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師友惠語

一筆一畫都寫到生命的實處

——淺談吳振立書法

□ 於明詮

某次我問一位油畫家對當代書法的看法,他說,絕大多數都應該屬於“社交書法”。他這句話讓我沉思良久,認為他這句話點中了當下書法現狀的軟肋。社交,已不容置疑地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和主要的內容,以書法做社交或以社交心態做書法,想想,在當下竟十分的恰切。社交書法,在當下是真正的流行書法。

由此,我又在想,什麼樣的書法在當下是社交書法之外的另類呢?能夠創作不屬“社交書法”類型的書法家應該是怎樣的書法家呢?他們大概應是這樣,書法傳統和書法經典在他這裡從來不是標籤和噱頭,而是自家餐桌上的一日三餐,按自己的口味吞嚥下自己所需,其他沒有別的。無論讀書創作皆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看別人眼色也不關心他者的豐歉,甚至是幾十年默然前行只是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甚至不奢求別人的理解和關注。古人的心性和血脈長進了自己的骨肉,內心因之強大,筆墨因之深厚,個性因之鮮明。他不需要用雕蟲小技證明自己的點畫線條如何出身高貴,也不以真草隸篆樣樣精通顯示自己書家身份的專業和全面,更不會用投機鑽營的拙劣手段博取什麼頭銜名分招搖過市。他每天在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動著、痛切著、歡喜著、沮喪著,然後,一筆一畫地書寫著。他的點畫線條裡流淌著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平淡和真實,因為他的內省專注和一往情深,甚至顧不得計較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書家在當下有嗎?也許應該有,但一定不是很多,而且這樣的書家註定又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不會大紅大紫。想到這些,我就常常會想到南京的吳振立先生。

先生早年命運多舛,生於重慶,輾轉 香港,之後長期生活於南京。中學畢業上山下鄉到農村插隊,20世紀80年代初回城,謀食於一家基層商業部門,未及退休年齡即離職,賦閒在家,一邊打理生活,一邊讀書寫字。少年時期既展露音樂天賦,陰差陽錯,理想與現實漸行漸遠。插隊農村,困頓無聊,一本魯公《祭侄稿》心追手摹打發寂寥,從此愛上書法。70年代末,他曾得林散之嘉許。1986年,他的一幅毛邊紙斗方《李白詩》在 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展上領盡風騷,名動書壇。此後,四屆全國展、三屆中青展及若干全國各大展覽皆有作品參展獲獎,聲譽日隆。多少年有多少人因書法成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而先生依然故我安心知命,座上雲煙堪供養,門前車馬任縱橫。

記得1993年春天,我和朋友到南京下關的朝月樓拜訪先生,先生住在四樓頂樓,簡陋逼仄而又素雅溫馨。先生待晚輩平等而真誠,讓人感到一見如故的親切。整整一晚我們聽先生聊書法談人生,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是深夜,想到先生第二天還要上班,雖言猶未盡也只好告別。先生看我們遠道而來,亦感言談興猶未盡,於是約好第二天晚上我們再來。第二天就又聊了一個暢快美好的晚上,真是如沐春風。回到德州之後,就開始了我們之間的通信,直到後來電話方便了才不再寫信。細細算來,竟有近百封。這些信我至今還會經常翻出來看看,信裡反覆說的最多的並不是關於怎樣寫字的技巧技法,而是說寫字讀書應該秉持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若干年過來,對照當時這些觀點,再看先生的作品風格,會驚歎兩者之間的那種幾近完美的統一和一致。古人講字如其人,而且強調這是一種境界,信然。

