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不平凡,不只是遇見了一場罕見的新冠疫情,更是讓我預見了另一種人生。
2020,讓我預見,更讓我覺醒。
這一年經歷了太多的事情:
疫情後的被迫失業、疫情下的高考、送孩子去南方讀書、開啟了自媒體創作。
覺醒1:被迫失業後的中年”危機“春節復工後的意外工作變動,讓我同以前一樣,選擇了主動辭職,但卻感覺到了同以往不同的結果,這一次的辭職讓我近半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如果說35歲已到了職業危機的邊緣,那對於45歲的我,就不過多的期待什麼了,工作是機會,無需強求,努力做好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已經歷過打工、創業的我,也算是看透了打工創業的本質,打工打不明白,創業也好不到哪裡?創業創不明白,打工也會遇到阻礙。所以,打工同創業,創業亦打工,兩者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到了中年,不再刻意追求假大空,腳踏實地地去做自己擅長且能賺到錢的事,什麼都想做,就是什麼都做不成。選擇一個自己熟悉且有發展前景的領域,精耕細作才是首選。
覺醒2:在孩子高考後的瞬間沒想到兒子的高考又恢復到了我那個年代的黑色7月。
今年的疫情讓高考延遲了一個月,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高考,春節後一直在家上網課,沒有正式的模考,遲遲不能復課的煎熬,每天牽動著家長的神經。
然而,高考過後,卻讓我覺醒地意識到:其實在哪學、透過什麼方式學都一樣,該學習的孩子不受什麼影響,不學習的孩子也影響不了啥。最終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也沒感覺受疫情的影響,與往年沒多大差別。
孩子被錄到了南方,一個陌生卻讓人覺得挺舒服的城市,九江。送別第一次遠行的北方孩子,縱有再多的不捨,也終將為了他的成長而放手。然而,孩子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適應得多,短暫的想家之後,剩下的就只有掛念按月到位的生活費了。現在的神獸真是獨到家了,錢給到位,啥都不是事。
這時才覺醒到: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們也到了該放手的時候。
覺醒3:新職業的機會選擇半年沒有合適工作機會的我,總不能在家閒著,自己20多年的職場經歷,不會化為虛有,總會有適合自己發揮的地方。
疫情期間不能外出,手機成了最大的社交平臺,各種培訓及學習都端到了線上,讓我這種從未享受過網際網路紅利的中年人,似乎感到了一線機會,於是,決定嘗試自媒體。
(半年的成果,資料不咋好,但也算是一次新的嘗試和開始)
有內容就不愁沒輸出,只是輸出的內容得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前者對我而言是長項,後者就是我的短板,習慣性的站在自己角度想問題,這是多年職能管理者的缺陷。
中年人需要突破短板,勇於“出圈”,就需要“揚長補短”,補足自己的短板,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自己的舒適區邊緣尋求出圈的機會,不失為中年人首選的方式。
覺醒4: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字近幾日,平臺都在熱議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提到的“6億人收入不足1千元”的結論。起初聽時感覺怎麼可能,社會平均工資及最低社會工資標準都高於這個標準,是不是相互矛盾了?
但後來才理解,這1000元不是人均收入,而是指人均可支配收入。
身為20多年的老HR,我立馬就明白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家庭除去必要稅收及保險後的淨收入與家庭總人數的比值,即: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資產收入-稅費-五險一金)/家庭人口總數
儘管你的家庭收入並不低,但如果家庭日常支出費用多,也就是消費高,那麼,你不但攢不下錢,還很可能越來越“窮”,甚至欠債。
在支付寶平臺的年支出
每年各大金融平臺都會幫我們算算帳,這一年來我們總共支出了多少錢?這些數字累加起來,真的會驚到我,居然消費能力這麼強?
再看看自己,辭職後目前只有微薄的收入,單靠老公一人工資收入,我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下就拉低到了貧困線,難怪兒子說:我的失業,直接影響到他的大學生活的質量。
經濟的現狀讓我覺醒:一個成年人失去收入後,家庭所面臨的經濟危機,中年人的腳步絕不能停下,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
2020年,終將成為經歷者無法忘卻的一年,對我而言,更是“覺醒的一年”。2021,即將啟航,儘管註定將是負重前行,但我卻要立下flag:明年,我要改變生活模式,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