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我的企業傢俬董會小組(領教工坊的1622小組)有幸請來李松蔚博士,做了一場主題是《人間遊戲》的精彩分享。
李松蔚,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資深心理諮詢師,系統式家庭諮詢專家,得到課程《跟李松蔚學心理諮詢》主理人。
針對我們在企業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很多複雜難題,
比如,下屬什麼事都依賴你;
比如,下屬推一步動一步,不說不動;
比如,下屬沒有信心,被目標嚇到,感覺自己很糟糕;
等等。
李松蔚老師,都把它們透過類比成遊戲的方式,給了我們一個有趣、新穎的解決角度。
我聽後,醍醐灌頂。
今天,我就把他列舉的6個遊戲,也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
期待能給你一些幫助和啟發。
(以下內容為李松蔚老師的分享,第一人稱為李松蔚老師。)
注:由於文章字數限制,本文僅列舉其中前三個遊戲。
— 1 —
什麼是遊戲?
在介紹這6個遊戲之前,我們首先要定義一下,什麼是遊戲?
著有《人生指令碼》、《人間遊戲》的美國心理學專家,埃裡克·伯恩指出,角色按特定的規則形成互動,就是“遊戲”。
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在遊戲之中。
每個人總是按照,自己被劃分的角色做出符合角色期待的行動。
而且,我們並不是“成為”某個角色,只是在關係中“扮演”角色,或“習慣於”扮演特定角色。
用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比如,作為一個管理者。
你是下屬眼中有權力的人,好像很自由,可以任意發號命令。
這時,你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做事嗎?
不會的,因為你的一些決策會很大地影響到這些下屬。你要為他們負責。
所以,你可能會脫口而出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那在埃裡克·伯恩眼中,你是領導者,下屬是追隨者。
這是你們的角色。
你們按特定的規則,比如你發號施令,他高效完成;你負責找到正確的事,他負責把事做正確。
這就是你們的遊戲。
— —
再舉個生活中的小例子。
去親戚家做客,熱情的對方長輩,反覆勸你吃蘋果,在你很認真地表示自己不餓,不想吃蘋果後。
長輩一邊說著你別客氣,一邊把蘋果削好皮,最後遞到你手裡。
沒辦法,你只好接過來吃。
這個事很有趣,也是很常見的一個生活中場景。
但這其實也是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你扮演了一個懂事的客人角色,那位長輩扮演了一個懂事的主人角色。
你們遵循的規則是,都給對方懂事禮貌的印象。
什麼是懂事的主人?
客人說不要吃,就真不給吃了嗎?
不是的。
那是客人客氣。要再讓一讓。
如果還不吃,就算了?
不是的,要把蘋果削了皮遞給客人。
這才是一個懂事、好客的主人應該做的事。
那懂事的客人呢?
因為真不餓,不想吃,主人削了皮你也不接嗎?
不是的。
那太不禮貌了,不給面子了。你只能接過來。
這才是一個懂事、懂禮貌的客人應該做的事,即使揹負“太客氣”的印象。
你看,在這個例子中,主人家是蘋果多的吃不完嗎?
她是真的太客氣了嗎?
不是的。
只不過,他們在這個場景裡,在這個遊戲中,不由自主地扮演了懂事的主人和懂事的客人的角色。
他們也身不由己。
— —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並不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事。
只是你處在那樣的一個關係裡面,你處在那個角色,你要符合身邊其他人對你的期待。
有些事,你就不得不做。
這些事,就是你角色對應的指令碼。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們總是按照自己被劃分的角色,做出符合角色期待的行動。
所以,在企業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你認為是某個人的問題,其實可能是關係、角色的問題;
是你們所扮演的角色所執行的遊戲指令碼問題;
是你們的遊戲出了問題。
接下來,我就列舉6個在企業管理中常常會出問題的遊戲,並告知遇到後,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打破?
一個一個來說。
— 2 —
看我多努力地試過了
第一個遊戲:看我多努力地試過了。
角色:訴求者,假性訴求者,助人者。
這個遊戲裡面有兩個求助的人,一個我們把他稱為訴求者,另一個把他叫做假性訴求者,和兩個求助者對應的角色就是助人者。
舉個例子。
有人反映你下面一個團隊存在不公平現象。
你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某個員工的問題,活總做不好。
為了不拖累整個團隊的進度,團隊負責人就會下場幫助這個員工完成任務。
但別人都不用幫忙,他卻總被幫。其他員工就會覺得不公平了。
怎麼辦?
這個團隊負責人(訴求者),他真想改變。他找你(助人者)幫忙。
而那個員工(假性訴求者)也說,他也特別想改,需要你的指導。
於是,你提了很多建議,制定了一些規則,推動改變。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還是不行。
你很挫敗,覺得這個員工真是朽木不可雕。
那個員工也很無辜,他說,你看我多努力,都按照你說的做了。
但就是不行吧。
沒辦法,你只能工資照發,先維持現狀。
— —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個員工的訴求是假性訴求,他不是真的想改變。
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比如,一對情侶遇到了一些問題,想找你幫忙調解一下。
這時,其中一個人是訴求者,但是另一個人其實是假性訴求者。
那個假性訴求者答應來找你幫忙、找你調解,完全是為了證明他是做了這個嘗試的。
但是內心深處,他不認為這事還能調解好,他主意已定,鐵了心其實想分開的。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你作為助人者,即使你有通天的本領,你也沒辦法,最終這兩人,很可能就會分開。
於是,等他們分開的時候,那個假性訴求者就會說,
“不是我沒努力過啊,我各種辦法都想了,也同意找著名諮詢師誰誰誰調解了,不也沒用。”
— —
那作為助人者,你發現你已經進入這個遊戲了,你怎麼辦?
