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知乎上,經常有人問到這樣一個問題:

20多歲,選擇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能不後悔?

有人調侃到,當然是有“錢”途的工作。

比如上半年,位元組跳動一名28歲的程式設計師郭宇因為早早地實現了財務自由,然後果斷地選擇了退休。這個事情在知乎上引起了很大的熱議,無數個打工人表示出了羨慕還是羨慕。

之前跟在上海工作的表弟聊天時,他就很傻很天真的跟我談到了收入這個問題。

“別看我剛進去只有5000的月薪,但第二年可以漲到5500,第三年6000...要是一直在公司待下去,那工資可就很可觀了。”

我差點沒笑出聲來,只能默默地送他一句“too young too simple”。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收入是一個線性增長的過程。但實際上,收入並不會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而一直漲下去,每個崗位都有自身的天花板,到了那個高度,再想提高可就難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職業瓶頸期。

每個職場人所處的行業和崗位不同,收入差異有大有小。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這四條收入曲線。

四條真實的收入曲線

01 過山車式曲線

坐過過山車的人都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那就是急上急下。剛到一個高點的位置,很快就要快速衝下去。

現實中就有不少這樣的工作崗位,前期攀升特別快,中間經過短暫的平穩期後,然後急轉直下。

比如我們熟悉的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者,建築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等。

他們在前期的工作中,收入增長會非常快,只要稍微多花一些時間和體力就能有明顯的進步。比如外賣小哥多送幾單掙得錢就越多,但真等到年紀大了(35歲是個分水嶺)以後,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了,就很容易被後來的年輕人給代替,收入自然也就下降得厲害。

當然,還有不少吃“青春飯”的行業,例如空姐,演員等等。比如在去年的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代表“中年女演員”說了一段心裡話:“我們沒有傳說中那麼不好合作,我們一定會比胡歌便宜,也一樣好用,希望大家給我更多機會!”由此可見,光鮮亮麗如演員這樣的行業,也有吃不動青春飯的時候。

02 穩上穩停曲線

第二條曲線的特點是,前期收入上升也很快,但到了中年後就幾乎停滯了,然後就處於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的狀態。

代表工作就是很多人都會羨慕的高薪程式設計師,得益於行業和技術紅利,程式設計師們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混得都還不錯。但到了中年,技術的迭代速度早已不像從前,能力跟不上,性格不適合做管理者等因素都會成為程式設計師們向上發展的瓶頸。其中不少人都不得不被迫接受工作調整,前途一片渺茫。

03 厚積薄發曲線

顧名思義,就是前期可能收入不高,但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和積累後,等到量變到質變的時候,單位時間的售價就會隨經驗和價值的積累而增長,此時收入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

一些經驗型的職業,諸如醫生、教師,財務等都是這類工作的代表。

但這些崗位同樣存在風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年輕人又剛好處在慾望最大,最不安分的時期,意志力稍微弱一點就會中途退出和過早放棄。而那些真的能夠沉下心來鑽研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04 類線性曲線

這條曲線和我們想象中的收入曲線其實很接近了,只不過它的增長會更趨於平緩一些。

最常見的就是體制內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這些職業的收入都是穩中有升,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止,甚至退休時比在職的待遇還要好。

普通人提升收入的三個策略

清楚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職場遇到的四條收入曲線,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照職業評估自己在哪條曲線或想從事的職業在哪條曲線上。

基於收入曲線做價值重估,這樣才能讓自己對收入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既不被短期的高收入給騙了,也不會因為前期的收入低而耿耿於懷。

最後就是調整心態,找到改變的策略。

01 轉換“賽道”

直白點說就是轉行,切入到收入曲線更高的行業,以獲得更高的長期收入。

如果你之前從事的還是一些傳統行業中的崗位,那麼你就算是把自己做得再厲害,可能也抵不過新興行業帶來的紅利。

我就有一個做K12教育的朋友,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公司也裁掉了不少人。朋友雖然不在名單內,但也給他提了個醒,如果不早點給自己謀出路,被裁掉也是遲早的事情。

然後他就瞅準時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和諮詢後,他果斷轉入線上教育。趁著風口,他的收入不僅比之前多了兩倍,而且還因為出色的教學能力獲得了老闆的賞識,光速晉升到管理層崗位。

當然這裡讓你轉行,不是說腦子一熱打了辭職報告就去,而是做足轉到新行業的功課,同時也要有“跨行窮三年”的心理準備。

02 提高單位時間價值或勞動複用率

絕大多數人現在從事的崗位,基本上都是一次勞動時間只能產生一次效果。

而我們都知道提高收入的途徑無非兩種:

一種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的價值,比如你月薪5k,工作22天,每天7小時,摺合成每天的時薪也就是32塊錢左右。如果你把時薪提升到50塊錢每小時,那麼你的月薪就可以達到將近8K。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提升勞動的重複率,也就是保證我們一次勞動的時間可以有多次的產出。最常見的就是圖書版稅和平臺的收入,只要作品發表了,有粉絲願意看,就會一直有收入。

比如你在公司做PPT的水平很高,那麼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是不是還可以申請到公司的培訓部門給其他人做培訓?或者下班之後,做成一套系統的課程,專門在網上教別人做好PPT。這些遠比你單純給領導做PPT更能創造價值,更能拓寬職業的路徑。

03 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經歷了今年的疫情,不少人都在感慨:

如果你沒了工作,真不知道自己到底還能支撐多久?

一年?半年?也有人說連一個月都撐不了。

我的朋友老K得知自己被裁掉後,不僅沒有焦慮,反而憑藉自己前幾年的積累,現在副業做得風生水起,也算是一箇中部的網紅KOL了,每個月光接的廣告費就足夠養活他自己了。

不光是這樣,老K還很早就學會了理財,雖然每個月存得的不多,但他選擇了每個月定投1000的基金,就算是強制儲蓄了,幾年下來也有小几萬。

老K說,現在就是一個“副業剛需”的時代,如果你還只是死守著自己的主業,而沒有去開闢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那才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副業和理財,這些不完全依賴於主業的第二增長曲線,你越早學會越好。

8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寧肯回家也不去年會,年會為何不受待見?其實年會與員工並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