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摘要:當前,俄羅斯與歐洲之間圍繞能源正在展開激烈的博弈,可以說在能源問題上,俄羅斯和歐洲雙方已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雙方都想用能源武器要挾、打擊對方,卻又都擔心自己因此受到傷害。本期節目咱們就追述一下這種擰巴的相互依賴關係是如何形成的?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西方,特別是歐洲國家與俄羅斯之間圍繞著石油和天然氣貿易展開了激烈的博弈,無論是北溪管道的開關,減少進口俄羅斯油氣,還是天然氣的盧布結算,似乎歐洲國家跟俄羅斯之間的主戰場就在能源貿易上。

如果說到真正的歷史淵源,那麼早在19世紀,隨著高加索地區油田的開發,當時的沙皇俄國就已經成為了歐洲國家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當年沙俄的巴庫,也就是今天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已經成為了世界石油工業的中心。不過,咱們要想了解今天俄羅斯和歐洲國家之間的能源聯繫,還是要從今天俄羅斯的前身蘇聯講起。眾所周知,自從冷戰開始,前蘇聯就跟西歐等北約國家是一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關係,然而,就在這種軍事和政治對立的背後,雙方還建立起了緊密的能源合作關係,蘇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已經扮演著西歐國家重要的能源進口國的角色。

我們知道,無論是蘇聯,還是今天的俄羅斯,都有著極為廣袤的國土,儘管廣袤的國土大部分位於高寒地帶,不適宜農業生產,但卻不能阻止這裡地下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前蘇聯是當年被認為擁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儲量,同時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和出口國。二戰結束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蘇聯的石油產量增速和重要石油產品的產量都開始超過美國,比如在整個五十年代蘇聯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1億噸,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增加了8100萬噸。到了1961年,蘇聯的石油產量超過了委內瑞拉,僅次於美國,到了俄1975年蘇聯的石油產量就超過了美國,在1979年,蘇聯石油日產量達到了1180萬桶,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產油國。除了石油產量高,蘇聯的石油出口量在國際石油市場也舉足輕重。到了1986年,蘇聯的石油開採量是56.12億噸,出口量已經達到23.43億噸,也就是說蘇聯生產的石油當中,有近40%是用來出口的。

那麼蘇聯如此龐大規模的石油出口,都賣給了誰呢?當然首先是要滿足東歐國家,冷戰期間東歐國家是蘇聯的小兄弟,跟蘇聯同屬於經互會成員,蘇聯用來出口的這些石油當中,首先要用來滿足自己主導的這個跟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平行的經互會成員。除了經互會成員國之外,蘇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大量向西歐國家出口石油,而且出口的增速很快。1960年蘇聯向西歐國家出口了1800萬噸石油和石油產品,而這個數字在1955年只有380萬噸,1960年西歐國家消費的石油當中,來自蘇聯的石油佔到9%,其中在意大利佔到了20%。

到了前面提到的1979年時,蘇聯每天生產的1180萬桶石油當中,就有100萬桶賣給了西歐國家。歐洲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一直都是世界上工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自然也是世界能源消費量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跟美國不同,西歐國家的能源自給率卻很低。比如西歐國家在1983年的時候,探明的石油儲量是32億噸,只佔世界總儲量的3.5%,天然氣儲量是43.24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5%巨大的需求可憐的儲量,讓西歐國家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東和蘇聯,用進口能源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而蘇聯不僅有著豐富的石油儲量和強大的石油開採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蘇聯跟西歐國家之間有著地理上的運輸優勢,從蘇聯的石油產地到西歐的石油消費國,通過輸油管道的建設,可以實現低成本的穩定運輸,而且不會遇到海上交通常見的戰亂、海盜、氣候災害的干擾。所以,從經濟利益上開考慮,蘇聯產的石油對於西歐國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意大利一直是西歐國家當中蘇聯石油最大的買家,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意大利國家石油公司就開始嘗試從蘇聯進口石油,後來進口量越來越大,雙方在六十年代乾脆就簽署了長期合同,蘇聯給了意大利非常優惠的價格,大大低於中東石油的進口價格。除了價格上的吸引力外,西歐國家樂意進口蘇聯石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幫助本國工業品打開蘇聯市場。儘管當時處於冷戰期間,東西方兩大陣營正在對峙當中,但西方的市場經濟還是讓西歐各國始終把獲得經濟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這對於急需西歐高級工業產品的蘇聯來說,當然求之不得。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蘇聯石油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優質鋼管,而意大利和西德這些西歐國家,有著比蘇聯更發達高效的鋼鐵工業,意大利和西德就通過易貨貿易的方式向蘇聯出口大量鋼管,用於建設蘇聯的石油工業,建設完善蘇聯龐大的輸油管道系統。當然,鋼管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每年蘇聯還會通過石油出口從西歐國家換取大量的機器設備、汽車、技術等等國內建設急需的物資。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儘管蘇聯是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但蘇聯在眾多工業領域跟西歐國家還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對於那些不能直接用於軍事用途的設備和技術,西歐國家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也樂於跟蘇聯的石油做交換。

在蘇聯這邊呢,跟西歐國家建立緊密的能源貿易關係,能夠獲得寶貴的外匯收入,這些外匯收入除了用於我們剛提到的換取設備和技術之外,到了七十年代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來進口糧食,因為蘇聯農業改革的失敗,國內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蘇聯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每年都需要大量用外匯進口糧食。除了換取外匯增強國家財力之外,蘇聯的能源出口還有著很強的政治動機。

在冷戰期間,蘇聯正處於跟美國的激烈對抗當中,用能源出口捆綁西歐國家,這對於分化瓦解美國在歐洲的同盟體系,甚至利用西歐國家的對俄能源依賴緩和跟整個西方世界的關係,都是有幫助的。

從這個角度講,石油對於蘇聯來說除了能換錢,還是一個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武器西歐國家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越高,這個武器的威力就越大,這一點我們從今天俄歐之間的能源博弈就可以清楚得看出來,幾十年過去了,今天的俄羅斯似乎仍然沒有走出蘇聯的能源外交。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能源工業的大部分遺產,對於百廢待興的俄羅斯來說,用能源出口換外匯有著比蘇聯時期更重要的意義,經濟利益在蘇聯解體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俄羅斯出口能源的首要動機,這一時期,西方資本大量湧入俄羅斯能源產業,擴大俄羅斯能源產量的同時,也加深了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不過,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俄羅斯國家元氣的逐漸恢復,俄羅斯的大國雄心也在逐漸復甦,對歐洲國家的能源出口帶給俄羅斯的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利益那麼簡單,俄羅斯開始越來越多地通過能源來施加自己在歐洲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5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新C63發佈,3.4秒破百,網友:我買3.7秒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