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是某連鎖品牌咖啡店的服務督導,由於服務行業對員工有儀容儀表的要求,上崗前員工指甲長度不超過2mm,不允許露白,做店內巡查時,發現小張指甲留得過長,莉莉把樓面經理叫過來,要求小張趕緊把指甲給剪短,小張受到了經理的指責,剪完指甲後心裡覺得很不舒服,整天臉上都沒有了笑容,工作也沒有效率。
如果你是莉莉,對待小張指甲長的問題,是否有更好的溝通處理方式呢?
帶著問題,我們先來聯想一個場景:
有一天早晨,你出門準備買早餐,路過中山亭附近的清泉閣包子鋪時,看到熱熱鬧鬧排著很長的隊。每個人都提著一兩大袋包子從你身邊經過。這時,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心中就會想:“難道包子就這麼好吃嗎?”索性也跟著排隊,本來早餐吃兩個肉包子就足夠了,看到前面排隊的都要了七八個包子,你也不知不覺比平時多買了一個包子。
當你用餐時,才意識到不是自己的胃口變大了,而是很多人排隊啟動了大腦裡“胃口好”的概念,啟動效應使你多要了一個包子。
我們聽到、看到的事情,會讓我們聯想起相關的事情,這就叫作“啟動效應”。
啟動效應是指當你接觸到一個快速呈現的“刺激” (某個單詞,圖案或是聲音),它會影響你對緊接著出現第二個相關“刺激”作出的反應。在獲取資訊,做出判斷時,系統1“不得已”的偷懶,不是解決目標問題,而是找到相對簡單的問題來作答。
這就是神奇的聯想啟用過程,因為我們大腦中的記憶很多,所以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把所有記憶提取出來。但是,剛才聽到或看到的資訊,卻容易激發提取大腦中的相關記憶,影響我們對一個事物的評價。
啟動效應是靠聯想的連貫性來自動執行的。大腦會自動聯絡相似性、時空相接、因果聯絡的概念、詞彙、經驗,喚起想法來激發出許多其它的想法,而且這些聯想的行為在你的大腦中迅速擴充套件開來。
【舉個栗子】
相似事物及種類的聯絡(鍵盤—電腦);
時空相接(六點—清晨);
因果聯絡(病毒—感冒)。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一種儘快作出決定,以此消除懷疑及不確定的傾向。
如果沒有其它東西可供利用,你的大腦就會利用那些可用的東西,處於自動駕駛模式的系統1負責啟動效應,且啟動效應發生時,人們根本就意識不到。沒有模式可供使用時,大腦才會建立一個模式而啟動系統2。
我們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啟動效應會讓我們產生一系列的非理性行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鋪天蓋地的廣告植入,無形的消費心智佔領,還有天天喊著剁手的人們,都證明我們遠遠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理智,但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好這個效應,在職場中,同樣是可以發揮它積極正面的促進作用。
針對開篇的案例,莉莉可以無聲地拿出指甲剪,在小張面前把自己的指甲剪短,這時,小張就會下意識的去檢查自己的指甲是否符合標準,發現過長就會趕緊剪短。
人的行為和情感會總被外界干擾、影響,莉莉與其以命令的方式去要求對方強制執行,不如運用啟動效應,啟用小張的系統1,用場景刺激他在因果聯絡上(指甲長—指甲剪)的聯想,從而讓小張快速做出有效的改善行為,也不會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工作效率。
因此,在職場中巧用啟動效應,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在職場中,還有哪些場景可以運用“啟動效應”?
#高效學習#
#閱讀的溫度#
#學問分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