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的老李說起自己的斯巴魯時,總會提到愛車輪胎是多麼的“不幸”:地上躺著的衣架是如何如何穿透了他的輪胎,導致他新車就需要去補胎的經歷。所以每次他都在抱怨,說為啥就不能發明一個不需要打氣的輪胎呢?
“非充氣”輪胎技術已經成熟
為啥無法取代傳統輪胎?
我們知道,傳統輪胎哪怕是防爆胎,也都存在爆炸失效的風險。汽車高速行駛中遭遇爆胎是非常危險的。而對於軍用領域來說,輪胎一旦被擊中導致破損漏氣,車輛就會失去野外行動能力。因此世界各國從100年前就在研發“非充氣輪胎”了。
但是在之前的80多年裡,受限於材料的原因,“非充氣輪胎很難做到“在保持柔韌彈性的同時保持長壽命”。往往不是做的太硬導致顛簸不停,就是舒適性達標了,但壽命很短。因此“非充氣輪胎”一直都無法成為主流。
近10年來,隨著材料科技的突破,新的高分子物料早已能完美的平衡舒適性和耐用性之間的矛盾了。但是為啥“非充氣輪胎”依然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呢?難道“非充氣輪胎”它不香麼?——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呢?
因為“非充氣”輪胎無法
調節軟硬!這是硬傷
噪音控制、抓地、舒適減震、高速極限、壽命……其實如今在各大輪胎品牌的實驗室裡,“非充氣輪胎”早已經完美的解決掉了上述的諸多物理效能的矛盾。——但是有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至今依然無法搞定:輪胎的“軟硬調節”。
什麼是輪胎的“軟硬調節”?我舉個栗子來說明吧!卡車空車的時候,開過坑坑窪窪的路段,跳動非常厲害。而同一臺卡車滿載後,駛過同一條路,顯得平穩很多很多。這是為啥?——因為空車時壓根就不需要輪胎那麼高的壓力!(空車時輪胎處於“過硬”狀態)
用最最最最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如果卡車空車時能給輪胎“放放氣”,那就不會那麼顛簸了!但這和我們的轎車、SUV有啥關係???——別急,繼續聽我往下嘮叨:比如我們以最常見的205/55R16來舉例:
傳統輪胎,不同壓力下
軟硬度不同,所以適應面廣
辦公桌旁剛好就有一條國產飛躍的龍騰輪胎,規格為205/55R16-91V,於是拿來做“教案”:這是老牌知名國貨上海回力今年的新品,主打靜音和節能。胎面上均勻分佈了一圈“吸音孔”也是以往國產輪胎裡從未見過的設計。密集鋼片溝槽設計進一步降低了噪音。
從規格中我們可以看出:此輪胎負重級別為91,根據輪胎行業的定義我們知道,91表示這條輪胎壓力打到2.5Bar之後,可以承受615公斤的重壓。想讓它“軟一點”?賊簡單啊!!“放放氣”不就完了??!!
“放放氣”和“非充氣輪胎”又有啥關係??這要從“汽車廠家控制成本”說起:比如說大眾朗逸是一款經典的家用A級轎車,中高配的朗逸輪胎規格是205/55R16,朗逸空車重不過就1.2噸而已;而廣汽傳祺GA5-REV較車是一款新能源B級中型轎車,尺寸比朗逸大好大一圈,“體重”達到1.7噸,但輪胎規格依然是205/55R16。
同規格輪胎被用於很多車型
這是車企控制成本的好辦法
同樣規格的輪胎被用在“體重”不同的車上,這種做法其實很常見。因為輪胎規格有幾十種,但是常見的規格就那麼幾個,也是產量最大的。所以價格就比“非常規尺寸”輪胎便宜很多。汽車廠家給不同的車型安裝同款輪胎,本身就能節省巨大的成本。
那麼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不同“體重”的汽車,採用同規格輪胎,顯然壓力就要做出調整。比如說:體重1.7噸的傳奇GA5-REV和體重1.2噸的朗逸,使用的輪胎規一樣,如果都打相同的壓力,那麼必然只有一個結果:1.2噸的朗逸會非常顛簸。
為了讓各自都滿足各自需要的舒適性要求,最簡單,最省成本的做法,就是讓2款車的“標準胎壓”不同。“體重沉重”的車輪胎壓力打高一點;“比較瘦弱”的車則給輪胎打低一點。就能解決問題了。(因此我們才知道,汽車的標準胎壓往往不是簡單的2.5bar,就是這道理)
生命無價,依然希望“非充氣”
輪胎能革了傳統輪胎的命!
看看!傳統的輪胎優勢多大呀?!如果未來真的都採用非充氣輪胎了,那事情就複雜了:非充氣輪胎無法透過調節壓力來調整輪胎的“軟硬程度”,這樣一來,車輛“體重”不同就需要搭配不同型號的“非充氣輪胎”。
比如“1.2噸的車需要A型輪胎;1.4噸的車需要B型輪胎,1.6噸的車需要C型輪胎……” 這樣一來,汽車廠家就需要採購很多種不同的輪胎型號才能滿足需求。這無論是對於輪胎製造企業還是整車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成本增加。那麼誰又會去做這樣不划算的事情呢?
雖然“非充氣輪胎”依然存在這一條無法和傳統輪胎相比的優勢,但我不願意否認它在安全方面帶來的巨大優勢。畢竟生命無價,所以我依然頑固的等待“非充氣輪胎”進一步完善,爭取早日解決這個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