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員工如何才能具備領導力呢?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偶爾掉個餡餅下來,你的嘴也需要比別人的嘴張得大才能吃到。這兒的嘴大可能包括你的能力和為這件事做的準備,要知道鏈家的中介小夥兒在淡季時都要守著,這樣才會在旺季時一手握房源,一手給熟悉的客戶打電話推薦。提升領導力也是這樣,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次第修煉的過程。
我認為領導力的提升成長至少需要以下四重修煉(如圖1-1所示)。
圖1-1 提升領導力的四重修煉
雖然本職工作是升遷的必要條件,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擁有管理者的意識和覺悟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經常將剛上任的管理者分為兩類:
(1)一類感覺很棒,有很強的成就感。
(2)一類感覺很痛苦,工作還不如原來做普通員工時順利。
以上兩種心理變化,區別在於第二類還沉浸在執行者的角色中,頭腦中對於管理者定位中“透過別人”的核心精髓並沒有深刻理解。
2.建立團隊到了這個階段,團隊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開始顯現。我們的很多工作需要儘可能透過員工完成,為員工能力提升創造一切便利,而不是越俎代庖,事事參與。要知道,事事操心的諸葛孔明,最後的結果就是活活累死。話雖這樣說,但是中國的老闆最常見的管理錯誤就在於事事操心。一個常見的現象是中國的老闆都非常勤勞,整日起早貪黑,忙忙碌碌。相比之下,員工反而感到無所事事。
如果管理者一直用自己的意志管理團隊,團隊就會對其產生很強的依賴感。我的建議是:管理者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團隊自我進化,讓成員自己成長,哪怕開始時出現一些損失、錯誤,也要容忍。
3.建立體系為什麼有的人帶團隊,只要他不在,團隊就亂成一團麻;而有的人帶團隊,他可以自由出差、出國進修、呼朋訪友?這就涉及管理者成長的第三個階段——建立體系。體系就像是一個精確執行的機器,一旦建立起來,就會自然運轉下去,不會因為個別因素而停止。既然是機器,必然要有執行規則,這就是體系中標準建設的內容。
(1)制定標準
我們經常說:管理體系就像是一個黑箱,判斷好壞的重要標準是輸入產品和輸出產物。如果輸入的是一流人才,出來的卻是三流結果,這個管理體系就有問題;如果輸入的是三流人才,出來的是一流結果,這就是運轉良好的管理體系。在管理體系的標準建設方面,麥當勞的案例值得借鑑。
麥當勞的招聘條件很一般:員工需要具備初中以上文化,店長需具備高中以上文化。從輸入的角度來看,麥當勞輸入的都是普通人才。然而在幾年之後,這些普通人才都會被培養成標準的管理者,成為人才市場的搶手貨、各獵頭公司的目標。
如果足夠細心,我們會發現,標準化已經滲透到麥當勞企業的方方面面。不僅是人才培養體系,麥當勞在其他方面的標準化程度同樣極高:拖地的標準是反向畫八字,切面包的標準是橫截面氣孔直徑不超過一毫米,牛肉餅的標準重量是28.96克,排氣扇的標準是每隔半個月換一次……
在麥當勞的運營中,標準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力。麥當勞最重要的資產不是它的產品,而是它的門店。它的大多數門店已實現高度標準化,我們看到產出的是香噴噴的標準化食品,其實本質上是標準化的團隊!這些標準透過連鎖加盟的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增值空間。麥當勞的團隊日常就是按標準做事,一切按標準走,這一點恰是大多數中國企業都做不到的。
被稱為“創業教父”的美國人邁克爾·格伯,曾寫過一本書《突破瓶頸》,提倡大家做連鎖加盟。連鎖加盟的模式非常好,來錢快,有很多中國人在連鎖加盟領域混得風生水起。但是他們的模式跟麥當勞的模式並不一樣。為了掙錢,他們做出一套標準後就將其賣掉,然後再去做另一套標準。實際上,如果能夠像麥當勞這樣,在一個領域內紮下根,把所有細節的標準都做到盡善盡美,我們也可以一輩子一直賺這個標準的錢。
麥當勞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從1955年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60多年風雨,從最初的9家店發展到現在遍佈全球110多個國家的3萬多家分店,可以說標準化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我們中國有很多勸人堅持的名言警句,比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遺憾的是在商業領域卻充滿了各種急功近利!
(2)引進技術
標準的研製相對簡單,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特別是人為因素。人是主觀的,執行標準的時候難免不夾帶私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中國有一個組織叫“績效改進協會”,倡導用技控代替人控。人控的意思是事事由人掌控。相反,技控是指引進機器,取代人的部分工作,保證標準的堅決執行。比如說餐廳規定薯條需且僅需炸5秒,經過技術設計,炸薯條的機器在恰好5秒後彈出薯條,不多也不少。
還是以麥當勞為例。麥當勞規定在漢堡製成15分鐘後,如果無法賣出就必須扔掉。那麼麥當勞的餐廳經理怎麼知道超沒超過15分鐘呢?他們的操作流程是:漢堡製成之後放入保溫箱,放入的瞬間開始計時,15分鐘後保溫箱開始報警,通知餐廳經理該批次的漢堡過期了需要丟棄。
4.建立文化不知何時起,企業文化成了企業家聊天格調的標誌,要是沒在企業文化上下功夫,或者沒鮮明特點,都不好意思張嘴。一些知名企業的文化被大家津津樂道,其中華為的文化非常典型。
1998年誕生的《華為基本法》可謂華為另一張名片。2014年,任正非在多個場合提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完美詮釋了華為的“下沉文化”:讓終端人員進行決策,而不是老闆自己拍腦袋、一言堂。在華為,任正非已經成為精神領袖,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在很多中國企業家眼中,構建企業文化是大公司才有的特權。事實上,無論公司的規模多大,都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信念等精神因素的結合。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建立企業文化,是在精神上將企業員工凝聚在一起,是一個企業區別於其他企業最高階的狀態。企業文化的建立是一個需要用心的漫長過程,一旦建立,對於企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業文化的特徵在於獨特,與眾不同,這一點西方企業顯然更加精通。比如在中國,我們不太習慣拿自己的名字做公司名,但是西方很多公司都是用創始人自己的名字命名,例如戴爾、福特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打造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企業文化,這也是我將讀書會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一大原因。
【本文摘編自《可複製的領導力:樊登的9堂商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