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作為嶺南封建文化的巔峰時期,其嶺南文化主要體現在思想,教育以及商業三個方面,但總體的水平依舊落後於北方。
在嶺南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唐與宋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不僅僅是因為嶺南文化從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確立,而且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等時代的不斷演變,最後在唐宋時期進入到了鼎盛時期。
並且許多特徵也在此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因此,嶺南區域文化日益受到世人重視的今天,對唐宋時期嶺南文化的研究也應作為最為重要的一個課題。
一.唐宋時期的嶺南文化
唐宋時期的嶺南,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達到了封建社會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嶺南封建文化在唐宋時期的發展和鼎盛,在當時社會各個層面都有體現,尤其是思想文化、教育文化、商業文化等方面表現得格外突出。
唐宋時期,因國家重新統一而成為人們所期待的,儒學作為官方統治思想再次得到證實,科舉制度全面推行、考試以儒家經典為內容、取士以儒家觀點等原因,儒家正統思想在嶺南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
在嶺南,除了唐朝名相張九齡之外,還有一大批儒學家湧現出來,如劉柯、吳武陵、趙德、王大寶和李用。
儒家思想既在嶺南已經完全地確立了官方正統的思想,同時又得到了嶺南人民的接受與認可,嶺南上交太學或者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從而使得宋代“嶺外科舉尤其重中州”的局面出現。
據道光《廣東通志·選舉表》記載:廣東中進士,唐代人、宋代人,不乏因科舉而顯身手的人物,比如王大寶在宋高宗時考取進士,最終官至禮部尚書。
宋朝時期,理學在官方的倡導與推廣下,在嶺南興起。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任廣東路、佛儒、綜合學者蘇軾被貶為嶺南,對嶺南理學的傳播有一定影響。
南宋廣東各州以周敦頤的號稱命名的鐮溪書院,是當時傳播理學的一個重要地方。當時在廣東工作的官員中,有一部分是程朱學派的門徒,比如博羅主書羅從彥、廣州知縣廖德明等,都在任上進行理學推廣。
此外,嶺南大量的學者也曾遊歷內地、北上留學。宋代理學的興盛,為明代嶺南學派的興起奠定了根基。
嶺南商業文化與海內外貿易的發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宋嶺南封建經濟的興盛,也拓寬了嶺南文化與海內外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展現和深入地加強了嶺南文化固有的重商、開放等特點。
二.嶺南文化的快速發展
雖然在唐宋時期嶺南文化發展迅猛,但就整體發展水平來看,這一時期嶺南的封建文化仍要落後於中原,即便與同一時期的吳越地區和兩湖地區相比,也要落後很多。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旺季,唐朝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但由於政治、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當時全國各地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呈現出極不均衡狀態。
在唐宋嶺南觀念文化中,具有明顯的商業性和“民罕著本”特點。
唐宋時期,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政府對嶺南商貿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嶺南商業蓬勃興起,從商、經營成為社會重要職業,在當時大陸並不多見的“民罕著本”現象和文化觀念中湧現。
而宋代嶺南人的商品意識、重商觀念,也比唐朝強化了。
濃厚的商品意識和濃厚的“趨利”思想使得宋代嶺南出現了社會各階層商家聚集經營的局面,不僅有做小生意的小販,還有“家世殷富”的豪門大族、勢高權重的官吏之家。
即使是世代以農為本的農民,也通過種植、交易經濟作物,從中地利益出發。宋朝的嶺南地區,種植經濟作物範圍廣泛、種類繁多,如荔枝是“閩粵荔枝食天下”,其餘被“四夷”,僅增城荔枝就有100多個廣南的柑橘。
從以前只做過貢品,到現在“民間多種柑橘以圖利”,廣泛進入了商品流通領域。其他的經濟作物,比如香蕉、吉貝、木棉、茶桑和花卉,都是多得不可思議的。
傳統利慾觀和“以農為本”的自給自足,在嶺南人日益增強的經營意識、牟利活動中逐步解體。
三.嶺南文化的發展原因
所以,我們不難認識到,雖然唐宋時期的嶺南文化的總體水平要低於同時期的北方地區,但是其飛快的發展速度卻是前所未有的迅速,其發展水平同樣是嶺南封建文化的一個高峰。
那麼,其發展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政府的重視
唐朝在統一了國家之後,在嶺南地區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當地發展的措施。為了能夠適應南北交通與廣州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唐政府開闢了新的通路,並把山路崎嶇的小路,改為可以最多容納五車並行的坦途。
而這條路也成為了粵北最為主要的道路之一,對嶺南日後的經濟文化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並且,唐朝還在嶺南地區實行了有別與中原政區的稅收政策,在中原地區,賦稅的徵收是用男丁來計算,而嶺南則按戶收米,每戶大概有六鬥左右。
在人才選拔方面,唐朝從高宗時期開始,每隔三四年就派出了五品以上的朝官為選補使。這種選舉制度的推行也有利於嶺南封建教育文化的發展。
而北宋統一嶺南之後,宋太祖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穩定當地的局勢,進一步擴大了當地的普通士民入仕的通道,以及其他若干措施。
比如停止徵收酒稅與無名稅,並廢除了其他的苛捐雜稅。太祖之後的歷代君王也對嶺南的發展更為重視,由於宋代時期河西走廊被西夏掌控,陸地的絲綢之路也被切斷。
因此,宋朝便在當地設立了掌管海外貿易的市舶司。
唐宋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也極大地促進了嶺南地區物質文化的發展,並且還加強了嶺南與海內外政治,文化的發展交流,使得嶺南制度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移民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一共有過三次移民的頂峰,也就是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即秦漢、兩晉南北朝、兩宋、明朝末年。
在這四次移民之中,從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的300年間,中原地區以及江南一代的移民不斷地通過新的棧道前往了嶺南。
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已經超過了過往的任何一個時期。
此次移民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單純的中原之人,而是被吳越與荊楚文化影響的中原人,還有許多是掌握了嶺南文化江南人。
如此多的移民融合了黃河與長江的文化,同時也為嶺南日後到達高層次的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礎。通過移民極大程度地促使了嶺南地區的漢化。
從此以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文化也佔據了嶺南的大部分地區。此外,宋代的大量人口南遷中,江南籍的移民比重較大,也對農業與手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為江南地區擅長農作,這也為當地大量人口的遷入提供了豐富的糧食,也為當地的商人提供了機會。
流落的文人與政治家
由於當地移民的增多,以及作為流放之地,許多名人也在此期間被貶到了嶺南一帶。
這些官員都為唐宋的教育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蘇軾與柳宗元,都為嶺南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擔任潮州刺史時期,柳宗元就在當地興辦教育,革除陋習,並且由於當地人跡稀少,貧窮荒涼,居民素質也比較地下,所以他又為當地制定了專門的法令和規章,引導當地人開墾荒地,並使得柳州的文化煥然一新。
而蘇軾也是在北宋時期被貶到了惠州,並在當地推行新的水利設施,也進一步地為普通民眾普及了教育。
並且蘇軾還經常以黎族成員自居,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當地十餘年的時間裡地“學者彬彬,不殊閩浙”,為當地的發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總結
綜上所述,雖然唐宋嶺南文化總體發展水平不能與全國其他先進地區相比,但嶺南畢竟已經開始走上北上之路。
所以,這個時期是嶺南漢越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段,這個時期嶺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體現了很多文化精神和文化現象,對於近代嶺南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也可以肯定,它也將對未來嶺南文化的發展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范曄.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