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要做顯性價值

有一則故事流傳很廣。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3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問:“那為什麼你卻最出名呢?”扁鵲答:“長兄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診療前後無甚感覺,一般人不知他事先已除病因,所以名氣全無;中兄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而我治病於嚴重時,人們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面板上開刀敷藥,以為我的醫術最高,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理性告訴我們: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這就是所謂的“防患於未然”。但相比較而言,從事事後控制的人卻容易傳播聲名,得益最多。可見,世人的認識和事實是存在差距的。這個故事中,實際上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普通人生病,既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更不可能先知先覺,一些沒有顯現的症狀很難被發現。或許理論上可以說要重視事前控制,但如何於事前知曉並控制、為什麼要控制、什麼時候控制和採取什麼方法控制等,都是很難把握的。因此,人們若沒有感到身體嚴重不適,一般是不會去看醫生的;而等到病重後,也只好去找“扁鵲”作事後控制了。從另一方面來看,故事中的長兄雖有事前控制能力,但由於他的“沉默是金”,但不善表現,從而“名氣”遠不及扁鵲。相比來看,扁鵲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醫好了算其醫術高明,治不好也只能解釋為“命該如此”,長此以往,名氣當然會越來越大,受到萬眾景仰。這看起來似乎很不公平,然而卻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病人確實只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治療效果。

人們在職業生涯中也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工作很努力的員工難以得到認可,反而是一些善做“表面文章”的人容易獲得賞識。我們生活在一個基本靠印象決定一切的現實中,人們判斷事物往往不是靠想(動腦筋、分析、思考),而是靠看(表面、表象)、靠聽(人云亦云)。

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不應只憑表象、尤其是那些刻意為之的“表面文章”來判別一個人的優劣與高下,要做一個能夠慧眼識人的智者,要能透過事件發展的表象發掘出善於“事前控制”的人才。而對於員工來說,及時反饋工作中的資訊也是非常重要的,既能讓管理者及時掌握工作的進展程度,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予以應對;又能讓管理者看到你的努力和成績。要知道,往往在默默無聞的過程中,你就可能錯過了來自管理者的進一步支援,從而成為“扁鵲哥哥”。

啟示:要做顯性價值。領先一步是先烈,領先半步是先驅!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花同樣的錢保養,為什麼別人的車狀態更好?這3個祕訣或許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