去改變那個訴求者,而不是假性訴求者。
比如,那個團隊不公平的問題。
去改變那個訴求者:團隊負責人。
告訴他再也不能幫那個員工做了。
負責人可能會擔心,不幫忙的話,導致任務完不成,公司會有損失。
這時,你也要咬牙給他指出,告訴他即使有損失,也不能幫他做了。
出了損失,出了問題,由那個員工負責。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打破這個遊戲。
否則,只要那個負責人表現出一點點想幫他兜底的想法,那個員工都會想盡各種辦法表現出,“你看,我都已經多努力在做了,但還是做不好”,最終仍然讓負責人負責。
這就是第四個遊戲:看我多努力地試過了。
— 3 —
貧困
第二個遊戲指令碼:貧困
角色:假性訴求者、助人者
這個遊戲有點像我們介紹的第一個“是的,但是”遊戲。
只不過,這個遊戲裡假性求助者,說完是的,不會說但是。
他會按照你的建議去做,然後過段時間,繼續來找你求助。
還是舉開始那個例子。
你的一個下屬(假性訴求者)來找你(助人者)幫助解決問題。
然後就按照你的建議去做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找你,尋求幫助。(這時,你發現,兩次問題幾乎是同一類問題)
於是,你又給了他一個和上次類似的建議。
然後離開了,按照你的建議去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找你,尋求幫助。
......
總之,無論你(助人者)提出什麼建議,他(假性訴求者)都照單全收,按照你說的做。但是過段時間,還回來找你。
— —
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和前面那個遊戲“看我多努力的試過了”其實一樣。
假性訴求者,內心深處就沒想解決這問題,負起這個事的責任。
既然,有人幫他想辦法,想問題解決方案,那他為什麼不用呢。
而且,如果按照你說得做了,出了錯,他也沒有責任。
於是,就來尋求你的幫助。
那作為助人者,你發現你已經身處在這個遊戲之中,你怎麼辦?
停止。
不繼續幫他了。
或者問他,你是怎麼想的呢?你準備怎麼做?
總之,就是要跳出這個遊戲,讓假性求助者真正的開始負責起來。
這就是第五個遊戲指令碼:貧困。
— 4 —
我只是想幫你
第三個遊戲指令碼:我只是想幫你(ITHY)
角色:訴求者、助人者
前面,我們講了假性訴求者和助人者的遊戲。
其實,有時作為助人者,我們也會拉著對方玩一個“我只是想幫你”的遊戲。
什麼意思?
訴求者來找助人者尋求幫助。助人者會提供一個建議。
這個建議確實有用,解決了問題。
但是過一段時間,訴求者又來找助人者。
這個和前面的第五個遊戲很像。
只不過和前面遊戲不同的是,作為助人者,你很享受這個過程。
甚至還期待別人來找你請教,即使被一直問同類的問題。
— —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幫助別人是有心理優勢,會讓人愉悅的。
你看,我給了他建議,他去執行,真的解決問題了。
多棒。
我們心理諮詢師,有時候也會扮演這樣的角色。
一對夫妻鬧彆扭了,吵架。來找我們諮詢,和好了。
我們很開心,又幫助到一個家庭。
過了一個月,他們又來了,繼續吵。
於是,你又幫他們調解,又和好了。
真棒。
但是,其實,他們吵架的問題我們沒真的解決啊。我們只是在滿足自己幫助別人而已。
— —
那怎麼辦?
如果你意識到作為助人者,你已經進入了這個遊戲之中,你享受幫助別人的快樂,你怎麼辦?
停止。
作為助人者,你一定要主動結束這個遊戲。
舉個例子。
我非常尊敬的一個心理諮詢師卡爾曾經做過一個個案。
也是一對夫妻,吵得不可開交。
卡爾幫他們調解過幾次了,這次又來了,仍然吵得不可開交。
卡爾一下子站起來,說,“我投降了,我幫不了你們了。現在請你們離開這裡,去前臺退費。我的治療,到此結束。”
於是,卡爾就離開這個房間。
那對夫妻沒辦法,就退費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這對夫妻又回來了,一定要把上次費付了。
並且說,上次那次治療,是對他們最好的治療。
為什麼?
他們說,他們那次在回家的路上,兩人一句話也不說,也不吵了。
終於,他們決定談談吧,因為連如此有名的心理諮詢師都不管了,治不了了。
我們只能靠自己了。
於是,他們開始交談,最終透過他們自己解決了問題。
這就是第六個遊戲指令碼:我只是想幫你。
最後的話
以上,就是李松蔚老師介紹的6個我們在管理中常遇到的遊戲。
我們在這些遊戲中,會不知不覺扮演一些角色。
角色能降低決策複雜度,讓我們獲得成就、心理快感、避免衝突。
但是遊戲,也降低了你的自由,讓我們不知不覺會按照遊戲指令碼進行下去。
比如,那位不能負責的下屬,不是沒有能力負責;
那位說自己真的很糟糕的人,可能真的沒那麼糟糕;
只是你們開啟的遊戲,讓他不由自主的去扮演他的角色。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作為管理者,我們在企業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你原本認為可能是某個人的問題,其實可能是關係、角色的問題;
是你們扮演的角色所執行的指令碼問題;
是你們開啟的遊戲出了問題。
怎麼解決?
首先你要覺察遊戲,並在必要的時候,跳出遊戲,打破遊戲。
而且,在企業管理中。
你完全可以,面對有些員工,去做一個控制性領導,成為一個控制性角色。
但是面對另外一些員工,我們可能要做放權型、傾聽型的角色。
最大的阻礙,只存在於我們頭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