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調控這麼多,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乎意料的終於進入了寒冬時節。
按理來說,房價下跌沒有上車的人應該高興才對,可沒想到的是,房價的貶值、資產的大幅縮水,反倒讓很多人不敢上車了。
為啥?
因為一旦今年上車,他們就可能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說不定損失慘重:
其一,延期交付、爛尾
眾所周知,自從三道紅線落地以後,很多房企已經出現了資不抵債的情況。
哪三道紅線?
1、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
2、淨負債率大於100%;
3、現金短債比小於1。
啥意思?
講得通俗一點,如果哪個房企不夠幸運,全部踩中了這“三道紅線”,就等於紅色檔,後果是:有息負債規模不得增加。
如果房企只是踩中其中“兩道紅線”,則被歸為橙色檔,後果就是: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
如果只是踩中了其中的“一道紅線”,就等於黃色檔,後果:有息債務規模年增速將擴寬至10%。
如果比較幸運,沒有踩中其中任何一道槓,就會被歸為綠色檔,得到的結果也會不錯:有息債務規模年增速可放寬至15%。
如今,房子銷量、銷售面積都在大幅下滑,房企如果不能及時回籠資金,那麼就意味著在這三條紅線的歸檔裡不能降檔。
不能降檔就無法新增負債,沒有新負債就會血液不通、資金鍊斷裂,面臨的最壞結果就是破產倒閉、爛尾,購房者錢房兩失。
咱們的房企絕大多數都是高負債的,這個不需要解釋。以前,房企的玩法都是先借債建樓,再賣房還債。
如果房子賣不掉,債就沒辦法還。所以前兩年,為了避免房企的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出現一發不可收拾的殘局,大老闆出臺了三條槓槓,以實現樓市的健康發展。
三條槓槓出來以後,據說去年,有396家房企相聚倒閉。
想想那些買了期房並與銀行簽訂了貸款協議,已經在還房貸的那些人,他們,究竟承擔了什麼樣的後果
其二,質量問題
關於質量的問題,其實也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
房企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下,能投入在房子質量上的資金就會相應地減少。
以前房價在上漲的時候,房企不論是面對高成本的人工、建築等費用,還能消化,並且保證質量交付。
可如今,各項成本在漲是其次,房價在跌卻是主要關鍵點。這種情況下,為了收支平衡,房企降低成本、或是偷工減料,就不好說了。
其三,工作、收入,與還貸問題
過去20年,大家對收入和工作穩定的理解是:“只要能力夠強,一輩子不用擔心工作穩定性”“只要工作時間夠長,收入也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
正如當年大家爭相買房的邏輯:“房子會永遠漲下去,大老闆不會讓房價下跌”
其實,整個大環境很好的情況下,大家對收入和工作的預期較高,這事能理解。
但是,可是誰能想到,房子經歷20多年上漲週期以後,被眾人所信仰的那一套邏輯突然不管用了。
正如當下,大家對收入和工作穩定性的預期大幅下降一樣。
大環境不好,工作收入和穩定性預期不高,工資縮水的同時,有的人甚至還得擔心和應對來自應屆畢業生的競爭壓力。
這種情況下,如果買房,除了要,衡量當下的經濟能力是否能承擔得起各項稅費、裝修費用。
還要長期考慮,每月大幾千的月供能為此今年,能不能長期穩定維持30年。
所以今年買房,一定要充分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