簡言之,先生的字裡,至少透露出這樣幾個方面的消息:其一,從容、淡定、自信、倔強,這是他的人生態度;其二,雍容、含蓄、高蹈、華貴,這是他的藝術信念;其三,自由、爛漫、寬厚、悠然,同時也有意無意地躲避著時髦和所謂主流,這是他當下的生命狀態和屬於自己的藝術觀、價值觀。先生自謂其書法受顏真卿、八大、金農和林散之影響最大,細細比較,不難看出先生於經典大師的取向是十分鮮明的。顏真卿倔強激烈於表而爛漫寬厚於裡,八大筆墨冷寂落寞而心性華貴高蹈,金農行狀看似自由不羈實則冷眼深情,而林散之以曼妙靈動的點畫線條參悟佛事摶虛真境。他們的藝術就是他們的人生,他們是踏踏實實行走在大地上的。顏真卿不是床明淨幾、筆墨精良而是歌哭勞頓、出生入死,八大不是肥馬輕裘、觥籌交錯而是隱姓埋名、吟嘯孤寂,金農不是以尺論價、日進斗金而是“和蔥和蒜賣街頭”,林散之不是前呼後擁、大師泰斗而是默默唸佛年近八旬始為人知。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只能義無反顧。

先生在他們那裡汲取的不僅僅是筆法章法,而更是一種生活的信念和筆墨的態度。這些,構成了他精神和靈魂的家園。先生常常慨嘆,你看他們總是忙得像真事似的。是的,書壇嘵嘵諸公袞袞,他們的選擇太多是因為自作多情的使命和責任太多,所以必須講經佈道、必須講話剪綵、必須應酬交接、必須幹著那些必須。而先生年屆七旬偏居繁華都市之一隅,每日裡或騎了單車接送小外孫上學下學,或挎了菜籃買菜做飯,忙裡偷閒抻紙濡墨,一筆一畫都落在生命的實處。大約十年前,我到南京看望先生,次日中午南京書界幾位朋友在南大招待所聚會,先生就是騎著一輛單車來的。飯後,外面飄起小雨,朋友們或自駕或打車四散而去,這時先生從兜裡掏出一件雨衣披上,跨上單車,慢慢地消失在細雨中。那種自然、淡定,彷彿他的點畫線條,一筆一筆寫來,是那麼質樸從容、平靜悠然。許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場景像一幅畫一樣深深嵌進了我的腦海裡,且時時浮現出來。

1992年第1期《中國書法》雜誌刊出先生的專題,裡面有件橫幅寫的是蘇東坡詞《沁園春》,下半闕有這樣的句子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這首詞是當年蘇東坡自鎮江赴密州任上寫給胞弟子由的,大概意義不是太積極上進吧,一般談蘇詞很少提到。但不知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首詞自從先生寫後我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常常記起。

談藝摘錄

關於藝術、人生的一些想法

文 | 吳振立

書法是我棲息精神和安妥靈魂的地方。書法既給我帶來歡欣和愉悅,同時也給我帶來痛苦和彷徨。我為什麼需要書法?這麼多年來我為什麼對她情有獨鍾以至朝寫暮思,樂此不疲?

毫無疑問,在中國文化中,書法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有人將之稱做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核心與否,我沒有深入地研究,也就不好多說什麼。但有一點,書法藝術千百年來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無數有識之士“為伊消得人憔悴”,就在於她那看似簡單質樸的線條裡,隱含著神秘的人類情感和人生體驗,包含著豐富的宇宙信息。書法可以棲息精神,可以安妥靈魂,可以抒發情感,從這一點來看,一部書法史也是一部人類情感和時代精神史。

有人認為只有某個時代某個大家才是傳統,才是書法的正宗,這顯然是不全面的,是不能包涵中國文化精神的。為什麼藝術發展的規律是繁榮而不是進步?為什麼藝術的繁榮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有了歷代書家對書法藝術的獨特追求和卓越創造,才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書法傳統。因此傳統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我們對傳統的理解也應該寬泛一些。如果說傳統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經典就是這條大河中的朵朵浪花;如果說傳統是綿延不斷的山脈,大師就是這山脈中矗立著的座座高峰。

