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在外企呆過的的人,應該都對一句話很熟悉:Trying to be nice。這句話的大意是“努力表達善意”。Nice約等於中文裡的“好人”,而trying表現出為了當一個好人有多努力。

“老好人”在中文裡是一個接近貶義的詞,但Trying to be nice在外國人的文化環境裡舉足輕重。這個往深了說,就要說到所謂真善美的問題。雖然這三個字仍然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不過在環球風景這邊獨好的今天,關於“高貴”這種人品的定義,可能外國人側重於“高”,而我們側重於“貴”。這一點其實怪不得我們,人家用幾百年走完的路程,而我們要用幾十年走完,難免急了一點,有些內在的東西要稍後去補。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所在的分公司有一個慣例。每週一,所有人會收到一份工作週報,裡面彙集了過去一週以來總公司和業內的大小訊息,再加上一些幽默和打氣的話語。這份有趣的工作由分公司所有人員輪流承擔。

作為一個新人,週報的工作很快就輪到我做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僅因為我對工作還不熟悉,更關鍵的是這份週報需要用全英文製作。經過一週的準備,我把完成的週報發給了協調人分公司總經理的秘書。

週一早上,我收到了秘書的郵件,她首先稱讚我的週報有趣極了,“像是給日常工作帶來了一陣清新的風”。然後,她表示有些地方她做了微調,希望我不要介意。我看了她發回來的週報,那些生澀的語法全部換成了流暢自然的表達,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我的原意。其實修改語法並不是她地本職工作,她只是不想讓一個年輕女孩在分公司地第一次公開亮相上蒙上陰影。對於這樣地善意,我當然滿懷感激。

工作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和上司去拜訪重要客戶。其中有一次,我們與匯豐銀行亞太區地運營總監預約了一個小時地會談。同行地除了上司和我,還有一個尚未畢業地實習生。總監先生是香港人,具有香港人的典型特徵:動作簡練、言語直接、彬彬有禮。交換名片的時候,實習生有些尬尷的表示他還沒有名片,正巧總監先生的名片用完了,僅剩的兩張給了我和上司。這個略顯凝滯的時刻就這樣過去了,我們坐下來開始談話,誰都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實習生經歷的尬尷和我剛進公司時經歷過的尬尷一樣,所有人都覺得在正常不過了。

這時,總監先生停下來打了個電話。稍遲,他的秘書輕輕地進來,送上四杯咖啡和一張名片。總監先生特意起身,將名片補交給了實習生。我得承認,在那一刻,我們都被一種善意喚醒了。這麼簡單的溫暖卻常常被人們以忙碌的名義忘卻,而那些真正忙碌的人反而沒有忘記它們。

我想,那也許是他們已經看得太多,所以看穿了這個世界的真相,它無非是由一個又一個人組成的。而我們作為人所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莫過於讓同類更加溫暖。

但表達善意也有不受歡迎的時刻。我和代理商打交道的時候,有一個專案,代理商的負責人是一個風風火火的男士,熱忱坦白,非常容易讓人信賴。可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我發現他在很多細節上都缺乏專業性。事前用對人的信賴代替了對流程的嚴苛,事後只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我幾乎是疲於奔命的跟在他身後彌補漏洞,但是面對那張憨厚的笑臉,好像總是說不出嚴厲的話來。

專案最終還是磕磕碰碰的結束了,做專案總結的時候,我的上司問我,為什麼這個專案會這樣曲折,有這麼多的突發狀況。我分析了對方負責人的特點後,上司有些驚訝地說:“我一直以為你很欣賞他!”我苦笑著說:“I'm just trying to be nice!”我的這個想法被上司否定了。他說,和專業的人一起做專業的事,這才是最大的善意。

至此,我才明白了“老好人”之所以為人詬病,是因為那對原則無底線的退讓。而trying to be nice是在細節上對人的體貼,在不涉及原則問題的情況下,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但一旦涉及原則問題,就絕無商量的餘地。

9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年底了,年底總結差異分析,盈虧圖直觀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