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我們在用人中,會不會有這種感覺這個人好像可以又好像不可以,勉勉強強。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其實是陷入“彼德原理”,什麼是“彼德原理”是指每一個人都會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位置,最終公司的管理層的位置都會坐著一個不稱職的人。

在招人的時候都明白,基層員工看中的執行力,他需要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戰略上,所有跟基層員工溝通不要談對公司的未來有什麼看法。

但是越往上走就不是看中的執行力和專業能力,一個專業能力強、執行力強的人並不一定適合當管理者,因為管理者需要的戰略和決策能力,把控方向,而不是做基層員工該做的事情。

我們在選拔管理者的時候也會出現問題,那就是當選拔的這個人無法勝任他這個位置時,公司又缺乏降職機制,一直佔據這個位置又沒做出成就,想往上走的人又不能上來,造成人才階梯的中斷。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員工做與高層有關的工作,我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往往是看中員工的專業能力,但是專業能力不等於管理能力,當一個管理層無管理能力的時候,他往往會“搶”員工的工作做,這是體現他價值的工作,然而被“搶”工作的員工就會沒事做,無法成長,管理者會陷入一種忙但是無法產生效益的工作之中。

在積分制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必須要與基層員工溝通,瞭解員工的工作狀態,哪些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管理者每月都有獎扣任務,如果管理者無法完成時,說明管理者把時間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用在管理上。

如果管理者不想管,那麼管理者的積分就會很低,當管理者的積分很低又不願意改變的時候,我們就要思考,這名管理者是不是不適合在管理崗位上,及時調整,讓有能力的人上來。

其次是我們在做管理的時候,不要試圖去改變95後、00後,我們在做管理的時候,很多老闆都會犯同樣的錯誤,試圖去改變95後或者是00後,讓他們適應公司的管理模式。

這樣的方式往往會造成兩敗俱傷,服從的人失去了創造力,工作沒有積極性,不服從的人走人。這樣的管理模式不改變是因為我們沒有更好的管理方式來取代,還有一個是不敢嘗試。

市場在變化,人在改變,管理模式也要相應的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必須要嘗試新的管理模式。

管理者如何做好管理?管理者不是要做事情,而是給方法、指導。

首先從崗位工作做起,劃分好責權利:

量化工作,設定指標和目標:不管是哪一個崗位的員工都有自己職責,所以我們要對這個找出這個崗位可創造價值的指標,這個指標也不需要太多,3到5個就夠了,設定指標之後我們還需要具體量化,變成每日的工作量,員工一看就明白自己今天要完成什麼工作。

其次是激勵,員工工作不積極,除了用錢來做激勵之外,大多數員工是沒有歸屬感,員工總是置身事外,其原因是因為公司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

在積分制管理中,一個是做人一個是做事,在做人方面只要對員工有益的行為都可以加分,比如說員工加班,我們可以給員工加分,給公司提意見也可以加分,意見被採納也可以加分等等都可以加分。

如果員工不願意付出,那麼他的積分就會出現傾斜,比如說在做事方面的積分就會很高,但是在做人方面的積分就比較低,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應該用人,如果說員工的積分很高,不僅是在做事方面,做人方面積分都很高,我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優先考慮,積分透過資料化來全方面考核員工的做人和做事,為企業選拔人才提供了資料。

為什麼員工會願意去多做事情掙積分呢?

很簡單,我們把積分跟員工的工資收入、升職加薪、福利津貼、評優、甚至是公司的股權、分紅等切身利益進行掛鉤,只要員工積分達到了對應的條件,他就可以享受到對應的福利和好處。

員工在公司裡面,想要多掙積分,就得多做事,而多做事,就等於給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效益,如此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在積分制管理裡面,真正打破了平均主義,員工不再拿固定工資,而是根據自己的表現,每月掙到的積分多勞多得,讓願意為公司拼命工作的人得到更多,讓偷奸耍滑,渾水摸魚的人得到更少,甚至是沒有,進一步篩選人才,最佳化人才,這樣你的公司就會做起來了。

我這裡有一份我們去落地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和筆記彙總。

我這裡有一份我們去落地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和筆記彙總。

12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過來人的忠告:面試時,這2個雷區2個要點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