘餘變形和反破壞的能力。硬度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概念,而是材料彈性、塑性、強度和韌性等力學效能的綜合指標。

假設車身無窮硬,即可以把車身看作剛體。當兩車發生碰撞時,車身不會發生變形吸能,此時屬於完全彈性碰撞,則車身加速度(或者可以說是減速度)無窮大。但是根據研究,人在身體直立時能忍受(不受傷害)向上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9.8m/s2)的18倍,向下為13g,橫向則為50g以上;如果加速度值超過這一數值,會造成皮肉青腫、骨折、器官破裂、腦震盪等損傷。

假設我們開的汽車具備可以媲美坦克的剛度,然後撞擊在一處剛性的物體上。由於兩者的的剛度都極高,幾乎沒有任何緩衝,汽車瞬間停止,但裡面的人員由於慣性是不會停止的,他們會以極高的速度撞在車內,又或者被安全帶嚴重損害等等。因此,整車過高的剛度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有緩衝吸能區。

但過低的剛度卻會導致車輛在碰撞後被壓扁,裡面的成員一樣會受到致命的傷害。因此目前車身通常會將乘客艙剛度設計得非常高,而前部和後部都作為吸能區。通俗的說,一部安全的車,要有硬也有軟的地方,機械艙要變性吸能,乘員艙要堅硬防護。

在汽車車身設計開發的過程中不單止要考慮到乘員艙的侵入量,還要控制加速度對乘員的傷害。從車身結構設計來看,並且考慮到設計冗餘,一般控制碰撞後加速度不超過40g。

所以說,並不是汽車車身越硬越安全。

那麼對於汽車車身來說怎麼設計他的硬度呢?

乘員艙在滿足成本/重量/空間條件下,越硬越好,前艙和行李艙相對硬度低,起吸能緩衝/降低碰撞加速度的作用。從乘員不被汽車碰撞變形擠壓受傷的角度看,乘員艙的變形越小越好。這就要求前艙區域需要吸能足夠多。同時,為了控制碰撞加速度不超過40g,減低人體傷害,車身碰撞時要分級/按順序潰縮變形,避免後部比前部先變形的情況。另外,考慮到行人保護,汽車的最前端還要設計的軟一些,減低對行人的傷害。

汽車碰撞所造成的車身變形和破壞,有相當一部分設計時就刻意為之的,其目的是消耗碰撞前所攜帶的動能。動能是物體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物體的品質成正比,也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碰撞結束後,汽車停下來,其速度變為零。碰撞過程通常不超過半秒鐘,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將汽車的動能完全消耗,必然會造成某些物體的劇烈變形和破壞。

一個理想的汽車前碰撞變形特性曲線如下圖所示:

前艙在水平方向上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行人碰撞保護和低速碰撞防護區/車與車碰撞相容區/自身保護區,是一種“前柔後剛”式結構。圖中的變形力值可以理解為硬度大小,從前到後分別是從小到大階梯式分佈。對於前艙(碰撞變形區域),設計相對複雜,因為除了要儘可能多的吸收撞擊能量外,其變形形式以及變形特性等還要滿足一定的要求,即低速碰撞時,車輛的變形以及變形力值都較小,以保護行人或車輛自身;當發生中等速度碰撞時,變形力值應儘量均勻,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撞擊加速度峰值;當發生高速碰撞時,為了阻止變形擴充套件到乘員室,從懸架到車身前圍鈑金之間的變形力值應急劇上升。這種特性即是理想的車輛前碰撞變形特性。

從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汽車車身該硬的地方硬,該軟的地方軟較為合理/安全。

但是,大部分汽車車身結構硬度都是這樣一種“前柔後剛”的設計。當兩車碰撞時硬度大的車更安全還是硬度小的車更安全呢?答案是硬度大的車更安全。這樣問題就涉及到汽車碰撞相容性。

汽車碰撞相容性指的是不同的車在車對車碰撞中提供同等水平的乘員保護。車輛的相容性是它的碰撞可靠程度(汽車承受碰撞效果的能力)和參與碰撞車輛的攻擊性的組合,旨在找到一個最優的平衡點。影響碰撞相容性有三大因素,分別是品質/剛度和外形尺寸。其中品質和剛度與硬度正相關,因此在這裡只討論品質與剛度對碰撞相容性的影響。

從重量角度來看,如果A車的品質比B車大,根據動量守恆定律,車輛的速度與品質成反比。品質輕的B車在碰撞時速度變化更大,因此具有更大的加速度,較大的加速度會對乘員造成前文所說的皮肉青腫、骨折、器官破裂、腦震盪等損傷。

在車身是“前柔後剛”的設計前提下,如果A車的剛度比B車大,根據剛度的定義(材料抵抗變形的能力),車輛的變形量與剛度成反比。剛度小的B車乘員艙變形量更大,碰撞時乘員受擠壓損傷的風險更大。

重量大和剛度高的車,在兩車碰撞時對成員來說都更安全。但是更大重量會帶來更高的油耗或電耗,使用成本高。所以在合理的重量下選剛度大的車準沒錯。更高的剛度也意味著更好的操縱穩定性和更低的車身鈑金異響風險等,好處多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當然,任何結構都不可能提供絕對安全的保護功能。如果碰撞非常嚴重,比如在碰撞前車速很快的情況下,預先設計用於吸收動能的車身結構在達到最大變形後,還沒有完全消耗掉所有的動能,這時乘員艙就難以避免會發生結構變形,乘員受傷害的可能性就急劇升高,這就是為什麼平時開車不能超速太多的原因。

最後提醒一下,不能通過按壓車身表面來判斷車身整體的硬度。車身表面的一些零件諸如翼子板/前艙蓋外板等覆蓋件,不是車身的骨架,對車身剛度影響不大。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務實、動力、安全非德系莫屬,寶沃BX5是集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