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前段時間在雪球上看到DAVID自由之路寫的文章《財務自由與消費規劃》,他在裡面提到實現財務自由的幾個階段並且給出了各階段的消費佔比:

“第一階段,時間3年,目標:積累30萬本金,消費收入比65%左右。

第二階段,時間5年,目標:150萬資產,消費收入比65%左右。

第三階段,時間5年,目標:400萬資產,消費收入比65%到100%。

第四階段,時間5年,目標:900萬資產,消費收入比65% 到150%。

第五階段,時間5年,目標:1500萬資產,消費收入比100% 到財務自由。

第六階段,時間5年,目標:2000萬資產,消費收入比:財務自由”

上面說的是以家庭(夫妻二人)為單位的。時間跨度一共是3+5*5=28(年)

他在文章中寫道,如果兩個人能在大學畢業後的3年內(晚一兩年也沒關係)攢夠20萬本金,

並且在接下來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能每年繼續投入本金10萬元,靠著15%的年化投資收益率,是有可能在22+28=50歲達到2000萬元的家庭資產,從而實現財務自由的。

不知道小夥伴們讀完有什麼感受。看過了太多“一年10倍”“一夜暴富”的新聞之後,在看到要28年可能才實現財務自由時,是不是反而沒有那麼焦慮了?

投資是一種歸置5-10年內用不到的錢的一種手段,如果不對收益率抱有太高期待,不耽誤工作發展,反而能積累可觀的財富。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 我們常常高估一天所能做的事,卻低估一年所能做的事。當你把目標拉長,往往更從容一些。

還有,大衛老師上面所說的實現財務自由需要2000萬,是不是也比你想象中的數字要小?努把力說不定就能實現呢。

對於慾望比較低、需求比較少,居住在三四線城市的小夥伴,可能500萬就夠財務自由的了。

想到如果能在35歲左右有500萬的資產,就不用再為了錢而工作,而是能多思考些個人價值實現的問題,多好。

網路上之所以“想實現財務自由,得1個億”的說法之所以這麼流行,

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只是被消費主義裹挾著往前走,“因為別人有,所以我也要有”,錯以為自己這也需要、那也需要。

問題是,你真的需要這麼多嗎?一個可能對了解自己需要比較有用的方法是記賬

1. 知道花銷,才能更好地節約、儲蓄

記賬軟體上帶有各種分類,支出通常有居家物業、食品酒水、行車交通、衣服飾品、學習進修、人情往來、金融保險、醫療保健這些大類,下面還有一些細分,還可以自己重新命名。

一般記個半年(建議包含花銷最高的月份),用這半年的總支出÷6,就能知道自己一個月大約花多少錢了。

用餅狀圖或條形圖看一下你哪一類的支出佔比較多,是否還有節約空間。

當你意識到原來自己只需要花不多的錢就能維持生活,甚至每月都能存下一半錢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原來也挺有錢的,油然而生一種滿足。

2. 為花銷設個預算,量入為出

知道自己每個月花銷多少後,就可以每個月設個預算。

這個預算一定要貼合實際,太高了,每個月都花不完,沒有意義;太低了,每個月都會超支,也很打擊攢錢的積極性。所以要根據自己的平均月消費水平來設定。

偶爾會有大額支出,導致當月預算超支的,可以在後續幾個月攤銷,把後面的預算減少點兒。

比如前年我買了幾千塊錢買了電腦,一下子花超了,就按照價錢/12,提前記了後面11個月的賬。

如果不這麼做,可能沒過倆月我就會忘記這筆大額支出,後面又會有其他超支的了。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倆偶爾想去外面下個館子,吃一頓人均50的火鍋時,我也是會提前看一下手機賬本,然後跟威威說:“這個月的預算快見底了,要不別吃這麼貴的了。”

3. 為攢錢設個目標,讓計劃更直觀

這些年記賬,還有一個好處是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才能財務自由。它可能比你原先想過的要少的多,起碼你心裡今後有數了,而不是隨便猜一個,然後覺得永遠也實現不了。

看一下賬本,如果每年平均花20萬,按照F.I.R.E理論,25倍剛好是500萬,也就是攢夠500萬之後就基本上經濟獨立了,

可以不用為了錢而工作,而是做些自己喜歡但可能沒什麼收入或收入不固定的事情,有能力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給自己每年都定一個攢錢目標,然後小到每個月,按預算規劃自己的花銷,到月底計算一下目標完成率,會讓你的攢錢計劃更直觀,更有成就感。

15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offer2》扎心一幕:王穎飛太想贏,卻用力過猛表現落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