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籍】《左傳》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譯文】白公勝想立子閭當楚王,子閭不答應,白公勝就用武力脅迫他,子閭說:王孫如果安定楚國整頓王室,然後對我加以庇護,那麼這正是我所希望的,怎敢不聽從呢?
要是打算專謀私利來傾覆王室,不顧及楚國我寧死不從,白公勝便殺了子閭,而帶著楚惠王到高府,石乞把守宮門,圉公陽在宮牆上挖了個洞,揹著惠王來到昭夫人的宮中。
【解析】
1、人為財死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凡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面對利益沒有人不心動,如果不心動要麼利益不夠大,要麼就是無法駕馭巨大的利益,為了自保而放棄。
白公勝是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白公勝領兵打敗吳國,然後以進獻戰利品的藉口得以進入朝廷,然後透過政變殺死子期、子西,並且劫持楚惠王。
2、發動政變白公勝敢於發動政變,說明有更大的野心,而這個野心就是當楚國的國君,否則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白公勝不可能冒這個險,因為謀反政變是要殺頭的。
既然發動政變是為了當楚王,白公勝為何不自立為王呢?難道白公勝不想當楚王?其實白公勝非常想當楚王,但因為剛發動政變,權力根基還不穩定。
3、扶持傀儡在權力根基不穩定的情況下不適應自立為王,如果硬要自立為王只會弄巧成拙,因為其它勢力並不服你白公勝,到時必定會把矛頭指向白公勝,搞不好可能會被圍攻。
白公勝為了安全起見,所以就打算扶持子閭當楚王,目的是要過渡一下,等集權成功後再廢除子閭,到時就可以自立為王,這就是白公勝的目的。
4、不為所動白公勝扶持子閭當楚王,而子閭卻不為所動,楚國國君是一把手,是楚國最高領導者,這利益足夠大,而子閭卻放棄,說明他無法駕馭。
既然無法駕馭那麼只能放棄,否則怕到時候會成為替死鬼,因為子閭也明白,白公勝並非真心擁護他當國君,而是想扶持他當傀儡國君,這才是白公勝的目的。
5、武力脅迫白公勝見子閭不為所動,於是動用武力威迫,但沒想到子閭還抬槓,所以就殺了子閭,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子閭應該要學會服軟,只有活著才有翻盤的機會。
男人大丈夫能屈能伸,要學習越王勾踐的精神,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得只剩最後五千士兵,眼看就要滅國,越王勾踐馬上放棄君王的姿態而向夫差求和。
因為勾踐姿態放得很低,而且態度誠懇,所以夫差同意求和,求和成功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奮發圖強,最後用了二十多年時間而滅吳國,一雪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