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作者/星空下的滷煮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芋圓

眾所周知,腫瘤、阿爾茨海默症等一系列難治性疾病人類還尚未掌握髮病原因,更談不上準確地對症治療,傳統治療方法平均有51%左右為無效用藥。尤其是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患者對治療不敏感的概率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採用基因檢測等手段為患者做一定程度的個性化輔助診療,確定患者到底適合哪種療法就非常有必要了,所謂“精準醫療”也應運而生。

精準醫療在“十三五”規劃裡被正式納入,這也促成基因檢測概念股成為醫療健康版塊裡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尤其是2020年疫情爆發,華大基因(300676)和達安基因(002030)等公司迅速獲批上市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產品。這些有傳染病檢測業務的公司也紛紛實現了業績井噴,算是這個大時代裡極少數明確受益於疫情的分子。當然,也有貝瑞基因(000710)這樣主要專注於自身業務,沒有搭上疫情快車的。

基因檢測行業除了Covid-19帶來的相關業務之外還有哪些內容呢?再進一步說,相關公司的業績增長持續性又怎樣呢?

一、舊時王謝堂前燕

基因這個詞兒相信誰也不會陌生,而基因檢測就是通過使用特定設備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進行檢測的技術。得出的信息可以用於對被檢測者的醫學研究和輔助臨床診療等場景。

在基因檢測這個大家庭裡,基因測序是應用最廣佔比最高的技術,除此之外還有PCR、FISH技術等。和後者主要利用DNA片段不同的是,測序技術是直接讀取DNA分子約30億個鹼基序列,可以在產前檢測、腫瘤基因檢測等方向上提供更多的助力。測序技術也在優化迭代,2001年單個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尚需近1億美元,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不斷突破,2020年這個數字只有645美元。

產業鏈方面,基因檢測上游是儀器、耗材及試劑。這個環節是整條產業鏈中門檻最高的一環,廠商需要攻克包括但不限於DNA聚合酶、DNA提取富集技術和光電技術等一系列技術壁壘。所以上游公司數量很少,全球市場份額高度集中在lllumina(74.1%)和賽默飛世爾(13.6%)手裡。中國2011年研發出了第一臺中國產二代測序儀,發展至今華大智造(688114)的高通量測序儀已經可以與老牌國際巨頭一較短長,起碼在國內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二、上游更具想象空間

上游儀器和耗材無疑是更具備業績穩定性的環節。畢竟可以通過鋪開儀器來帶動檢測耗材的持續銷售,這種類似吉列低價推刀具高價賣刀片的故事可是營銷學上的老橋段了。而且高技術壁壘決定了市場競爭態勢不會像中下游那樣強敵環伺。有商業機構預計2030年全球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市場會達到245.8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年化增長率高達18.2%。且不論預測未來會偏離多少,但能賦予如此高的增長率說明上游產業的確更有想象空間。

此外,在疫情中承擔了大量核酸檢測任務的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崛起對上游來說也非常重要。畢竟中國基層醫療資源有限,在引導患者更多地奔向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這個大背景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或許可以成為可靠的需求增長點。

三、應用端天花板初現?

基因檢測產業鏈的中游就是實驗室、研究機構和檢測公司等能提供基因檢測服務並開發相關應用的服務機構了。其中部分廠商受益於疫情頗多,以金域醫學(603882)為代表。除了方興未艾的傳染病檢測之外,目前應用方向主要在產前篩查和腫瘤全週期(早篩、活檢)檢測上,燃石醫學(BNR)和泛生子(GTH)等幾家美股上市公司在後者上走的比較前沿。

提到應用場景,筆者在《這屆年輕人太難了!輔助生殖能成吃到人口紅利嗎?》中談到過,目前中國育齡人口基數和生育意願都出現下滑,平均生育年齡也被不斷拉高。這些因素都在增加防控出生缺陷的難度,而無創產前基因篩查(NIPT)就是應對這個局面的的重要利器。

2007年中國重點引導NIPT進入臨床應用,國內基因檢測市場迎來里程碑式的起點,這塊業務自此成了不少公司的現金牛業務。但從華大基因、貝瑞基因來看近幾年生育相關業務體量停滯不前,這可能說明對於這些一線廠商而言,天花板已不高了。而且無創檢測畢竟存在準確性問題,新生兒身上諸如孤獨症等病症也尚無法通過NIPT準確獲知。

另一個主要應用方向是文首提及的腫瘤檢測。我們都知道,癌症患者早發現早治療可以大幅提高存活率。而針對腫瘤早期篩查,B超、增強CT和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等手段都比較束手無策。基因檢測介入到早期篩查和後續診斷週期的指導用藥中就非常有必要了。

癌症早篩對檢測儀器的靈敏度要求極高,畢竟這個階段的癌細胞特徵並不明顯,釋放出的DNA片段量少且半衰期短。靈敏度高的另一面就是假陽性概率會偏高,而癌症假陽性會給被檢測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此外,即使成功檢測到早期癌症,但醫生端往往面臨著仍然不知道病灶在哪兒,不能安排手術等診療手段的窘境。

總之,雖然臨床上的腫瘤早篩和消費級的一口吐沫測你帶有哪些易患癌基因的“科學算命”有顯著不同,是通過癌細胞釋放出的DNA片段等線索尋找被檢測者是否已實際罹患癌症。但目前在特異性和敏感性上均有待提高。至少從現階段來說,在後續診療過程中通過液體活檢等手段判斷腫瘤亞型以確定靶向用藥的伴隨診斷場景才是真正具有較好臨床意義的基因檢測應用方向。

隨著醫保目錄納入越來越多的腫瘤用藥,腫瘤伴隨診斷市場規模應會有較明顯提升,但同時也孕育著亂象。因為腫瘤用藥價格不菲,想用的話需要符合相應的診斷條件。無論是患者、醫生還是基因檢測機構,都有動力為了用上藥而篡改基因檢測結果,以符合用藥條件。年初明星藥企阿斯利康就栽在了這件事上,對於基因檢測機構而言,合規或許是未來一堵看得見的牆。

四、疫情之外呢?

雖然應用端細說起來遠不如看起來那麼誘人,但若論行業到底前景幾何,在總是先知先覺的資本動向上或可見一斑。2020年以來生物醫藥板塊融資環境整體遇冷,但基因檢測行業卻逆市上揚,2020年投融資額直接躥升為2019年的兩倍,且2021年增長勢頭不減。

當然,這種與大板塊相異的火熱景象還是和疫情有很大關係,剔除掉疫情相關業務之後這些公司還剩下什麼?從有無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業務的公司冰火兩重天的業績上大家應該能讀懂一些了。不過話說回來了,距離人類擺脫新冠困擾到底還有多遠啊?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6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烏雲遇皎月》李一桐曾可妮平分秋色,金瀚智商武力雙重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