“相對於個體而言,真正在發生作用的傳統,是和自身有所聯繫,並且被理解和使用的那一部分”。我在多年前的《臨帖絮話》裡曾經談到我對於學習傳統的認識和臨帖的心境:在臨帖時,我主要契入他們其中的某一點——令自己激動和景仰的那個點,以求自身的慰藉和超越。學顏求其厚重,學金農求其鬱勃,學八大求其簡澹,學弘一求其超逸,不貪大求全,也不強求畢似。我對書法藝術的許多認識是從比較中得來的,我喜歡將相同的或者是不同的藝術門類、代表人物、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有時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我也在尋找它們內在的、精神上聯繫。

在我的認識和體驗中,書法與其他藝術擁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我年青的時候曾有機會接觸了許多西方音樂的經典,受益匪淺。沈尹默說“書法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空間和時間的藝術是一個覆蓋人類感知系統的美妙織體,它通過聲音、旋律、線條、色彩向存在世界傾訴創造的秘密與喜悅,並使短暫的生命得以永恆。藝術最偉大的使命就是在於將不可見的精神顯現為可視、可聽、可觸摸的形式,為所有必將走向死亡的生靈帶來亙古長新的慰藉。我特別喜歡俄羅斯音樂。俄羅斯漫長的冬季、廣袤的原野,以及天地間厚厚的雲層、成片的白樺林孕育了俄羅斯音樂寬廣、憂鬱的特質。我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樂的旋律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和顏真卿《祭侄稿》並無二樣的沉鬱深悲。再比如貝多芬,我喜歡貝多芬的雄渾和博大,在貝多芬的《田園》、《命運》交響曲中能感受到顏真卿、蘇東坡書法作品中的厚重和莊嚴。

如果說音樂滋養了我的書法,那麼激發我進入創造的領域是在讀了韓玉濤先生的《孫過庭論》之後。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友人處借得一本《美學》雜誌,上面刊有韓玉濤先生的《孫過庭論》下半部,我不知道讀了多少遍,最後一口氣把它抄了下來。那時有關書法研究的好文章不多,我是第一次接觸到這麼好的道出書法本質的文章。一九八六年我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中的那幅獲獎作品就是閱讀這篇文章後的產物。

沿著那種風格,我寫了許多年,慢慢地,那樣的書寫已經不能滿足我內心的需要。齊白石曾說過:“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時也。”講得太好了。為什麼要變,因為“未稱己意”。作家餘華也說過,“一個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所有創新的動力和壓力都來自內心。

為了能夠充分表現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經獲得的表達,首先必須面對自己最真實的生活。我曾在農村呆了十二年,回城以後又為生計奔波了數多年。感謝生活給我的恩賜。艱辛而庸常的生活使我的人生有血有肉,使我的人生豐滿而充實,使我在觀賞和聆聽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作品時能與他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為了能夠使書法作品得到充分的表現,我們需要技法的錘鍊。這同樣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但技法只是工具,過分炫耀技法不僅削弱作品的深度,而且會使作品變得匠氣十足。最高級的技法從屬於完整的創作,不會凸現為關注的焦點。我們在讀顏真卿的《祭侄稿》、沈從文的《邊城》乃至更多的優秀作品時會產生這種感受。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這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我以為限制我們這種能力的最大因素是現存的種種教條和清規戒律。魯迅好像也告誡我們不要相信什麼小說作法之類的東西。沒有任何老師能夠帶領我們進入創造的領域,它需要體驗、需要醞釀、需要等待,就好比靈感一樣,我們是尋找不到的,只能和它不期而遇。

藝術是需要寂寞的,但誰也不喜歡寂寞。開始和寂寞為伴往往是無奈和被動的,但當寂寞成為藝術家情感發酵的催化劑時,寂寞又是寶貴的。綿綿細雨,獨坐書房,孤燈一盞,百無聊賴中,一種東西慢慢在心中醞釀、發酵,然後升騰,其實這種氛圍和情緒最有利於一個人的創作,我的一些比較滿意的作品大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寫出來的。

佳作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吳振立 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9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沿灘區沿灘鎮:升坪街升級市政道路 強化民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