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快,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彷彿都在被推著前行,巨大的壓力使得消費者只想追求一時的快樂,就好像是年輕人口中的快餐愛情,能讓你吃的飽,但卻不值得回味。而在國內乘用車市場中,同樣存在這種現象,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之後,它為資本而生,試圖引導消費方向,對於最該重視的工匠精神卻是隻字不提。
消費者眼中看見的是造車新勢力正以極為強勢的速度發展,在純電車身上,超大尺寸屏幕、豐富的科技配置、高級輔助駕駛功能成為必備,現在新能源所謂的造車其實只需要有足夠多的資本就可以,拼拼湊湊就能成為新車,怪不得各大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可以涉足新能源領域,他們有夠多的金錢去燃燒,但又有幾個擁有成熟的造車技術呢?買一塊電池就能跑的汽車,毫無核心競爭力,很容易被取代。
真正的造車更應該為社會大眾帶來好技術,可以穩定發揮的技術。開過傳統燃油車的人去嘗試新能源,剛開始會被那些花裡胡哨的配置吸引,或者屈服於較低的用車成本,但真正使用起來,就會認為,再好的電車也僅僅只是個代步工具,根本無法被寫進汽車發展技術歷史中去。
好東西均需要時間沉澱,一碗味道濃厚的雞湯要的是耐心和時間,而快餐的出爐只要微波爐叮上兩三分鐘。德國汽車講了一百多年的工匠精神,所以可以成為世界銷量領先者,再看看新能源,創建兩年的品牌就能造車,甚至賣出二三十萬的高價,如果不是因為對資源的保護,沒有利好的大環境,新能源汽車何德何能可以這樣迅速崛起,新能源車企對智能與科技大放厥詞,可又有幾家車企在關注電池動力的提升,充電方式的升級,怎麼樣才能解決續航問題?
新能源車企可能並不關心你用車體驗如何,他們只想讓你趕緊掏錢買單,引導消費的嫌疑很大,且造車新勢力旗下新車普遍價格過高,並不實用,沒有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大家要的不是刺激消費,要的是性價比,好在大多數的的消費者還是極為理性的,並沒有一頭熱的往上衝,希望新能源汽車車企們從造車的根本出發,為社會謀取真正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